【历史文化】百年教堂——成都市张家巷天主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15:35 1

摘要:天主教来到四川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近代的天主教,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传来。尔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利类思受东阁大学士刘宇亮(四川绵竹人)相邀入川,在成都建住屋和教堂,开始了天主教在四川新

百年教堂

成都市张家巷天主堂

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张家巷天主堂(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独特的成都教堂艺术

天主教来到四川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近代的天主教,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传来。尔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利类思受东阁大学士刘宇亮(四川绵竹人)相邀入川,在成都建住屋和教堂,开始了天主教在四川新的传播历程。

教会拥有大量房产,所建教堂遍及省会至州县,许多场镇也有教堂。加上教会承办的各种文教医疗机构,以及教会中外籍人士的住宅,可通称为教会建筑。这些具有典型西式风格的教会建筑是四川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数量或质量都相当可观。

成都作为四川天主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以及主座教堂所在地,汇集了全川教堂之精粹。西方传统教堂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存在较大不同,而近代成都教区的教堂在当地原有的传统木结构基础上,以其极具本土特征的文化认知、建造手法不同程度地融入西方传统教堂的形式风格,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成都本土教堂艺术。

位于张家巷的天主教堂,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家巷天主堂位置(图源:《四川省城街道图》)

张家巷的法式情缘

在说天主教堂前,先来说说张家巷。

紧邻文殊院的张家巷是一条不足500米的小巷,街巷得名并非因为巷中居住了张姓人家。据《成都街巷志》记述,张家巷位于原来的簸箕街(今解放路二段)以东,在清代本是北门外的一处倾倒垃圾的渣滓坝,故而人称“脏家坝”。后来居民渐多,形成街巷,因为“脏”字太不文雅,就以其谐音改名为张家巷,和曹家巷的得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家巷街景(图源:成都市情网)

这条背街小巷却有不一般的法式情缘,最早可追溯至清末。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法国天主教堂在张家巷落成。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法国教会平安医院建成投入使用。1911年,法国天主教会还在张家巷建成了成都最早的微生物研究所巴斯德细菌研究所,研究所生产防治天花的血清和防治狂犬病的疫苗,产品除供四川地区使用,还曾经发放到云南与河南等地。

据《四川省志外事志》记载,1945年,法国驻成都领事署在张家巷37号天主教堂内正式设立。1949年8月,改为“法国领事馆成都办事处”。馆址范围内先后建成的天主堂、修女院、福音堂、教会医院等组成了建筑群体,共占地十一亩。时光荏苒,至2005年,除天主堂外,其他建筑已不复存在。

中西合璧,总统亲访的教堂

张家巷天主堂是一座法国天主教堂,东邻张家巷小学,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

张家巷天主堂旧照(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穿过巷内一道西式装饰的铁门,教堂便在其中。其主体建筑由法式风格的牌坊和中西式风格结合的经堂组成,经堂后有天井及住房构成的四合院,即为原法国驻成都领事署驻地。教堂正门坐北朝南,经堂坐西向东,总建筑面积约867平方米。

正门山墙甚简朴,以抹灰镶嵌陶片作花窗及十字架图形。室内木柱将空间分成中厅与两边侧廊三个部分,层高5米有余。教堂西端为圆形神台,乃巴西利卡形制。堂后有一院落,植芭蕉数株,周边精舍九间,为神父居处。

张家巷天主堂大门及内部(图源:网友@玄都)

张家巷天主堂外部虽然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但其中也有中西合璧,因地制宜的建筑特色。

由于四川地区的气候温和多雨,很多近代四川的天主教堂都采用坡顶形式或攒尖顶形制,而且为了防雨,通常出檐很深,并且带有檐廊。张家巷天主堂不仅采用坡顶,还使用中国传统的圆形攒尖顶,屋顶的檐口用斜撑出挑,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

张家巷天主堂外部和圆形攒尖顶(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此外,作为哥特式建筑特色之一,位于教堂正门上方的玫瑰花窗,通常镶嵌着美丽的彩绘玻璃,通过绚丽的色彩和宗教图案传递光与信仰的交织美学。而张家巷天主堂的玫瑰花窗则是用青瓷碎片拼贴成平面装饰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式文化融合的生动表达。

张家巷天主堂细长的侧窗(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2004年,中法建交40周年之际,时任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应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10月,雅克·希拉克一行首站抵达成都后,专程前往张家巷原法国驻成都总领馆及张家巷天主教堂访问参观,表达法国对成都张家巷天主堂的特别关注和重视。

作为成都市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屹立百年的张家巷天主堂见证了中法交流的一段佳话。2007年,张家巷天主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巷天主堂“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成都早期的慈善机构

西方文化中,作为践行慈善、救助弱势群体的机构,医院与教堂在历史、功能及建筑形态上存在深刻的交织与演变,既体现宗教与医学的交融,也承载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与人文关怀。

临近张家巷街面,位于天主堂之前,曾有一家法国天主教会医院——平安医院,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投入使用,并由成都教区原主教骆书雅(即平安桥天主堂设计者)委托方济各玛利亚传教女修会负责经营,专门收治贫苦无靠的危重病人。

因有几百亩田产,又有教会的补助,所以不仅分文不取,连死后安葬都由医院解决,故而又叫孤贫医院,成都人则用方言称为“干瘠子医院”,意谓专事收容贫病无靠者的医院,是成都早期的慈善机构。

平安医院总平面为横“日”字形,长轴为东西向,与天主教堂平行,正门与学校(现为张家巷小学)相对。有两中庭,像似截取主教署(平安桥天主堂)局部而成,故设计者疑为主教骆书雅。前后有檐廊将房间团团围住,作为全天开放的内部走廊。局部利用层高作阁楼,有简易木梯上下。

平安医院最多时有病床200张,每年收治病人最多时达4000多人,送葬2000多人,持续到抗日战争中的1944年停止工作。1952年,平安医院正式停办,由成都市民政局救济分会接收。

平安医院现已不存,原来的位置如今已变成中建二局的宿舍区,当地老人把这一片宿舍区称“福辈小区”,可看作平安医院慈善精神的延续。

时光在青砖缝隙里凝结成琥珀

阳光穿过玫瑰窗的褶皱

散落了一地迷人的碎金

石墙上的浮雕早已褪去锋芒

圆形攒尖顶仍闪烁中式智慧的光

百年天主堂静静矗立着

似一首无言的诗

又如一幅永恒的画

见证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资料:

1.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编,《四川省志·外事志》。

2.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成都市金牛区志(1991-2005)》。

3.袁庭栋,《成都街巷志》。

4.张纪尧,《近代西南地区天主教堂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5.曹伦,《近代川西天主教堂建筑》。

6.陈重庆,《中西合璧的成都教会建筑》。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