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科融合水墨探索展暨诗证流年书法展•广东白云学院图书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23:00 1

摘要:陈国辉教授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研究两大领域间深耕不辍、交叉探索,形成独特的学术路径。他的身份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与前瞻性:既是长期潜心于水墨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家,又是致力于人工智能前沿研究的学者。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天然具备了打破学科壁垒的视野与能力——他的艺科

主办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承办单位: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图书馆、陈国辉艺科融合工作室

协办单位:中国投资协会海外投资联合会、阳江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广州美术学院校友会、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广东白云学院数智融媒美育名师工作室

受邀单位: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阳江市美术家协会、阳江市书画学会、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澳门文教艺术交流协会、广东省写意油画学会、香港紫荆艺术研究院、中华春节符号全球传播推广委员会、广东经贸文化促进会、广东省阳江商会、广州阳春商会、澳门广府人(珠玑)联谊会、广东华邑金巢投资有限公司、深圳金大智能集团、广州市和久酒业有限公司、广州市星链艺术有限公司、广州市智爱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华能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易纬电子有限公司、广州领艺世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湾区澳莞经贸文化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12日-2026年10月1日

开幕时间:2025年10月12日上午10时

展览地址: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九佛西路280号广东白云学院图书馆(钟落潭校区)

听荷知雨

100cm×500cm

水墨宣纸

2025年

前言

陈国辉教授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研究两大领域间深耕不辍、交叉探索,形成独特的学术路径。他的身份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与前瞻性:既是长期潜心于水墨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家,又是致力于人工智能前沿研究的学者。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天然具备了打破学科壁垒的视野与能力——他的艺科融合水墨艺术探索的核心创作方法是“先生成草图再创作”以及精心构建的“自我风格迁移系统”。该系统深度学习了艺术家自身的笔墨语言与审美特质,实现了人机协同的创造性对话,从而超越了传统创作的范式,开辟出水墨表达的新维度。这种将个人艺术风格数字化、算法化的尝试,是陈国辉教授水墨艺术创新的核心特色,也为本次展览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早鸣之苹

100cm×400cm

水墨宣纸

2025年

陈国辉美术馆在广东白云学院的正式落成,并同期举办“艺科融合水墨探索展”,既是广东白云学院对陈教授卓越的艺术成就及其“艺科融合”的创新理念给予了高度认可和持续支持;也是艺术家与广东白云学院长期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艺术创新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此次永久收藏45件代表性作品,并专设美术馆予以珍藏、研究与展示,是双方合作迈向制度化、常态化的重要里程碑。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艺术家个人创作生涯的肯定,更是学院支持前沿艺术探索、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推动美育与科研相结合的远见卓识之举。陈国辉美术馆的落成将成为双方未来继续深化合作、开展相关学术活动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荷风朝照

290cm×400cm

水墨宣纸

2025年

本次展览将系统性地呈现了陈国辉教授近年来在水墨领域的丰硕成果,涵盖了虫草系列、禽鸟系列、瓶花系列、重彩山水系列以及雨荷系列等多个主题。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艺科融合带来的丰富表现力:虫草系列的精微细腻、禽鸟系列的生动灵趣、瓶花系列的灿烂绚丽、重彩山水系列的色彩构成以及雨荷系列的朦胧意境,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元探索的画卷。每一系列都不仅是题材的展现,更是其独特创作方法论下的视觉实践,让观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如何拓展水墨艺术在形式、质感与意境上的边界,展现了传统画题在当代技术语境下焕发的全新活力。同时还有跨媒体艺术互动体验、AIGC视频生成等多元化展示项目。美术馆的建立,为这批凝聚了陈教授心血的佳作提供了永久展示与研究的基础,使得此次探索性艺术实践得以系统性地呈现给公众,并成为一个持续引发讨论与思考的文化场域。

鹿鸣之什

96cm×178cm

水墨宣纸

2025年

陈国辉美术馆的落成,其意义远超于一座常规场馆的设立。它不仅是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探索成果提供了永久性的展示、研究与教育空间;它更是作为高校内的艺术场馆,将成为激发青年学子创新思维、感受跨学科魅力的生动课堂,对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具有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拥有无限可能,科技的介入可以为古老的艺术门类注入新的生命力。它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创作与教育模式正在形成,为艺术界、教育界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关于未来艺术形态的宝贵思考契机。

陈国辉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香港岭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泰国班颂德帕亚国立皇家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致力于人工智能与视觉艺术创作及理论等研究。QS世界大学艺术学科通讯评审专家;Arts of Asia 国际通讯评审专家;《Design History》国际通讯评审专家;《Social Science Research Frontiers》国际通讯评审专家;《Costume and Culture Studies》编委;广东省机器人设计与文化传播专委会会长、ECl艾奇奖国际评审专家。

烨山系记

69cm×69cm

水墨重彩

2025年

水墨的新生

——当笔触遇见算法

◎刘童

在艺术与科技交汇的十字路口,我们常听闻两种文化的对话,亦常目睹两种思维的碰撞,乐观前瞻与慎重反思交织并存,挺进与坚守竟都包含了探索意味。陈国辉勇立潮头,凭借深厚的艺术学养与蓬勃的创新精神,以传统水墨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为着力点,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激发传统艺术活力的新路径。

合和

69cm×69cm

水墨宣纸

2025年

该画册所精选的系列作品,便是陈国辉近年来艺科融合水墨艺术探索的生动见证。其中,《虫草》系列展现出在算法的辅助下,自然界的精微结构与水墨的细腻韵味相结合,散发着别样的诗意。在《禽鸟》系列中,他强调了对生灵动态神韵的捕捉,算法生成的形态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既灵动又充满节奏感。在《瓶花》系列中,他又以大胆的色彩和构成意识打破了水墨常予人的淡雅印象,使画面焕发出如同交响乐般灿烂强烈的视觉活力。在《重彩山水》系列中,他将算法对山水视觉元素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为形式语汇,创造出具有强烈构成感和光影层次的色彩景观,并赋予传统山水形式以某种纪念碑式的气势。在《雨荷》系列中,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渲染上的优势,把水墨固有的氤氲、空灵之美推向极致,雨荷的清润迷离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飞蓬系记

69cm×69cm

水墨重彩

2025年

通过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在创作实践中,陈国辉并非仅将人工智能视作提升效率的便捷工具,更多是将其当作富于启发性与创造力的合作伙伴。从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初始构思草图,到设定复杂的风格迁移参数,他构建了一套严密的“人机协同”创作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主体意志与算法的生成逻辑相互激发,不断于同频共振处寻觅意象的凝结与形象的升华,进而一并汇入创作主体对绘画语言的构思与把握中去。

子宁系记

69cm×69cm

水墨重彩

2025年

这样的创作,不仅蕴含了技术应用上的新角度、新思路,更在某种程度上探讨了“作者”与“媒介”关系的当代重构。陈国辉是正是这样一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可谓是智性探索与诗意表达的美妙合奏,展现了水墨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所具备的某种新活力与新样态。这种艺术探索实践,更是他对水墨艺术如何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这一时代命题做出的积极回应。(刘童,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碧玉

69cm×69cm

水墨宣纸

2025年

智识与诗意的交融

——论陈国辉的艺科融合水墨探索

◎张鹏

在当代艺术的广阔版图当中,陈国辉是我所见少有的一专多长的学者型艺术家,他不仅在中外艺术理论研究上有着丰硕的成果,还跨越学科,进行水墨艺术创作,同时探讨人工智能的艺科融合。陈国辉以其独特的学术背景与艺术实践,从容游走于理论思辨与创作表达、传统精髓与前沿科技之间,构建了一个充满智性魅力与视觉张力的艺术世界。这本画册所呈现的,正是他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媒介,对水墨艺术进行深度拓疆的丰硕成果,是一场关于“如何画”与“画什么”的双重革命。

69cm×69cm

水墨重彩

2025年

陈国辉敏锐地捕捉到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并毅然将人工智能这一最具前瞻性的工具引入水墨创作这一古老的艺术领域。他的方法论独具匠心:并非简单地将AI视为辅助工具,而是将其提升为创作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合作者。无论是通过生成初始草图以激发灵感,还是精心设定风格迁移程序以探索笔墨的无限可能,他都建立了一套严谨而独特的“人机协同”创作体系。这背后,是一位学者型艺术家对技术逻辑的深刻洞察与对艺术本体的不懈追问。

温玉系记

69cm×69cm

水墨重彩

2025年

画册中所收录的虫草、禽鸟、瓶花、重彩山水、雨荷等系列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艺科融合所带来的丰富表现力。在“虫草系列”中,AI算法放大了微观世界的精微细节,笔触细若游丝却又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将宋人花鸟画的格物精神推向了新的极致;“禽鸟系列”则通过动态捕捉与算法生成,赋予了翎羽以超乎寻常的生动灵趣,鸟雀的姿态在似与不似之间,焕发出数码时代特有的韵律;“瓶花系列”色彩绚烂奔放,构图饱满强烈,仿佛是古典静物画与现代色彩构成的激情对话。尤为引人入胜的是“重彩山水系列”与“雨荷系列”。前者打破了传统青绿山水的范式,以算法重新解构山石纹理与空间关系,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构成与光影效果,使山水意象焕发出崭新的纪念碑式的恢弘气度。后者则反其道而行之,利用AI对朦胧、虚淡意境的卓越表现力,将荷塘雨景的氤氲之气、空灵之韵渲染得如梦似幻,是对东方写意精神中“气韵生动”这一最高准则的当代诠释。

婉如系记

69cm×69cm

水墨重彩

2025年

陈国辉的艺科融合水墨艺术实践,有力地回应了水墨艺术在全球化、数字化语境下的当代转型这一核心命题。他的艺术,正是古老水墨精神在智能时代的一次华丽重生,在智识与诗意的交融中,为我们这个时代绘制出一幅多元而深邃的探索画卷。(张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宜言系记

69cm×69cm

水墨重彩

2025年

春色猗猗

水墨重彩

2025年

颜如舜华

水墨重彩

2025年

灼灼其华

水墨重彩

2025年

绿色叠嶂

水墨重彩

2025年

青青泳思

水墨重彩

2025年

来源:艺术绘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