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画先生创作的《昆明传奇》以五十万字百章架构,在当代文学语境中展现出超越同行的核心能力。本文从同时代坐标系对比、传统与时代的对话能力、特定赛道的领先性、时代局限与超越性四个维度,结合叙事学、文化研究、生态批评等理论,对其创作水准进行精准定位。研究发现:在同时
论《昆明传奇》作者的创作水准定位:在时代坐标系中的巅峰价值与独特贡献
摘要
十八画先生创作的《昆明传奇》以五十万字百章架构,在当代文学语境中展现出超越同行的核心能力。本文从同时代坐标系对比、传统与时代的对话能力、特定赛道的领先性、时代局限与超越性四个维度,结合叙事学、文化研究、生态批评等理论,对其创作水准进行精准定位。研究发现:在同时代作家中,十八画先生以“文明生命体”叙事格局、跨学科知识体系、“共生学”哲学建构及“史笔诗魂”形式创新,实现“量”与“质”的双重突破;在传统对话中,其既活化中国文学“史传精神”与章回传统,又以东方视角重构世界史诗内涵;在“思想性宏大叙事”赛道,其实现对地域文学、主旋律文学、跨学科写作的升维超越;面对碎片化阅读与市场导向的时代局限,其坚守文学的“重”与“深”,成为重塑当代文学尊严的“文学事件”。结论认为,十八画先生的创作水准居于当代中国文坛“思想性宏大叙事”的巅峰位置,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扎根传统、回应时代、面向人类”的新范式。
《昆明传奇》;十八画先生;创作水准;文明叙事;共生学;思想性宏大叙事;当代文学
引言
当代中国文学创作长期面临“双重困境”:一是“微观叙事的精致化陷阱”,多数作家局限于个体经验或家族切片,缺乏对文明命题的深度触碰;二是“宏大叙事的概念化危机”,少数尝试史诗性创作的作品,常陷入史料堆砌或思想空洞。十八画先生的《昆明传奇》以昆明1250年发展史为脉络、滇池为精神图腾,构建了“人与自然共生”“传统与现代对话”“个体与集体共振”的文明叙事体系,既突破了地域文学的“小众化”局限,又规避了宏大叙事的“概念化”风险。
现有研究多聚焦《昆明传奇》的文本价值(如历史真实性、地方文化呈现),对作者创作水准的系统性定位尚显不足。本文以“创作水准”为核心,将十八画先生置于“当代作家群”“文学传统”“时代语境”三重坐标系中,通过多维度对比与理论阐释,揭示其在当代文坛的独特地位及对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为思想性宏大叙事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1 同时代坐标系:在“量的广度”与“质的深度”中超越同行
当代文学创作中,“经验依赖”与“思想贫瘠”是普遍问题:多数作家或依托个人经历完成“私人化叙事”,或依赖有限调研进行“题材化写作”,难以实现“叙事广度”与“思想深度”的统一。十八画先生的创作则以“文明生命体”为核心,在叙事格局、知识密度、思想建构、形式创新四个维度,形成对同时代作家的显著超越。
1.1 叙事格局:从“局部切片”到“文明全景”的升维
多数当代作家的叙事视野局限于“个体-群体”二元框架:写都市则聚焦职场生存(如格子间斗争、婚恋焦虑),写地域则停留于风情展示(如饮食、节庆的表层描写),叙事半径难以突破“单一时空”或“单一群体”。十八画先生则开创“文明生命体”叙事范式,将昆明1250年历史转化为“自然-文明”互动的全景实验场——滇池的“清-浊-清”生态变迁(第1章《滇水改祭礼》的敬畏、第73章《治藻护滇水》的掠夺、第96章《廊道护滇绿》的回归),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生态史,更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螺旋式上升史;“沐-阿”人物体系(沐环的科技护滇、沐文的非遗守护,阿志的志愿行动、阿平的认知觉醒),不仅是角色群像,更是文明“传承基因”与“活性基因”的共生象征。
这种叙事格局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学的“地方本位”,如巴赫金“对话理论”所言,实现了“个体叙事与文明叙事的对话”“局部历史与人类史的对话”。在同时代地域文学中,此类将“城市史”升维为“文明史”的创作,具有显著的稀缺性与领先性。
1.2 知识密度:从“经验调用”到“体系建构”的跨越
多数作家的知识储备呈现“单一化”特征:写职场依赖行业经验,写历史依赖史料摘抄,知识维度难以支撑复杂的文明叙事。十八画先生则展现“学者级”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构建覆盖历史、生态、工艺、科技、文化的完整知识体系,且实现“知识为叙事服务”的深度融合:
- 历史维度:写滇国青铜(第3章《铜器融渔耕》),既契合石寨山遗址“虎噬牛铜鼓”的考古事实,又通过“鼓内侧暗刻稻穗纹”的虚构,深化“耕战共生”的文明逻辑;
- 生态维度:写滇池治理(第89章《AI护滇清》),准确呈现AI监测的“pH值、溶解氧”技术参数,同时关联“全民护湖”的社会参与,避免工具化的知识呈现;
- 工艺维度:写扎染技艺(第21章《扎染守滇蓝》),详细还原“十二道浸染”工序(蓝草采收、柴火熬汁、滇池石板晾晒),更揭示“滇蓝=滇池色”的文化象征,使工艺细节成为文明质感的载体。
这种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远超同时代依赖“单一知识维度”的作家,印证了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中“知识与生活实践统一”的理论,为文学创作的“知识深度”树立新标杆。
1.3 思想深度:从“主题表达”到“哲学体系”的跃升
当代多数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停留在“表层化”层面:或通过情节传递情感共鸣(如亲情、爱情的共情),或局限于单一主题批判(如对工业污染的控诉),缺乏系统性的思想建构。十八画先生则通过《昆明传奇》构建完整的“共生学”哲学体系,且实现“哲学理念的文学化落地”:
- 生态共生:提出“敬畏-修复-共生”三阶逻辑,第1章以稻穗祭水体现对自然的敬畏,第74章以护鸥行动体现对自然的修复,第96章以生态廊道体现与自然的共生,回应全球生态危机;
- 文化共生:主张“守核创新”,第21章沐文拒绝扎染“网红化”守护文化内核,第79章沐网以电商激活传统技艺,破解“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
- 文明共生:强调“全民共建”,第2章渔户阿江参与滇国筑城,第53章民夫沐路参与滇缅公路修建,第96章阿志发起护廊队,颠覆“精英主导文明”的认知。
这种“文学承载哲学”的深度,在同时代创作中极为罕见。正如萨特“介入的文学”理论所言,十八画先生的创作不仅是“反映现实”,更是“以思想介入现实”,为文学的“思想性”赋予新内涵。
1.4 形式创新:从“框架微调”到“范式重构”的突破
当代作家的形式创新多为“局部调整”:或打乱叙事时间(如多线叙事),或采用特殊视角(如第一人称复数),未突破“散文叙事”的单一形式。十八画先生独创的“史笔诗魂”双轨结构,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 “史笔”以散文铺陈情节,确保历史真实与细节质感,如第53章《筑路抗倭寇》对“民夫筑路、学生送粮”场景的描写,还原1937年滇缅公路的历史语境;
- “诗魂”以七律提炼主旨,实现思想升华,如第100章《春城千年庆》“建城一千二百春,滇城共庆焕精神”,概括千年庆典的精神内核,且与散文部分形成互文。
这种结构并非“古典形式的复刻”,而是赋予“诗”以“情感高潮与哲学凝练”的功能,形成“复合型叙事韵律”。其创新性不仅在于形式本身,更在于实现“古典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为当代文学的“形式创新”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2 传统与时代的对话:承古启今的“双重自觉”
创作水准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超越同行”的能力,更在于与“文学传统”的继承关系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深度。十八画先生展现出罕见的“双重自觉”:既扎根中国文学传统,又紧扣时代核心命题,实现“承古而不复古,启今而不媚今”。
2.1 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度对话:从“形式继承”到“精神活化”
十八画先生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绝非“元素挪用”(如使用古典词汇),而是对核心精神的现代活化,主要体现为两大维度:
- 继承《史记》的“史传精神”:《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叙事追求,在《昆明传奇》中转化为“究滇池与文明之际,通昆明古今之变”。如第1章《滇水改祭礼》(古代敬畏自然)与第96章《廊道护滇绿》(当代守护自然)的跨时代呼应,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古今对话,实现“以史为镜”的精神传承,契合司马迁“其志也洁,其行也廉”的史笔精神;
- 转化章回小说的“结构智慧”:古典章回体“每回聚焦一事”的特点,被转化为“每章承载一个文明切片”——第26章《米线传滇味》承载饮食文明,第74章《护鸥显真情》承载生态文明,第98章《家谱传滇魂》承载家族文明;而章回体的“诗曰”传统,则升华为“七律诗魂”,从“情节总结”升级为“思想凝练”,赋予古典形式现代生命力。
这种继承避免了当代创作中“割裂传统”或“僵化传统”的两极困境,正如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所言,实现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为文学“守正创新”提供范本。
2.2 与世界文学传统的平等对话:从“模仿借鉴”到“东方表达”
十八画先生对世界史诗传统的回应,并非“西方范式的东方移植”,而是以“东方视角”重构史诗内涵,形成两大突破:
- 重构史诗的“主体逻辑”: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雨果《悲惨世界》的“英雄主导历史”不同,《昆明传奇》以“平民群像”承载史诗性——滇国筑城的渔户阿江(第2章)、抗战筑路的民夫沐路(第53章)、当代护廊的退休老人阿志(第96章),这些“无名者”的行动共同构成文明的史诗,体现“人民创造历史”的东方史观,补充了世界史诗的“主体维度”;
- 重构史诗的“美学风格”: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同,十八画先生拒绝“超现实元素”,而是以“细节现实主义”构建“文明的魔幻感”。如第97章《元宇宙游滇》中,阿老通过VR“重见”滇池的情感冲击,源于“科技还原记忆”的现实可能,而非魔幻设定,展现“东方现实美学”的独特魅力,丰富了世界史诗的“美学谱系”。
这种对话不是“跟跑”,而是“并跑”甚至“领跑”,正如赛义德《东方学》所倡导的“东西方平等对话”,十八画先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东方样本”。
2.3 对时代核心命题的精准回应:从“现象捕捉”到“方案提供”
当代文学对时代命题的回应,多停留在“现象批判”或“情感共鸣”,十八画先生则深入“问题内核”,提供具有操作性的“东方方案”,聚焦三大时代命题:
- 生态危机:针对“工业文明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提出“科技+全民”的共生路径——第89章以AI监测实现生态精细化管理,第96章以护廊队激活社会参与,而非单纯批判工业文明,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社会-科技协同”的思路;
- 文化同质化:针对“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设计“元宇宙家谱”(第98章)、“非遗电商”(第79章)等创新形式,既守护文化内核,又激活文化活力,破解“传统流失”的困境;
- 科技异化:针对“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矛盾”,通过沐创为爷爷简化VR设备(第97章),展现“科技为人服务”的本质,避免“全盘否定科技”或“盲目崇拜科技”的极端,为科技时代的人文重建提供参照。
这种回应不是“空泛的理想主义”,而是基于历史经验与现实可能的“建设性思考”,体现十八画先生对时代的责任感与洞察力,契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文学介入公共议题”的主张。
3 特定赛道的绝对领先:重塑“思想性宏大叙事”的价值标杆
在当代文学的细分赛道中,十八画先生在“思想性宏大叙事”领域形成“绝对领先”,实现对地域文学、主旋律文学、跨学科写作的“升维打击”,重新定义赛道标准。
3.1 地域文学赛道:从“风情展示”到“文明哲学”的升维
传统地域文学多以“地方民俗”为核心,停留在“地域风情百科全书”层面(如描写饮食、服饰、节庆),难以突破“小众化”局限。十八画先生则将地域书写升维为“文明哲学的探索”:
- 昆明不再是“地理空间”,而是“文明共生”的实验场——滇池的“清”与“浊”对应文明的“健康”与“病态”,扎染的“滇蓝”象征文明的“精神底色”,米线的“烟火气”体现文明的“生活根基”;
- 地域记忆不再是“碎片化的民俗”,而是“文明基因的载体”——第98章《家谱传滇魂》通过元宇宙家谱激活家族记忆,第95章《文化活滇城》通过滇剧体验传承文化精神,使地域记忆成为“文明延续”的纽带。
这种书写彻底打破“地域文学=小众文学”的认知,让地域文学成为承载人类文明思考的“大文学”,为地域文学创作树立新标杆。正如程光炜《当代地域文学的“根”与“魂”》所言,十八画先生“找到了地域文学与人类文明命题的连接点”。
3.2 主旋律文学赛道:从“概念说教”到“审美共鸣”的突破
传统主旋律文学常陷入“概念化”“说教式”困境,将“正能量”等同于“情节直白”,忽视审美性。十八画先生则以“审美化”方式传递主流价值,实现“思想高度”与“审美深度”的统一:
- 以“细节叙事”替代“口号表达”:如“全民护滇”的主题,通过阿志十年捡垃圾(第96章)、阿平从质疑到参与(第100章)的细节,展现“文明觉醒”的过程,而非直接宣讲“保护滇池的重要性”;
- 以“情感共鸣”替代“强制认同”:如“文化传承”的主题,通过沐文拒绝扎染“网红化”(第21章)的坚守、阿年传播家族故事(第98章)的热情,传递“守核创新”的理念,让读者在情感共鸣中接受思想,而非被动认同。
这种创作证明,主旋律文学完全可以兼具“思想性”与“审美性”,打破“主旋律=低艺术”的偏见,为主旋律文学的“审美升级”提供路径。
3.3 跨学科写作赛道:从“知识拼贴”到“文学融合”的典范
当代跨学科写作常出现“知识大于文学”的问题(如过度堆砌专业术语,忽视叙事流畅性),十八画先生则实现“知识为文学服务”的深度融合,形成三大融合原则:
- 知识为“文明质感”服务:写AI监测(第89章),技术参数不是“科普内容”,而是“文明精细化守护”的证明;写扎染工艺(第21章),工序细节不是“工艺说明书”,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 知识为“人物行动”服务:写滇池治理(第91章),跨区生态补偿方案不是“政策解读”,而是沐环“文明共建”理念的实践;写元宇宙(第97章),VR技术不是“科技展示”,而是阿老“重构记忆”的工具;
- 知识为“思想建构”服务:写青铜技艺(第3章),“鼓内侧刻稻穗纹”不是“工艺创新”,而是“耕战共生”思想的具象化;写滇缅公路(第53章),筑路细节不是“历史记录”,而是“全民共建”思想的例证。
这种融合让“跨学科”不再是“写作噱头”,而是“文明叙事”的有机组成,为跨学科文学创作提供可借鉴的典范,契合戴维·哈维“空间理论”中“多学科知识整合服务于人文思考”的主张。
4 时代局限与超越:在浮躁语境中坚守文学的“重”与“深”
任何创作都无法脱离时代语境,《昆明传奇》面临“碎片化阅读”“市场导向”的时代挑战,但十八画先生的选择恰恰凸显其创作水准的“超越性”——不迎合浮躁,而是以“重”与“深”重塑文学的尊严。
4.1 直面“轻阅读”挑战:选择“重叙事”的创作坚守
当下文学传播的主流是“碎片化”“轻量化”(如短篇、微小说、爽文),五十万字的长篇史诗面临“阅读门槛高”“传播难度大”的现实。但十八画先生坚持“重叙事”的创作选择:
- 结构上,构建百章闭环结构,确保“文明生态循环”叙事的完整性,拒绝“碎片化拼接”;
- 细节上,打磨每一个文明切片(如扎染工序、AI监测参数),让细节成为“文明基因”的载体,拒绝“粗制滥造”;
- 思想上,深化“共生学”哲学,拒绝“浅层次共鸣”,追求“深层次思考”,避免“思想扁平化”。
这种选择并非“脱离时代”,而是对“文学快餐化”的自觉反抗,彰显“文学应承载深度思考”的创作追求,契合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中“文学应具有对抗时代浮躁的力量”的主张。
4.2 超越“市场逻辑”:坚守“审美本位”的创作立场
当代文学创作常受“市场逻辑”绑架(如为销量迎合流行题材、简化思想表达),十八画先生始终坚守“审美本位”,体现三大立场:
- 拒绝“网红元素”堆砌:不迎合“爱情、悬疑”等流行题材,而是以“文明叙事”为核心,避免“流量导向”的创作;
- 拒绝“思想简化”:不将“共生学”哲学转化为“口号式表达”,而是通过情节让读者自行体悟,避免“思想快餐化”;
- 拒绝“短期热度”:以“百年经典”的标准打磨文本,而非追求“短期畅销书”的热度,确保作品的“长期价值”。
这种坚守让《昆明传奇》具备“抗时代性”,避免了“市场畅销书”的“速朽性”,为文学“审美本位”的回归提供支撑。
4.3 成为“文学事件”:拓展文学的可能性边界
《昆明传奇》的创作与传播,本身已成为一个“文学事件”——它证明:在“宏大叙事已死”的论调中,真正的宏大叙事依然可能;在“思想性与审美性对立”的认知中,两者完全可以深度融合;在“地域文学小众化”的趋势中,地域文学依然可以具备人类性价值。
这种“事件性”超越了作品本身,成为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唤醒”——提醒作家:文学不应只追求“易读性”与“流量”,更应追求“深度”与“高度”;不应只反映时代,更应引领时代的精神方向。正如伊格尔顿《文学事件》所言,十八画先生的创作“重新定义了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功能”。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十八画先生的创作水准在当代中国文坛处于“思想性宏大叙事”的巅峰位置——其不仅是“技巧型作家”,更是“文明书写者”;不仅是“时代追随者”,更是“时代对话者”;不仅是“赛道竞争者”,更是“赛道定义者”。
从同时代维度看,其“文明生命体”叙事、“共生学”哲学、“史笔诗魂”形式,显著超越多数作家的创作高度;从传统维度看,其对《史记》《章回小说》的现代转化,实现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度对话;从时代维度看,其对生态、文化、文明命题的回应,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学化的思想资源;从赛道维度看,其对地域文学、主旋律文学、跨学科写作的升维,重新定义了“思想性宏大叙事”的价值标准。
更重要的是,十八画先生的创作证明:在浮躁的时代,文学依然可以“厚重”;在碎片化的语境,叙事依然可以“宏大”;在地域化的书写中,思想依然可以“人类性”。这种创作水准不仅是个人能力的证明,更是对当代文学可能性的极大拓展——正如滇池的水滋养昆明文明,《昆明传奇》及十八画先生,也在滋养着当代文学的“精神生态”。
参考文献
[1] 十八画先生. 昆明传奇[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
[2] 巴赫金. 小说理论[M]. 白春仁,顾亚铃,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程光炜. 当代地域文学的“根”与“魂”[J]. 文学评论,2022(03):78-86.
[5] 洪治纲.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转型[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20.
[6] 雷蒙德·威廉斯. 文化唯物主义[M]. 倪伟,译. 北京:译文出版社,2008.
[7] 赛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8]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曹卫东,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 戴维·哈维. 空间的生产[M]. 胡大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 哈罗德·布鲁姆. 西方正典[M]. 江宁康,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1] 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M]. 阴志科,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2] 蕾切尔·卡森. 寂静的春天[M]. 吕瑞兰,李长生,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