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发色差这么多?从宝石蓝到墨黑色,原因多种多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22:50 1

摘要:故宫博物院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青花发色如蓝宝石般浓翠艳丽,细看还有自然晕散的“铁锈斑”;而某私人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残片,色泽却灰暗发闷,几乎看不出青花的灵动。同样是元青花,为何发色能从“惊艳”到“黯淡”差出天地?这背后藏着700年前景德镇窑工对原料、火候与工艺

故宫博物院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青花发色如蓝宝石般浓翠艳丽,细看还有自然晕散的“铁锈斑”;而某私人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残片,色泽却灰暗发闷,几乎看不出青花的灵动。同样是元青花,为何发色能从“惊艳”到“黯淡”差出天地?这背后藏着700年前景德镇窑工对原料、火候与工艺的把控。

元青花的发色差异,90%源于钴料的不同,进口与国产料的“基因差异”直接定下色彩基调。

最负盛名的进口苏麻离青料,来自波斯地区(今伊朗一带),属于“低锰高铁”的优质钴料。这种料在高温下能烧出莹润透亮的宝石蓝,蓝中带紫,浓艳中透着层次感,且因含铁量高,会自然形成深入胎骨的“铁锈斑”,用手触摸能感受到细微凹陷,这正是顶级元青花的标志性特征。北京故宫那件“至正型”元青花龙纹大瓶,就用纯苏麻离青绘制,发色浓翠欲滴,成为后世标杆。

而国产钴料多来自云南、浙江等地,属于“高锰低铁”类型。受成分限制,这类钴料发色普遍偏灰、偏黑,即便烧制成功也难有鲜亮感,且几乎没有“铁锈斑”。江西景德镇窑址出土的元代民用青花碗残片,大多用国产料绘制,发色灰暗沉闷,与进口料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更关键的是,元代工匠还会将两种钴料混合使用,通过调整比例控制发色——进口料占比高则蓝艳,国产料居多则发灰,这种“调和术”让元青花发色更显丰富。

即便用同一种钴料,用量与烧造温度的细微差异,也会让发色天差地别。

钴料浓度是直接影响因素。实验显示,苏麻离青料用量控制在0.5%~1%时,能呈现最艳丽的蓝色;一旦浓度超过1%,钴料在釉中过度聚集,发色就会深暗甚至发黑。印尼沉船出土的元青花小盘,就因局部钴料堆积,出现了“蓝中带黑”的斑块,正是浓度失控的痕迹。

火候则是更“苛刻”的考验。进口苏麻离青需在1250~1280℃的精准温度下烧制,才能烧出理想发色;温度过高会让青料“烧飞”,颜色变浅发灰;温度不足则发色凝重灰暗,失去光泽。元代柴窑全靠窑工凭经验控温,同一窑中不同位置的温差能达数十度,这也是为什么同窑元青花发色会有差异的核心原因。有藏家曾见过一窑出土的三件元青花碗,中心位置的发色鲜亮,边缘的却灰暗发黑,正是窑温不均所致。

如果说钴料是“颜料”,胎釉就是“画布”,而窑内气氛则是“调色剂”,三者共同决定最终发色效果。

胎质的细腻度直接影响青花的呈现。元代景德镇采用“麻仓土+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胎体,洁白细腻,能最大程度凸显青料色泽;而云南、浙江等地的窑口胎质粗糙、白化度低,即便用同样钴料,发色也会显得灰暗浑浊。对比景德镇与云南元代青花残片就能发现,前者青花通透灵动,后者则发闷暗沉,胎质差异是关键。

釉料种类的影响同样显著。元青花常用的三种釉料各有“脾气”:青白釉透明度高、釉层莹润,能让青花发色鲜亮饱满,绝大多数精品元青花都用这种釉;影青釉釉层薄,高温下易流动,常导致青花“烧飞”发黑;而卵白釉浊而失透,会把青花“罩”住,导致发色浅淡无神。故宫藏元青花玉壶春瓶用青白釉烧制,发色浓艳;而某窑址出土的卵白釉青花罐,青花几乎成了“灰蓝色”,正是釉料所致。

窑内还原气氛则是“隐形手”。氧化钴需在还原气氛中完成呈色反应,气氛控制不好,即便原料再好,发色也会受影响。同样的苏麻离青,在还原充分的窑位能烧出蓝艳色泽,还原不足则会发灰,这也是古代窑工常说“一窑千变”的原因。

除了客观条件,画师的绘画手法也会造成发色浓淡变化。

绘画时用笔轻重不同,青料在胎体上的附着量就有差异:重笔处青料堆积,发色浓艳甚至发黑;轻笔处青料稀薄,发色浅淡透亮。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盘,花瓣边缘用轻笔勾勒,发色浅淡,花心用重笔填色,发色浓艳,形成自然的明暗层次,正是画师通过笔触控制发色的杰作。这种因笔触产生的发色差异,让元青花更具艺术张力,也成为鉴别真品的重要依据。

元青花的发色差异,从来不是“品质好坏”的绝对标准,而是元代制瓷工艺、原料分布与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蓝宝石般的蓝艳发色,是进口钴料、优质胎釉与精准火候的完美结合;而灰暗发黑的色泽,可能是国产料、窑温失控或胎釉不佳导致的结果。

这些色彩差异,既藏着景德镇工匠的智慧,也记录着元代海上贸易与技术传播的轨迹。当我们凝视元青花的不同发色时,看到的不仅是色彩的变化,更是一段鲜活的制瓷史——那些蓝艳与灰暗的背后,是原料的跨越山海,是窑工的经验传承,更是一个时代的文明印记。

来源:时尚点评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