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公室(WHO Europe)发布《臭氧与儿童健康》专项报告,引发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高度关注。报告基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采用分布式滞后非线性模型开展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首次系统性证实臭氧暴露对儿童呼吸道健康存在显著且持久的滞
2025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公室(WHO Europe)发布《臭氧与儿童健康》专项报告,引发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高度关注。报告基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采用分布式滞后非线性模型开展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首次系统性证实臭氧暴露对儿童呼吸道健康存在显著且持久的滞后效应。数据显示,环境中臭氧浓度每升高 10μg/m³,儿童因呼吸道疾病前往急诊就诊的相对风险将在暴露后第 3-7 天达到峰值(相对风险 1.12),且这一健康威胁在青春期前儿童群体中持续时间长达 21 天,远超成人 7 天的风险窗口。针对这一发现,报告紧急呼吁欧洲区域成员国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当监测到臭氧浓度超过 180μg/m³(信息阈值)时,立即启动幼儿园及小学临时停课预案,并优先为哮喘儿童家庭提供无臭氧空气净化器补贴,以构建儿童健康防护网。
长期以来,公众对臭氧危害的认知多局限于即时刺激症状,而此次世卫组织报告揭示的“滞后效应”,彻底刷新了对臭氧健康风险的认知边界。这种滞后性不仅使得危害更难被察觉和归因,更让儿童群体暴露于持续的健康威胁中。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团队追踪了 2023-2024 年当地 12 万名 6-12 岁儿童的健康数据,发现臭氧污染事件发生后,儿童哮喘发作、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就诊量并非立即攀升,而是在第 3 天开始显著增加,第 5 天达到高峰,且直至第 21 天仍维持在高于常规水平 15% 的状态。
臭氧对儿童呼吸道的损害具有明确的病理机制。作为强氧化性气体,它进入呼吸道后会激活肺泡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这种炎症反应不会随暴露结束而立即终止,反而会持续损伤气道黏膜,导致气道狭窄、肺泡壁增厚,进而影响肺通气功能。对于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而言,这种损伤更为严重—— 意大利罗马儿童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暴露于高浓度抽样后的儿童,肺功能检测中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指标会持续下降,且青春期前儿童的肺功能恢复速度比成人慢 60%,长期反复暴露可能导致永久性肺功能损伤。
臭氧的强氧化性是其对机体造成广泛损害的核心机制。传统上,世卫组织等多关注其对儿童呼吸道健康的突出影响,但日益增多的医学证据表明,臭氧对人体的危害远不止于肺部,它展现出一种全身性、多靶点的侵袭模式。其致病过程始于呼吸道的直接冲击,并通过局部与全身性炎症、氧化应激介质播散、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等复杂途径,将损伤效应波及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乃至体表黏膜,几乎无一重要器官能完全幸免。
呼吸系统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除了引发哮喘、支气管炎等显性疾病,臭氧还会通过诱导气道高反应性,使健康人群逐渐发展为敏感体质。长期暴露者的气道黏膜会出现持续性损伤,黏液分泌增多、纤毛运动减弱,导致污染物更易沉积于肺部,形成“慢性炎症 - 组织损伤 - 功能下降” 的恶性循环。对儿童而言,这种损伤会直接影响肺发育,可能导致成年后的肺功能永久性降低。
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同样不容忽视。臭氧可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循环,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血管炎症反应。研究显示,臭氧浓度每升高20μg/m³,成人冠心病发作风险会增加 10%,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幅度也会显著增大。这种影响在老年人中更为明显,因为其血管弹性下降,对炎症刺激的耐受性更弱,臭氧暴露后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比年轻人高出 2.3 倍。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的损伤则更为隐蔽。小荷医典的研究指出,臭氧会削弱免疫细胞的活性,使人体对细菌、病毒的抵抗力下降,尤其容易诱发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同时,臭氧还能通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功能,导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长期暴露可能引发神经可塑性改变,增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风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杨立强主任医师解释,神经系统的慢性损伤可能导致痛觉超敏,轻微刺激即引发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此外,臭氧对体表组织的刺激也十分直接。眼睛接触高浓度臭氧后,会出现疼痛、红肿、流泪等症状,长期暴露可导致结膜慢性炎症;皮肤则会表现为干燥、瘙痒、老化加速,敏感人群还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这些看似轻微的症状,实则是身体组织受氧化损伤的外在信号。
世卫组织的报告为全球敲响了警钟,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臭氧污染的健康影响。与PM2.5 等颗粒物相比,臭氧的 “无形性” 使其更容易被忽视,但它的氧化性更强、影响更持久,对儿童等脆弱群体的威胁尤为突出。
当前,公众对臭氧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有人认为“臭氧仅存在于室外”,却不知室内消毒设备可能产生高浓度臭氧;有人觉得 “短时间接触无害”,却忽视了滞后效应带来的潜在风险;更有人将臭氧与氧气混淆,误以为其对健康有益。这些认知偏差,使得臭氧污染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我们的健康。
改变这一现状,既需要医学与环保领域的持续研究,揭示臭氧危害的深层机制;也需要媒体与政府的协同科普,将专业数据转化为公众易懂的防护知识;更需要每个人建立“主动防护” 意识,将臭氧监测纳入日常健康管理。唯有如此,才能打破臭氧的 “时间陷阱”,为自己和家人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臭氧污染的治理与防护是一场持久战,它考验着我们的认知水平与行动能力。世卫组织的报告不仅是一份研究结论,更是一份行动指南—— 唯有正视臭氧的危害,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在蓝天白云下守护好每个人的健康。
来源:带走青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