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革命文物是历史脚步的最好见证,是历史教科书,都承载着前辈们的光辉历程和奋斗足迹,是先辈留下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引出故事,映出其伟大精
编者按:
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革命文物是历史脚步的最好见证,是历史教科书,都承载着前辈们的光辉历程和奋斗足迹,是先辈留下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引出故事,映出其伟大精神,用以滋养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永向前进。
扶眉战役革命文物特刊 | 老战士姚德怀的日记本
文\侯省彦
姚德怀的日记本(侯省彦摄)
在扶眉战役纪念馆陈列的革命文物中,有十七本珍贵的日记特别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些日记共计一百多万字,是76年前扶眉战役中第一军政治部宣传干事姚德怀所写。2015年夏天,我从陕西省人民政府家属区姚德怀家里征集回来,捐献给纪念馆。
姚德怀,山西省沁水县上阁村人。生于1926年4月,7岁上学,14岁离开家庭,走向社会。1945年5月参加革命,历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和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油印员。1947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军政治部宣传干事。从参加革命那天起,一直坚持写日记,在那样频繁行军战斗和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把笔尖绑在蒿杆上当作笔,用颜料泡在小瓶里当墨水,把在保卫延安和解放大西北战争中亲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纪录下来。
1950年转业,先后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秘书。1958年肃反扩大化,他遭受到完全错误的处理,被下放到农村监督劳动长达二十三年,常被批斗挨整,游街示众,妻离子散,凄惨悲痛。但他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对党充满信心,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和错误言行作斗争,还冒着危险将战争年代的日记以及许多珍贵资料和战斗照片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下面,我从这17本一百多万字的日记中摘自一篇,供读者阅览:
1949年7月14日 星期四 阴天 眉县华家村
拂晓奉命重过五丈原、石头河,返回眉县城南之华家村,待命机动。
五丈原,位居岐山县南20多公里处,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原高50丈,确是屯兵征战的好地方。据说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中,最后决战于此。如今原上建有武侯祠(诸葛亮庙),祠内有《出师表》石刻等文物。
我们赶印了新闻和报道,知道此次西进第一战役即扶眉战役胜利结束。此次战役仅五天,便基本上粉碎了胡马之作战联盟,消灭了胡宗南在关中的势力,全歼陇南兵团司令兼第一一九军军长王治岐主力等四个军四点四万余人,解放了宝鸡、凤翔、岐山、眉县、扶风、武功等九县城。
在此战役中,我第一军毙伤敌一千三百二十五人,俘敌一点一万余人,缴获大炮枪支弹药无数。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胜利,主要是战前对敌情摸得清,群众又报告、引路,使我军大胆插入敌人纵深,分割包围,敌人还在睡梦之中。所以我军一接触,敌人不是逐一被歼,就是各自逃生,毫无反抗之力。我军灵活机动,不顾疲劳进行长途追击,截击俘获渭北逃敌八千多人。
第二团攻击青化镇时,第二营主动攻击陈家堡,第三营就趁机插入青化镇西,截断敌之退路,为我军迅速突破全歼守敌创造了条件。第六团一营二连不待命令即勇猛攻击敌后包袱沟,采取白刃拼搏,直插敌群,俘敌三百余人。该团第三营七连二班副班长贺光明不顾伤口疼痛,一刺刀戳死敌连长,吓得其他敌人跪在地上求饶,数了数共有七十三人全部投降。第四团一营一连战士高要子一人俘敌十五人,缴枪五支、六0炮一门。敌人在渭河里淹死的很多,水面上到处都漂浮着尸体和行李,痂骡烂马都被当地群众捡了去。
我军炮弹充足,步炮兵协同密切,大量杀伤敌人,给步兵极大支援。另外,陕南我第十九军刘金轩、张邦英、汪锋部队也在鄂陕交界的关垭子歼敌二千余人,俘敌师长符树篷,有力地配合了这一行动。但我第五团政委刘月生、副政委张寒湘不幸负伤,说明战斗之激烈程度。
“于细微处见精神”,从这篇日记中,可以反映出姚老的日记语言朴实无华,文如其人,没有什么渲染,没有什么夸张,也没有什么粉饰,实实在在地纪录了在解放大西北的日子里的血与火、光明与黑暗、文明与野蛮、欢乐与苦难的斗争生活,无不闪光灼热,读起来更加亲切感人。同时,反映了他的生活和思想发展,即一个战士的成长过程。特别是日记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笔迹,工工整整,非常规范。后来他能成为赵寿山将军的秘书,这与他平时认认真真记日记,写文章,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分不开。
1980年姚老平反后,恢复了工作和党籍。他心情更加振奋,没有向党提出任何要求,而是兢兢业业埋头工作,积极热情,处处起着模范作用,曾被中共陕西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7年5月离职休养后,又发挥余热,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多次荣获中共陕西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委员会和办公厅机关委员会“老有所为”贡献奖。今年姚老90岁了,仍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在解放大西北的日子里》《黄土小路弯又弯》《谜语四千例》等著作。
姚德怀日记的字里行间无不纪录着青春的足迹,闪耀着青春的光芒。虽然距今76年了,读起来仍感人至深,催发青春的活力,使人奋进,勇毅前行。
2010年7月在陕西省人民政府家属院征集姚德怀《日记本》及采访时的合影
写于2012年10月
2023年6月9日侯省彦做客陕西广播电视台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凤翔师范九一级学生,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陕西省“最美五老” “陕西好人” “2024年岗位学雷锋标兵”,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优秀讲师、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好人”,曾荣获宝鸡市关工委“功勋奖”和中共宝鸡市委精神文明办、宝鸡市关工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状以及奖章。其事迹《陕西日报》《陕西关心下一代》杂志,《各界导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并载入《宝鸡市关工委志》《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志》《凤师校友名人100》文集。
来源:扶眉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