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大理喜洲古镇生态廊道上一名网红无视廊道禁入规定,公然骑马闯入供行人漫步的生态区域,在工作人员上前劝阻时,不仅拒不配合,反而与现场保安发生争执。
□ 卢潇(山东大学)
据红星新闻报道,云南大理喜洲古镇生态廊道上一名网红无视廊道禁入规定,公然骑马闯入供行人漫步的生态区域,在工作人员上前劝阻时,不仅拒不配合,反而与现场保安发生争执。
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红竟对着镜头哭诉“保安先打马”,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把合规执法扭曲为“暴力驱赶”,企图用煽动性言论混淆视听,引导舆论偏向自己。好在事件真相很快水落石出,经多方核实,生态廊道明确禁止电动车、马匹等非步行交通工具进入,工作人员的劝阻行为合规合理,网红的“卖惨戏码”被戳穿,最终遭到全网批评。
细看此次事件,“表演式维权”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混淆视听”的操作在网络争议中屡见不鲜:有人违规占道经营被查处,却掐头去尾拍摄执法片段,哭诉“城管欺负小商贩”;有人在公共场所扰乱秩序被制止,反而对着镜头控诉“工作人员态度恶劣”。这种“镜头暴力”的危害远超事件本身,它让事实让位于情绪,让理性输给煽动,不仅可能冤枉合规执法者,更会让公众对“谁对谁错”产生认知混乱,加剧社会对公共管理的不信任感。
当有人把镜头当作扭曲事实的工具,用“谁拍谁有理”的逻辑制造对立,不仅伤害公平正义,更可能撕裂社会共识。而此次事件中,不同主体的应对表现,也为我们思考如何守住舆论真相提供了生动样本。
此次事件能快速“尘埃落定”,新闻媒体的及时介入功不可没。事件发酵后,媒体第一时间联系大理喜洲古镇政府核实情况,明确了“生态廊道禁止电动车、马匹进入”的核心规定,并用权威信源消除了公众“是否存在管理漏洞”的疑惑。随后,多家媒体转载这一结果,形成了清晰的舆论导向,让网红的虚假说辞失去了传播空间。这一过程充分证明,在信息芜杂的网络时代,专业媒体的“事实核查”是遏制谣言、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
不过,作为第一责任方,景区官方的应对则显得相对滞后。作为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管理方对事件细节本应最清楚,也最有责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但当记者询问事件细节时,当地给出的回复却是“工作人员假期换班,暂不了解细节,只知事件已处理完毕”。这样的回应显然难以令人满意,一方面,网红指控“保安打马”,本质上是对景区执法方式的质疑,公众需要知道执法过程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不当行为;另一方面,“工作人员换班”的理由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缺乏说服力,既无法消除公众疑虑,也可能给“谣言滋生”留下空间。
除了媒体和景区,短视频平台同样肩负着重要责任。此次事件中,涉事网红账号最终注销,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若该账号没有注销,反而持续发布虚假内容煽动情绪,平台该如何应对?短视频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放大器,既承载着公众监督的需求,也面临着虚假信息扩散的风险。平台不能只做“内容搬运工”,而应建立更高效的争议内容核查机制。当发现具有煽动性、争议性的内容时,应第一时间联系事件相关方核实真相,对确认为虚假、误导的内容及时封禁或标注“待核实”;对其他自媒体发布的衍生内容,也应加强监测,避免以讹传讹。毕竟,平台的传播力越强,越需要守住真实底线,否则一旦虚假信息大规模扩散,再想挽回舆论就会难上加难。
古镇的骑马争议虽已落幕,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在这个人人都有镜头的时代,“混淆视听”的风险随时可能出现,而舆论的走向,往往取决于相关主体是否能及时、负责地行动。媒体的专业核查、官方的透明回应、平台的严格监管,三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守护事实真相的防线,也共同决定着社会舆论能否朝着理性、公正的方向发展。期待未来再遇到类似争议时,更多主体能主动担责、积极作为,不让“镜头戏”掩盖真相,不让“情绪流”撕裂共识,让每一次争议的解决,都成为凝聚社会信任的契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