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央视《农耕探文明》寻踪咸安桂花千年农耕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22:14 1

摘要:中秋月满时,桂香漫山坳。9月29日午后,央视CCTV-1《农耕探文明》栏目组一行6人踏香而来,在湖北省咸安市开启了为期14天的桂花专题拍摄。当国庆的欢腾遇上中秋的皎洁,这场围绕桂花培育、科研、产业、文旅的影像叙事,便在“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的意境里,悄然铺

中秋月满时,桂香漫山坳。9月29日午后,央视CCTV-1《农耕探文明》栏目组一行6人踏香而来,在湖北省咸安市开启了为期14天的桂花专题拍摄。当国庆的欢腾遇上中秋的皎洁,这场围绕桂花培育、科研、产业、文旅的影像叙事,便在“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的意境里,悄然铺展成一幅流动的农耕文明长卷。

桂花源的晨雾还未散尽,身着蓝底碎花衣的桂花嫂已扛着竹竿和打花篷入园。竹竿轻叩,桂花雨簌簌落满花篷,随口哼起的桂花谣,混着桂香飘向山外,成了镜头里最鲜活的丰收注脚。栏目组的脚步追着花香,从桂花源到双溪桥镇的海泉、朱锦春桂花基地,再到双龙山林场,古法压条的细腻、高空压条的巧妙、现代密封扦插的精准,一一被收录进镜头——这是咸安两次大规模繁育桂花的智慧结晶,也是从“有性繁殖”到“无性培育”的技术跨越,在枝叶间写满时光的刻度。

10月6日的中秋夜,更是将这份桂韵推向高潮。传承300余年的祭月仪式在桂花镇大屋雷村拉开帷幕,烛火映着古桂的虬枝,鼓乐声里,64名男性村民身着白色衣服围绕月塘祭月,吸引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围拢过来,看礼官诵读祭文,看孩童捧着桂花糕拜月,千年的民俗记忆,在这一刻与皎洁月色交融,成了最动人的文化符号。

若说培育是桂花的“根”,那科研便是它的“魂”。在江南桂谷桂花种质资源库,100余种桂花的花朵与叶片被镜头细细描摹——有的花瓣纤薄如蝶翼,有的叶片边缘带着细碎的锯齿,每一种形态里,都藏着咸安对桂花种质的精心守护。栏目组还走进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记录下教授们采样、培育新品种的专注,见证细胞在培养皿中苏醒、精油从花瓣中萃取的神奇,让桂花的“科技含量”,在光影里清晰可见。

而桂花与咸安人的烟火气,早已融入代代相传的手艺里。刘家桥墨庄世第古民居前,张妈和胡爹爹正铺着竹筛做桂花糖,“一层桂花一层糖”,朴实的手法里藏着最地道的风味,引得游客驻足围观,快门声与笑声交织成趣;开泰酒业的作坊里,王格伟边演示边笑着讲解桂花米酒的酿造:“泡米、蒸饭、撒酒曲,28摄氏度等36小时,再加桂花等上一周,酒香混着桂香,才是咱咸安的味道。”镜头追着这些场景,将桂花精油的醇厚、桂花茶的清甜、桂花糕的软糯、桂花月饼的绵密一一呈现,让“人与桂花共生”的古朴画面,有了可闻、可尝的温度。

当文旅的笔触遇上桂香,咸安更添几分诗意。栏目组在桂花源设计了一场“桂花仙子携玉兔”的雅事:古桂林中烟雾袅袅,身着汉服的仙子提着宫灯,伴着玉兔造型的灯盏翩翩起舞,衣袂翻飞间,仿佛穿越千年。随后,镜头又串联起刘家桥的古桥流水、大屋雷的青砖黛瓦、江南桂谷的葱郁、龙潭里的清幽、桂花博物馆的厚重,最后落在一席“桂花宴”上——桂花酿、桂花鸡、桂花豆腐……每一道菜都是咸安人对桂花的深情,而“团圆”“高洁”的文化密码,也在赏桂、品桂、咏桂间,悄悄住进了观众心里。

这份对桂花的珍视,早已刻进咸安的基因里。作为全国唯一三次被命名“中国桂花之乡”的地方,这里的桂花品种数、种植面积、古树数量、鲜花产量和品质始终领跑全国,2500余株百年古桂静静伫立,其中咸宁古桂花树群落,更入选了农业农村部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而《农耕探文明》栏目,正是要通过镜头,将这份农耕遗产的价值——经济的活力、社会的温情、文化的深厚、生态的美好、科技的创新——一一挖掘,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随桂香远播。

据悉,这期承载着咸安桂韵的节目,将于年底18:30新闻联播前的黄金时段,在CCTV-1与观众见面,30分钟的影像里,将浓缩咸安桂花的千年故事;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也将同步播出,让更多人透过屏幕,遇见咸安的桂香,读懂农耕文明的智慧。而这份精彩背后,离不开区妇联、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局、各乡镇及当地企业的鼎力支持——他们购买道具、协调人员、细化方案,用热忱为这场“桂花之约”保驾护航,让咸安的桂香,能更动人地绽放在全国观众眼前。(胡剑芳 李婷婷)

编辑:赵雯欣

来源:湖北经济新闻网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