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许多人被西方话语体系裹挟,认为女权是西方现代舶来品时,让我们回溯华夏历史,在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女子八雅)的袅袅余韵中,探寻一条更为悠远、睿智且充满力量的女性权利发展之路。这八种风雅,不仅是技艺,更是古代才媛们安身立命、构建话语权的八种武器,工作室倾心推出“琴
在许多人被西方话语体系裹挟,认为女权是西方现代舶来品时,让我们回溯华夏历史,在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女子八雅)的袅袅余韵中,探寻一条更为悠远、睿智且充满力量的女性权利发展之路。这八种风雅,不仅是技艺,更是古代才媛们安身立命、构建话语权的八种武器,工作室倾心推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中国女权的千年密码”系列,本篇将着重围绕棋篇揭示中国女权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持续领先于同时代的西方。
谁说权力只能属于战场上的男人?在中国历史的后花园里,在安静的绣楼中,一代代才女们在棋盘上,早已进行着不流血的权力博弈。一方小小的棋盘,就是她们专属的“沙盘”,让她们在出嫁前,就预习了如何运筹帷幄,管理一个大家族。
从去年开始,我刷短视频就总能看到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女拳”段子,大有欲与西方女权试比高的气势。
内容无非是男女对立,把男人批得一钱不值,仿佛不这样,就不能显示女人的独立和强大。看多了,我就忍不住想起咱们中国古代那些下棋的女子——人家那才叫智慧,不声不响,就在棋盘上把男人给“将”了,完了对方还得拱拱手,赞一句“女先生,好棋力!”
这其中的差别,就像路边摊的吵闹,和棋馆里的“手谈”,高下立判。
咱们先别急着说女人下棋,先说说“棋”本身是个啥玩意儿。
棋,特别是围棋,在古代可不是打发时间的玩具,那是“兵家之事”,是模拟打仗的。古代男人学棋,跟学兵法是一个道理,为了锻炼谋略、格局和耐心。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么高级的“男人游戏”,能让女人碰吗?
答案是:能,而且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早,都普遍。
在咱们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社会氛围相对宽松。虽然史书明确记载的女性棋手不多,但您想啊,《孟子》里头都提到一个叫“弈秋”的全国棋圣,靠教棋吃饭,他的学生里,保不齐就有那么一两个聪慧的贵族小姐。这说明在那时候,棋就已经不是男人的绝对禁区了。
您再看看同时期的欧洲,那叫一个惨。古希腊算是他们的文明巅峰了吧?可他们的女人是啥地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直接说:“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 连人都算不上“完整”,还能让你碰代表智慧和谋略的游戏?他们的棋类游戏(比如国际象棋的前身),压根儿就没女人的份儿。那是元老院和骑士老爷们才配琢磨的东西。
所以,第一回合,在“允许女性接触高智商游戏”这条起跑线上,咱们华夏文明,已经遥遥领先。
时间一晃到了大唐,这是咱们中国人最扬眉吐气的时代之一。这开放的风气,自然也吹到了女人下棋这件事上。
唐朝皇宫里,出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职位—— “棋待诏”。顾名思义,就是等着跟皇帝下棋的专业人士,是国家认证的“国手”。这里面,就出现了文字明确记载的女性棋待诏。
您能想象那个画面吗?九五之尊的皇帝,在处理完繁重的朝政之后,会请一位女子来,君臣二人对坐,在棋盘上杀上几局。这位女棋待诏,靠的不是美貌,而是实打实的智力、算力和心理素质。她在棋盘上赢了皇帝,非但不会掉脑袋,反而会获得赞赏。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棋权”——在最高权力拥有者面前,展现自己不输于男性的智慧,并获得官方认证的荣誉。
这不仅仅是下棋,这是一种被顶层权力认可的、平等的智力竞技。
反观同时期的欧洲,正处在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他们的贵族小姐在干嘛?可能在绣花,可能在学着如何行屈膝礼,但绝不可能被允许和一个国王平起平坐,进行一场纯粹智力上的较量。
咱们大唐的女子,已经在和皇帝下棋了;欧洲的女子,还在等着骑士为她们去决斗。这两种画面一对比,您说,哪个地方的女性,更早触摸到了“权力”的边缘?
唐宋以后,特别是到了明清,女人下棋这事儿,不仅没有因为礼教收紧而消失,反而变得更普遍、更深入家庭生活了。
这时候,下棋的主力军,变成了 “闺秀”——就是那些读书人、官员家的小姐。对于这些家庭来说,让女儿学棋,目的非常“实用”。
第一,为了“好嫁”。一个精通琴棋书画的才女,在婚姻市场上是绝对的加分项,能给家族挣来面子。这听起来有点物化女性,但您别急,这里面藏着玄机。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为了“持家”。您可别小看一个古代的大家族,那简直就是一个微缩的王国。里边人多嘴杂,田产、铺子、人情往来、仆役管理……事情复杂着呢。一个只会绣花吟诗的主母,是镇不住场子的。
下棋,锻炼的是什么?是计算能力(算账)、是全局观(平衡各方利益)、是耐心(处理琐事)、是预判(防范风险)、甚至是“弃子”的决断力(懂得取舍)。
所以,当一位父亲允许女儿下棋时,他潜意识里可能是在培养未来的家族“女CEO”。她在棋盘上每落下的一子,都是在模拟将来如何管理田庄、如何调和矛盾、如何在家族危机中做出最优决策。
《红楼梦》里的探春,为啥那么厉害,敢在大观园里搞“承包责任制”改革?您想想,她可是个会下棋的!她管理家族的思路,就跟在棋盘上布局一样,章法分明。
这时候的欧洲呢?文艺复兴了,思想解放了,他们的贵族女性也开始下国际象棋了。但您看国际象棋里的“王后”,虽然威力巨大,横冲直撞,但她存在的核心目的,永远是——保护国王。她还是一个从属的、功能性的角色。
而咱们围棋里的每一个子,都是平等的,作用是在整体布局中实现的。这恰恰隐喻了中国才女的权力之路:我不做那个最显眼的“王后”,我要做运筹帷幄的“布局者”。
这种通过下棋锻炼出的“管家能力”,在现实中得到了完美的验证。
历史上有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清末的曾国藩家族。曾国藩的女儿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就包括围棋。他的后人里,出了无数能人,这跟他们家的家教是分不开的。他的一位孙女曾纪芬,就非常擅长持家和管理,把一大家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您能说,这跟她从小在棋盘上受到的思维训练没关系吗?
咱们甚至可以大胆推测,为什么中国能出那么多像冼夫人、秦良玉这样直接带兵打仗的女将领?因为谋略的种子,早就通过“棋”这类文化娱乐,潜移默化地种在了她们心里。而在西方,出一个贞德,就被当成惊世骇俗的“神迹”和“异类”。
走完这几千年的棋局,咱们可以看清楚了。
西方女权,是直到近代,才猛然觉醒,开始愤怒地争夺那些原本被男人独占的权力。这条路,充满了对抗和撕裂。
而咱们华夏女子的“棋权”,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我们从不是“争夺者”,我们很早就是“参与者”。
我们从唐代就开始和最高权力者平等对弈;我们在明清的闺阁中,就把棋盘当作了管理家族的“模拟经营沙盘”。我们的权力,不是喊口号喊来的,是通过几千年的文化浸润和智力证明,一步步自然而然获得的。
所以,今天当我们谈论女权时,真没必要全盘照搬西方那套充满火药味的理论。
咱们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条更高级、更智慧的路子:修炼内功,用实力说话。 就像下棋,沉默不语,但落子无悔,步步为营。当你的智慧足以驾驭局面时,权力和尊重,自然会向你汇聚。
这,才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源远流长的“女性力量”。
来源:豫A闯沪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