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的中秋之夜,一场秋雨将许多家庭圈禁在客厅里,这本该是中秋晚会与观众深度连接的绝佳时机。央视中秋晚会不负众望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收视成绩单,峰值收视份额突破 7.1,远超其他卫视同期节目,较去年 5.9 的峰值有显著提升。然而,当千家万户在细雨中围坐屏
2025 年的中秋之夜,一场秋雨将许多家庭圈禁在客厅里,这本该是中秋晚会与观众深度连接的绝佳时机。央视中秋晚会不负众望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收视成绩单,峰值收视份额突破 7.1,远超其他卫视同期节目,较去年 5.9 的峰值有显著提升。然而,当千家万户在细雨中围坐屏幕前,期待一场文化盛宴时,等来的却是一台被广告切割得支离破碎的 "中秋广告联播"。高收视率与低口碑的强烈反差,折射出国家级晚会在商业利益与文化使命间的艰难失衡。
今年央视中秋晚会的收视曲线像坐了一趟过山车。从《焦点访谈》结束后就开始的广告轰炸未能阻挡观众的期待,开场收视即达到 4.8,8 点 30 分左右攀升至 7.1 的最高点。但好景不长,9 点后收视率开始断崖式下跌,谢娜表演后插入的广告直接砸出收视大坑,直到沙宝亮等老歌手登场才勉强拉回一些观众。这种数据波动暴露出晚会内容的结构性缺陷 —— 当观众发现节目质量撑不起期待时,遥控器便成了最诚实的投票器。
值得玩味的是,即便在广告泛滥、假唱成风的情况下,晚会平均收视率仍比去年提升近一个百分点。这组数据与其说是观众对晚会的肯定,不如反映出中秋文化消费市场的供给不足。在秋雨封锁出行的夜晚,观众没有太多选择,只能在失望中继续观看这场 "矮子里拔将军" 的晚会。
晚会本应是艺术的殿堂,却呈现出专业水准参差不齐的表演生态。制作方在嘉宾选择上似乎更注重流量效应,导致部分表演未能达到应有的艺术高度。唐嫣与欧豪合唱时,前者全程追赶歌词节奏导致配合失准;谢娜的表演短片中,画面与歌声存在明显不同步;种地吧男团的演唱被混乱的运镜影响,观众难以清晰观看表演。这些场景反映出晚会在艺术呈现上的疏漏。
相比之下,任贤齐与中国武术的融合表演展现了难得的创意火花,却未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呈现空间。当艺术表达的完整性让位于商业元素的植入需求,当精心编排的节目为广告时长妥协,晚会的艺术价值正在被逐渐稀释。观众调侃 "节目没记住几个,赞助商名字倒背如流",这背后是对艺术被商业因素过度影响的无奈。
今年中秋晚会最令人诟病的,莫过于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五粮液、洋河梦之蓝、中华酒等酒类品牌轮番轰炸,从主持人播报字幕提示,从舞台背景到道具陈设,甚至连灯笼、小桥、阁楼等传统意象都成了广告载体。有观众统计,整台晚会广告时长接近节目总时长的一半,堪称 "广告中间插播节目"。
这种广告泛滥已经到了荒诞的地步。当 "蓝月亮" 的冠名与 "五粮液" 的密集植入在同一舞台共存,当广告介绍词比节目解说更详尽、语速更从容,观众很难不产生被冒犯的感觉。酒水广告的过度集中尤其刺眼 —— 在倡导 "禁烟限酒" 的社会背景下,国家级晚会却成了酒类品牌的营销主场,这种价值导向的错位比广告数量本身更值得警惕。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动辄千元的高端白酒广告,与大多数观众的日常生活完全脱节,形成了一种尴尬的 "奢侈品秀场" 效应。
中秋晚会的核心使命应是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然而今年的晚会在这两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节目主题缺乏统一脉络,传统团圆主题与现代多元情感表达未能有机融合;在嘉宾构成上,特定地域艺人比例偏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性文化平台的代表性;经典作品改编缺乏新意,新创节目中情感表达也多显单薄。当一台中秋晚会难以让人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观众自然会产生情感上的疏离。
舞美设计的细节失误更凸显了制作层面的疏漏。周深表演时被舞台装置遮挡面部,多位歌手在昏暗光线下如同剪影。这种技术层面的低级错误,在拥有顶级资源的央视晚会上出现,反映出创作团队在细节把控上的不足 —— 当制作精力过度分散在商业元素整合时,艺术呈现的质量控制自然会受到影响。
面对这场口碑危机,简单指责制作方逐利似乎有失公允。电视台需要资金维持运营,晚会制作成本逐年攀升,商业赞助确有必要。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广告,而在于广告与内容的比例、形式与尺度。广东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倡导的 "润物细无声" 理念,或许能给中秋晚会带来启示 —— 将商业元素与文化表达有机融合,而非简单粗暴地堆砌。
未来的中秋晚会不妨尝试设立 "文化保护基金",通过企业冠名公益文化项目的方式平衡商业诉求与文化使命;广告植入可借鉴 "软性融入" 思路,如将品牌元素转化为传统美学符号;更重要的是重建内容为王的制作理念,让专业的艺术表达回归舞台中央。中秋晚会承载着亿万家庭的情感期待,它不该成为资本的跑马场,而应是守护文化根脉的精神家园。
当秋雨散去,明月终会重现。但观众对优质文化内容的期待,不应像等待月亮一样,需要经历漫长的阴霾。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理当在商业诱惑与文化责任间找到平衡点,让中秋晚会真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情感与文化的精神纽带,而不是一台令人失望的 "广告联播"。毕竟,没有哪个观众愿意在举杯邀明月时,耳边响起的却是没完没了的促销吆喝。
来源:喂来瓶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