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一、《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读:
水里、陆地上的各种花草,值得喜欢的太多了。晋代的陶渊明就只爱菊花。从唐朝开始,世上的人大多喜欢牡丹。
可我就偏爱莲花——它从烂泥里长出来,却不被弄脏;用清水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生藤蔓也不长旁枝,香味飘得越远越清,笔直干净地立在水里。
只能远远看着,不能随便摸来玩。我觉得,菊花是花里的“隐士”,牡丹是花里的“富贵人”,莲花就是花里的“君子”。
唉!喜欢菊花的,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喜欢莲花的,像我这样的还有谁呢?喜欢牡丹的,倒是肯定很多人啊!
文章借着夸莲花,说出了对君子品格的向往。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就像人在复杂的环境里,还能保持自己的干净和高尚。
这种对好品德的追求,是文章最核心的价值,所以能流传千古。
背诵重点:
要理解并记住描写莲花样子和品质的句子,比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这些句子把莲花的“君子样”写得特别生动,记下来也能更懂作者的心思。
二、《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读:
山不用多高,只要有仙人住,就能出名;水不用多深,只要有蛟龙藏着,就能显灵气。
这屋子虽说简陋,但我品德好,它就跟着不一样了。台阶上长着绿苔,草的颜色映进竹帘里,看着就清爽。
平时跟我聊天的,都是有学问、品德好的人,没那种没文化的庸人。在这儿能弹弹没装饰的简单古琴,看看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搅得耳朵烦,也没有官府的公文累得身子乏。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屋,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人家那屋子也简陋啊!
孔子都说了:“这有啥简陋的呢?”
这篇文章字不多,却把作者不跟世俗同流合污、日子清贫却过得自在的心态写透了。
就算物质条件不好,也能把精神日子过得富足,这种态度不管到啥时候都值得学,所以能传这么久。
背诵重点:
重点记里面的对偶句,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些句子读着顺口,还特有韵味,记下来也能帮着理解文章意思。
三、《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读:
有品德修养的人过日子,是靠内心平静来修养身心,靠节俭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淡名利,就没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静下心来,就没法实现长远的目标。
学习得静下心来,才干也得靠学习才能获得——不学习,就没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学习也没法有成果。
放纵又懒散,就提不起精神;急躁又冒失,就养不成好性情。
年纪跟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意志也跟着日子慢慢消失,最后变得没精神、没本事,跟社会脱节,只能守着破旧的屋子发愁,到那时候再后悔,还来得及吗?
这是诸葛亮临死前写给儿子的家书,短短几句话,藏着特别深的人生道理。
它教我们靠平静和节俭修身,树立远大志向还得努力学习,这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让文章特别有教育意义,所以能传下来。
背诵重点:
重点记里面关于修身、立志、学习的句子,比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把这些智慧用到自己的生活里,记起来也更有意义。
这三篇古文都不长,中老年朋友可以试着背一背。你们读这些古文的时候,有哪些想法和感受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
来源:樱桃小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