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的《中国睡眠健康报告》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入睡时间推迟、“报复性熬夜”、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现象极为普遍。睡眠问题已不再是少数人的困扰,而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凌晨四点
“我看见海棠花未眠”是浪漫
“海棠花看见我未眠”是惊悚
我们一起失眠
是“睡不好”的痛苦
备受困扰的人们
似乎也很难想到
睡眠是心理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
“睡不好”会敲响心理健康的警钟
2025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的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科学应对睡眠问题
正视心理健康问题
需要我们多一点了解、多一份主动
集体失眠的背后,可能是无法停下的大脑
最新的《中国睡眠健康报告》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入睡时间推迟、“报复性熬夜”、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现象极为普遍。睡眠问题已不再是少数人的困扰,而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无处不在的电子设备蓝光……其中,最让人直接感到痛苦的,是停不下转动的大脑——精神内耗,因自我怀疑、过度思虑、反刍过去或担忧未来而产生持续性心理疲劳。
夜深人已静,大脑仍然无法关闭运行的“后台程序”,那就无法得到休眠。心理困扰“偷走”睡眠: 焦虑、抑郁、持续的压力等情绪状态,会激活我们身体的“应激系统”,导致神经兴奋,思绪纷乱,从而引发各种睡眠问题。
反过来,睡眠障碍对心理健康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 情绪调节能力下降:大脑在睡眠期间进行着重要的修复和记忆整理工作,睡眠被剥夺,情绪调节功能自然会失衡。变得烦躁、易怒、情绪脆弱,一点小事就可能“引爆”情绪。
※ 认知功能受损: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都会大打折扣。
※ 加重心理困扰:对于已有焦虑、抑郁倾向的人,睡不好会直接加剧症状。
失眠还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
睡眠障碍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类别,但并不直接等同于大众观念中的“精神病”。
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睡眠-觉醒障碍是单独的一大章,包含:
※ 失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易醒、早醒),并导致日间功能障碍。
※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如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夜间呼吸反复暂停)。
※ 中枢性嗜睡症:如发作性睡病(白天无法抑制的困意)。
※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如轮班工作、倒时差导致的睡眠紊乱。
※ 异睡症:如梦游、夜惊。
睡眠障碍又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极为密切:
※ 共病关系: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中,同时患有失眠障碍的比例极高。同样,长期受慢性失眠困扰的人,未来发生焦虑、抑郁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 症状关系:许多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就是睡眠问题,例如抑郁症的典型特征“早醒”。
※ 双向影响关系:如之前所述,二者相互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睡眠障碍可能独立存在,也可能是精神障碍的一个表现或“同盟军”。
“睡不好”到什么程度需要干预?
偶尔一晚没睡好是正常的。但当以下情况出现时,就应引起警惕,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 频率与时长:失眠(入睡超过30分钟,或夜间醒来超过30分钟无法再入睡)每周出现3晚或以上,且这种情况持续超过3个月(慢性失眠)。
※ 日间功能受损:尽管给了自己足够的睡眠时间,但第二天仍然感到疲劳、精力不济、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或易怒,明显影响工作、学习或社交。
※ 引发痛苦:对睡眠问题本身感到非常焦虑、担忧,甚至害怕夜晚的到来。
※ 尝试自我调节无效:已经尝试了各种自我调节方法(如运动、泡脚、喝牛奶等)但效果不佳。
人人可以通过健康管理来掌控自己的睡眠
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相关指导精神和临床实践,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预防与管理建议:
预防篇:防患于未然
1. 规律作息,固化生物钟:尽量每天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要保持规律。这是稳定内在生物钟最有效的方法。
2. 打造放松的睡前“仪式”: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的蓝光。可以尝试听舒缓的音乐、温水泡脚、阅读纸质书、进行冥想或深呼吸练习,让身心逐渐进入准备睡眠的状态。
3. 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
4. 白天适度运动: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压力、改善情绪,但睡前2-3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
5. 管理日间压力:学习一些压力管理技巧,如时间管理、正念练习、培养兴趣爱好等,避免将白天的焦虑带上床。
管理篇:如何科学治疗失眠?
1.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非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的一线方案。它通过帮助您调整关于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并改变影响睡眠的行为(如长时间躺在床上醒着),来重建健康的睡眠模式。它不像安眠药那样直接“催眠”,而是通过一套心理和行为训练,帮助你:
纠正错误认知:打破“我必须睡8小时”“睡不着明天就完了”等加剧焦虑的想法。
规范睡眠行为:如建立床与睡眠的强大联系(只在困时才上床,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
限制在床时间:通过科学压缩,提升睡眠效率,让睡眠变得更稳固。
2.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如果睡眠问题与明显的情绪困扰相关,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非常重要。通过与专业人士交流,梳理内心冲突,学习情绪调节策略,能从根源上缓解睡眠压力。如果失眠源于“精神内耗”、焦虑或抑郁,那么心理咨询或治疗就是治本之策。通过与咨询师探讨,学习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和正念技巧,从根源上为大脑“减负”。
经过专业评估,如果您的睡眠问题是某个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的一部分,那么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接受针对该精神障碍的正规治疗。这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二者结合。
3.科学用药,遵医嘱: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短期使用助眠药物。但请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购买和滥用,以免产生依赖。
4.记录“睡眠日记”:简单记录每天上床、起床时间,实际睡眠时长,以及白天的精神状态等,这有助于您和医生更清晰地了解问题模式。
睡不好
只是大脑这个器官出现了功能失调
不必讳疾忌医
正规医院心理科、精神科、睡眠医学科、神经科
符合资质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
都可以为您的健康睡眠提供支持
您要做的
就是正视问题
积极主动寻求帮助
据说人大概要有1/3的时间在床上度过
那么祝您
睡得好,睡得香,一觉睡到大天亮
本文指导专家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刘洁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广东省医疗人才援疆专家,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科普专家,获医联媒体优秀科普先锋奖,2021年广东省中青年咽喉头颈外科组手术比赛二等奖。
学术任职: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耳鼻咽喉医学工程协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过敏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睡眠医学会睡眠外科组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睡眠障碍与相关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领域:成人鼾症微创手术,儿童腺样体、扁桃体肥大,鼻窦炎、鼻息肉、过敏性鼻炎,声带病变,中耳炎,鼻咽癌、喉癌等头颈鳞癌的诊疗,擅长鼻内镜、喉内镜微创手术。
科研成果:从事耳鼻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20年,主持鼻咽癌、鼾症相关研究项目2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篇。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