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照古今:文物里的月色和美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17:28 1

摘要:10月6日中秋节,太原市万柏林区文明实践中心活动厅内,非遗剪纸的红纸屑随着剪刀上下纷飞,一只只灵动的兔子在居民指尖诞生。这幅剪纸的造型格外特别,它并非寻常的月宫玉兔,而是从山西博物院“穿越”而来的西周兔尊。这场由山西博物院带来的中秋活动,让千年前的青铜器与当代

10月6日中秋节,太原市万柏林区文明实践中心活动厅内,非遗剪纸的红纸屑随着剪刀上下纷飞,一只只灵动的兔子在居民指尖诞生。这幅剪纸的造型格外特别,它并非寻常的月宫玉兔,而是从山西博物院“穿越”而来的西周兔尊。这场由山西博物院带来的中秋活动,让千年前的青铜器与当代民间艺术温暖相遇。

在太原市万柏林区文明实践中心,“青铜兔尊入剪纸,文明实践话中秋”活动现场。

剪纸上呈现的这只作为酒器的兔子,“栖居”在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展厅。它呈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四腿蜷曲,背负的圆形尊口与器腹相通。用兔子造型制作青铜酒器并不常见,然而晋侯墓地却一次性出土了七只青铜兔尊,可见山西人对兔子自古便情有独钟。

晋侯墓地一共出土7件兔尊。8号墓出土的3件兔尊均藏于山西博物院。

陈列于山西博物院的兔尊

陈列于山西博物院的兔尊

在山西博物院和山西青铜博物馆,观众能欣赏到出自同一座墓的三只兔尊,宛如亲密无间的“一家三口”。今天,在山西博物院的“文物话中秋”节俗小课堂上,教育员为孩子们详细介绍了这三件兔尊。三只兔尊中,稍小的两只造型一样、大小不同。它们背上开长方形口,口上有盖,四腿蜷曲,双耳向后并拢,似要跳跃,憨态十足,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历史的尘埃中跃出,与我们一同欢庆中秋。

山西博物院“文物话中秋”节俗小课堂现场

兔子与中秋节有着高度关联,堪称中秋节的“动物版”代言人。两者紧密绑定的背后是漫长的岁月沉淀。或许正是由于人们对兔子日积月累的喜爱,让它最终以吉祥的寓意融入这个节日,成为中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陈列于山西青铜博物馆的兔尊

在山西青铜博物馆,还有一场题为“青铜器里的天文奥秘”的中秋主题活动同样吸引着众多目光。活动中,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铜齿轮形器看似平平无奇,但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细数边缘一周的小凸齿,竟发现29个凸齿暗合一个朔望月周期29.53天。

这件齿轮形器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年。原来早在史前时代,山西的先民或许已开始观测记录月亮的阴晴圆缺。



在山西青铜博物馆,“青铜器里的天文奥秘”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仰望苍穹、观察月相。

山西青铜博物馆“月相盈虚 窥天探古”中秋主题活动现场

想象一下,在远古先民不断抬头凝望苍穹、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时候,或许已经为中秋文化的起源埋下了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喜爱愈发深厚,这种情感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金箔饰片。兔子与骑射人物、虎豹狼鹿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北方草原气息的画面。

时光流转至唐代,月华更添几分璀璨,中国迎来了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而中秋节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定型,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模样。在刚刚上新的《山西文物日历》里,轻轻翻开2026年中秋那页,一面来自唐代的菱花形月宫纹铜镜便跃然眼前。

镜背上,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传说被精妙地雕刻出来,诉说着唐人以月之圆寄托企盼团圆的美好情感。唐朝,中秋祭月、赏月之风在民间盛行,中秋的习俗愈发丰富多样。不少文人墨客挥毫写下的咏月名篇佳句,更为这个充满温情的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诗意。

月光依旧,文物无声。从观测月相的古老齿轮,到西周祭酒的兔尊,从汉代用于装饰的金箔玉兔,到唐代月宫镜中的神话,这些文物串联起的,正是中国人跨越四千年的月亮情结。这个中秋,我们与古人在这轮明月下重逢,共享同一种对团圆的美好期盼。

来源:老汤历史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