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照片里,杨振宁站在中间,面带微笑,神情儒雅,左边,是青春洋溢的翁帆,笑容明净,气质不凡,右边,是他当时的妻子,杜致礼,一位温婉、知性的女士。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95年广州汕头大学举办的一场学术交流活动上,来了一位真正的大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他那年七十三岁,头发已经花白,神情却依旧锐利,走起路来,步伐稳健,眼神里透着一种天生的从容。
照片里,杨振宁站在中间,面带微笑,神情儒雅,左边,是青春洋溢的翁帆,笑容明净,气质不凡,右边,是他当时的妻子,杜致礼,一位温婉、知性的女士。
时光在这一刻静止,谁也想不到,这三个人的命运,在多年后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交织。
要理解这张照片的意义,就得先讲讲杨振宁的人生,1922年,他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
母亲是个极有教养的女子,爱书画,爱古诗词,杨振宁从小耳濡目染,对知识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与热情。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日军轰炸、流离失所、学校南迁,这一切没有阻止他求学的脚步,1938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附中,后来进入物理系。
那个时代的课堂简陋得令人难以想教室是茅屋,但教室里坐着的是中国最聪明的一群年轻人。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振宁考取了赴美留学的公费名额,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彼时的他,已经在国内小有名气,但远渡重洋,却意味着从零开始,他独自踏上美国的土地。
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学到手,再有一天能用在祖国身上。
芝加哥大学,那可是物理学的圣地,那里聚集了一批世界顶尖的学者,杨振宁一开始也感到压力山大,身边全是天才中的天才。
但他偏偏就有那种愈挫愈勇的精神,他在课堂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熬夜查阅资料、推导公式。
渐渐地,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脱颖而出,就在芝加哥的几年,他不仅打下了扎实的量子力学与统计物理基础。
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突破边界,这种训练,让他日后有了翻天覆地的创造。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要知道,这是华人科学家第一次站上诺奖的领奖台,举世瞩目。
那一刻,杨振宁不仅是物理学的英雄,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无数报纸杂志争相报道,国内国外的学界都掀起了一阵狂潮。
而在学术之外,杨振宁的私人生活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第一段婚姻,就是和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
杜聿明是何人,国民党名将,黄埔的佼佼者,抗战中屡立战功,后来因淮海战役失败而被俘。
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历过漫长的改造,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逐渐恢复社会身份。
而杜致礼,正是他的长女,温婉聪慧,受过良好教育,杨振宁和她的相识与结合,其实是一段跨越身份与国界的故事。
这段婚姻,也让杨振宁和杜聿明一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不知道,杨振宁和杜致礼的缘分。
杜致礼生长在一个军人世家,但她并不是那种威风凛凛的将门小姐,反而性格温和、气质沉静。
他俩在杨振宇没出国时就认识,当时的杨振宁在父亲杨武之的建议下。
来到西南联大附属中学教书,而杜致礼偏偏就是杨振宁的学生,不过两人只相差5岁。
两人再次重逢是在美国,1949年圣诞节当天,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唯一的一家中餐厅吃饭。
结果意外地跟杜致礼重逢,两人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要知道,杨振宁的世界。
大部分时间都是公式、定理、推导,是高度抽象的思维,而杜致礼的出现,就像给他拉开了一扇窗。
能看到生活里更温柔、更实际的一面,两人渐渐接触,杨振宁发现她不光漂亮,还懂得倾听。
懂得在对方最焦虑的时候递上一杯热茶,说上一句轻轻的安慰,这样的知己,实在太稀缺。
于是,他们很快确立了关系,他不是那种浪漫主义的热烈追求,而是像做实验一样,稳扎稳打,最后这段感情走进了婚姻。
两人结婚后,一直在美国生活,杜致礼负责家庭与孩子的教育,杨振宁则潜心学术,孩子们都继承了父母的聪明基因,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
但岁月漫长,再深的感情也敌不过时间与生命的自然规律,到了九十年代末,杜致礼身体状况逐渐恶化。
杨振宁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他在妻子病榻前,依旧是一个普通的丈夫,细心、焦虑、无助,2003年,杜致礼病逝,终年79岁。那年,杨振宁已81岁。
1995年的那张合影,成了他生命里一种象征,那时,他还是杜致礼的丈夫,是世界级的科学巨匠,是刚从学术巅峰走向人生晚年的智者。
而照片另一边,那个十九岁的女孩翁帆,青春正盛,正准备迎接她自己的未来。
谁也没有想到,八年后,命运的齿轮会让这两个人的轨迹重新交汇,他在清华园的一间宿舍里,几乎整整沉默了一个冬天。
每天清晨,他仍然按旧习惯起床泡茶,却在倒第二杯时忽然愣住,桌上多出的那只茶杯,空着。
一个老科学家失去了陪伴几十年的伴侣,生活突然变得空荡荡的,那种孤独,是任何掌声都填不满的。
就在这样的情绪里,2003年底,杨振宁参加活动,会场里,他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面孔,翁帆。
八年前那个十九岁的女孩,如今已经二十七岁,大学毕业,研究生在读,气质更沉稳了,她当时在学校任教,同时攻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硕士。
她记得这位老人,也记得那张合影,只是她没想到,会再见到他,当杨振宁一走进会场,全场掌声雷动,翁帆站在角落,笑着鼓掌。
活动结束后,翁帆作为随行助理,负责杨振宁在广州的日程安排,她帮他联系车辆、准备资料、翻译发言稿,杨振宁对这个年轻女孩印象很好,觉得她细心、稳重,有分寸。
两人开始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杨振宁喜欢在信里谈科学、谈文学,也聊一点日常琐事。
这段隔着时代的情感,并不是电影式的浪漫,而是一种温柔的靠近,他们之间隔着五十四年的年龄,却有着出奇的精神默契。
2004年12月24日,圣诞前夜,北京海淀区民政局,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牵着一位二十八岁的女子,走进了婚姻登记处。
他们正式结为夫妻,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在中外媒体上引发巨大轰动,舆论汹涌,但他们的态度却异常平静。
那种平静背后,是他们早已准备好的勇气,婚后,翁帆辞去了学校的教职,全职照顾杨振宁的生活。
她帮他整理资料,陪他参加学术会议,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早上一起吃早餐,午后散步,晚上读书。
有时杨振宁看论文,翁帆就在旁边看小说,两人安静地坐在一起,不言不语,却是一种岁月的默契。
这种温柔的照顾,不是外界能轻易理解的,尽管他们选择低调,但舆论始终没有放过他们,网上的讨论一波接一波,有人说翁帆是“拜金女”;也有人说杨振宁“糊涂”;更有人拿他们的年龄差当笑话。
翁帆则几乎从不回应,她默默守着他,照顾他的饮食健康,陪他参加讲座,陪他散步,她甚至亲自帮他整理上百份学术资料,为他写信、打字、查文献。
他们相处的状态,更像是一种彼此成就,杨振宁需要陪伴,而翁帆,在他身边,得到了精神上的滋养。
杨振宁的一生,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他经历了战争、流亡、留学、获奖,也经历了质疑、分歧、思乡。
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后,他成为了西方科学界的明星,但他的心一直系在中国。
他推动清华大学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鼓励中国学生走向世界,也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建“清华-中大数学科学中心”。
时间到了2020年以后,杨振宁年事已高,但精神依然矍铄,翁帆始终在他身边。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了一个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生,也诠释了爱情最静默的模样。
在外界看来,杨振宁的晚年几乎可以用圆满两个字来形容,他得到了最高的学术荣誉、最稳的家庭、最宁静的心境,但他心里最深的一根弦,始终连着祖国。
他不断为中国年轻科学家奔走,推动中国物理学国际交流,他捐出大量奖金与著作版权,设立奖学金、学术基金,清华的师生都知道,只要有人向他请教学术问题,他从不拒绝。
如今,杨振宁已进入百岁高龄,走过一个世纪,他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走向科技强国的全过程。
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有天赋的闪耀,有家国的牵挂,有爱情的陪伴,也有舆论的争议。
这就是杨振宁,这就是那个从合肥走出的天才,从昆明走出的学子,从芝加哥走出的巨人,最终回到祖国怀抱的老人。
参考资料中国广播网:82岁杨振宁重回青春 与28岁女硕士订婚(图文) 2004-12-17
《中国科学报》:杨振宁“回归” 2017-02-24
来源:大壮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