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央视怒批,一拳就被打倒的传武大师马保国,如今口碑又迎翻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18:30 1

摘要:2020年,69岁的马保国在擂台上被业余选手30秒内三次击倒,赛后又顶着黑眼圈控诉对方“年轻人不讲武德”,视频被疯传的同时,他也从“传武大师”沦为全网笑柄,被央视怒批。

文|清扬

编辑|清扬

2020年,69岁的马保国在擂台上被业余选手30秒内三次击倒,赛后又顶着黑眼圈控诉对方“年轻人不讲武德”,视频被疯传的同时,他也从“传武大师”沦为全网笑柄,被央视怒批。

谁能想到,五年过去,“招摇撞骗”的他,竟实现了口碑逆转,那个曾被群嘲的老头,现今在直播间讲养生、为灾区捐款。

马保国此次复出,是真心悔过还是再次演戏?放下身段重新开始的他,能挽回公众的心吗?

马保国,这个名字像一面双面镜,一面映照着擂台上那个“倒头就睡”的假大师,另一面,却是一个七十岁高龄依旧能在火车站见义勇为的前国企干部。

那个在山东民间比赛上,被一位五十多岁的业余爱好者三十秒内三次击倒,陷入“婴儿般睡眠”的狼狈身影,似乎与那个徒手制服醉汉的老人完全割裂。

我们嘲笑的“马保国”,和他真实的个人之间,到底隔着多远的距离?这场席卷全网的狂欢,究竟是谁的胜利,又是谁的悲剧?

马保国的“大师”形象,绝非一时兴起的胡言乱语,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炼金术”

他深谙如何将传统叙事、个人奋斗与信息壁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自己镀上一层可信的光环

他总会提及那个“满门忠烈”的家族,祖辈是抗战英雄,也是武术大师,这为他披上了一件神秘的传统外衣。

而他自称从八岁起,便跟随父亲练习所谓的“马家拳”。但光有传统还不够,他还需要现代精英的光环来增加说服力。

他总不忘强调自己是在大学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五的年代,凭借真才实学考入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的学霸。

这所211高校的背景,加上他后来在河南国企石油公司步步高升,直至成为中层领导的履历,都在暗示一件事:他具备高智商与社会地位,他的话值得一听。

当电影《卧虎藏龙》在海外掀起功夫热时,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2001年,为了给儿子凑齐三万块的留学学费,月薪仅一千元的他向战友借钱,远赴英国

在那里,他利用跨国的信息差,创立了听起来颇有分量的“混元形意太极门”,甚至在2004年创办了“英国混元太极拳协会”

更绝的是,他为自己的“武学”构建了一套理论体系

他声称,在大学期间,受到一位物理教授兼形意拳大师的启发,悟出了“接化发”的雏形。

再配上“四两拨千斤,传统功夫讲究化劲”这类传统术语,以及“四百多斤的英国大力士,都握不动我这两根手指”的吹嘘,一套看似完整的骗局就此成型。

滤镜的破碎

然而,表演终究是表演,擂台是检验现实的终极试炼场。

那致命的三十秒,不仅彻底击碎了马保国个人的神话,更像一记重拳,引爆了公众对那些所谓“传武大师”群体长久以来积压的质疑。

据说,他之所以冒险实战,是为了挽救一个因资质问题而声名狼藉的武馆,急需一场胜利来为自己正名。

崩塌来得猝不及防。

在山东的赛场上,他面对一位五十多岁的业余拳手,仅仅三十秒,就被连续击倒三次

那一刻,他所有的包装都被撕得粉碎,只剩下那个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的身影,这极具冲击力的一幕,成为了他武林神话的墓志铭

更有意思的是崩塌之后。

他顶着明显的黑眼圈,在视频里逻辑清晰地解释自己是被“偷袭”了,并奉劝“年轻人不讲武德”

这并非单纯的嘴硬,而是一种试图用新的表演来覆盖失败现实的本能反应,他越是条理清晰,就越显得荒诞可笑,也暴露了他“逻辑鬼才”的另一面。

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便再无挽回的余地

很快,那位曾被他宣传为手下败将的英国MMA冠军皮特·欧文也站出来澄清,当年的比赛不过是事先安排好,为马保国宣传而拍的表演。

这则来自大洋彼岸的视频,与国内赛场的惨败形成了致命的呼应,彻底锁死了他作为“武术家”的身份。

流量的残骸

在马保国经历“社会性死亡”之后,互联网的解构力量却将他失败的残骸,重塑为一场流量狂欢的燃料。

他本人也从一个叙事的主导者,变成了一个被流量定义的商品

“耗子尾汁”、“松果弹抖闪电鞭”这些语录和动作,迅速脱离了原始语境,成为病毒式传播的符号,公众的关注点,也悄然从“打假”转向了纯粹的“娱乐”

这场闹剧很快引来了官方的规训。

《人民日报》发文评论,央视更是怒批其败坏武学名声,认为他的行为是给中国功夫的形象“泼上排泄物”。

紧接着,微博平台解散了他的粉丝群,封禁了相关账号,试图为这场失控的恶意营销划上句号。然而,这种来自主流价值观的压制,反而进一步增强了他的符号价值。

当他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已经从“掌门人”悄然改称为“武痴”,并开始转型做短视频教学和直播带货。

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口碑竟然迎来了翻转,在那个网络主播道德水平普遍不高的环境里,马保国被许多人衬托成了一个“好人”

人们开始挖掘他的过去:在国企坐办公室时从未贪污,还立过功。

为了儿子学费远走他乡,七十多岁还能制服醉汉,一种新的看法开始流传:这个人除了功夫是假的,个人品行、义气和身体素质似乎都还不错。

“只骗功夫不骗钱”的形象,竟让他获得了一种畸形的“道德优势”

这无疑是一场“很幽默的悲剧”

当马保国在直播间里刻意模仿自己过去的说话方式,主动迎合网友的嘲讽来创造笑料时,他已经完全接受并开始扮演这个小丑角色

老人享受着流量带来的红利,而中国功夫的形象,却在这场狂欢中被一再消费和玷污。

最终,马保国现象的落点,已不在于他本人是好是坏

他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一个为了儿子学费奔波的父亲,一个高学历的国企干部,一个精明的表演者,也是一个被流量吞噬的网红

他的故事更像一个警示,当厚重的传统文化符号遭遇轻浮的现代流量逻辑时,其内核是多么容易被掏空,最终沦为一场色彩斑斓的闹剧。

马保国这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他个人的荒诞,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喧嚣与虚无。

笔者观点

如今再看马保国,舆论已不再是单一的嘲讽。

质疑声从未消失,仍有人指责他早年的欺骗行径,但更多人选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犯过错,但没一直错下去。”

从央视怒批到口碑松动,马保国的形象翻转,从来不是对 “伪传武” 的原谅,而是对真实人性的接纳。

流量可以是闹剧,也能变成踏实生活的底气;犯错或许会被嘲笑,但持续的善意与改变,终能赢得重新审视的机会。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云莳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