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病理学之父:炎症是癌症的祸根,提醒:这3种炎症拖不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18:20 1

摘要:小张半信半疑,他回家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结果出乎意料,连忙趁休假时到医院就诊配合治疗。炎症,作为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自然机制,在疾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张患有胃炎几个月了,有时候胃疼起来,那就随便吃两片药应付过去,症状缓解后,依旧我行我素,熬夜喝酒哪一样都不耽误。

小张的同事提醒他,别把这些小问题不当回事,胃炎容易癌变的,趁现在病情轻,抓紧时间治疗,别等酿成大错后后悔都来不及。

胃炎真的会演变为胃癌吗?

小张半信半疑,他回家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结果出乎意料,连忙趁休假时到医院就诊配合治疗。炎症,作为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自然机制,在疾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你知道吗,如果炎症持续性进行,就是身体的一大健康隐患甚至会恶化为癌症。

早在100多年前,德国病理学之父就提出了这一理论,他发现恶性肿瘤中炎症细胞也往往超标。如今经过一百多年临床研究,更是在适宜肿瘤存在的环境中提取到了,肿瘤坏死因子、多种白介素、STAT3等转录因子。

今年9月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登载了中国科学院与麻省理工研究人员共同发现的一项研究:炎症能使远端处于休眠状态的癌细胞被唤醒,从而使癌症更容易复发和转移。

长期炎症的环境为癌细胞生长,提供了更适应的场所,不仅使正常细胞受损的几率增大,还会诱发异常的癌变,最终成为癌症的祸根。

特别是当身体存在以下三种慢性炎症时,千万要上心,否则就容易离癌症更进一步。

1.肝炎

慢性肝炎,不及时治疗控制,演变为肝癌,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过程。

当侵害肝脏的病毒在肝部扎根,得不到及时控制会损害肝细胞,使肝脏肝脏正常的功能造成影响,这个过程坏死的肝部区域由小变大,导致肝脏逐渐失去弹性,逐渐纤维化变硬,就形成了肝硬化

肝硬化的损伤不是局限性的,这种疾病会反过来抑制整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系统无暇自顾,也就无法实时监测肝细胞是否发生癌变,最终肝脏逐渐衰竭变异,形成肝癌

能损伤肝细胞的病毒,主要包括包括5种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日常到不正规场所扎耳洞、共用剃须刀等都可能感染。

以乙肝为例,感染后如果不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查,仅通过外表症状难以判断,这就导致很多感染者忽视,最终酿成大患。

其实预防病毒性肝炎也很简单,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注射疫苗,目前临床上甲、乙、戊肝疫苗均已上市,注射疫苗就能大大降低感染肝炎的概率。

此外,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外出聚餐使用公筷;到正规医疗场所输血、进行创伤性治疗等。

很多肝炎是可以治愈的,治愈后肝功能会恢复正常,此类患者要注意定期体检

因为肝炎治愈并不代表体内所有的病毒完全被清除,如果经常喝酒熬夜等,有可能就会对病毒造成刺激引起反复。

而患者在不察觉的情况下,又会加速肝脏的损伤,患癌症的风险更高。所以,已经治愈的肝炎患者,也要定期进行检查。

2.胃炎

我国是胃病大国,作息、饮食、细菌、酒精等都会引发胃部问题。许多人不将胃病当回事,疼痛是忍忍就过去了,可胃炎如果不进行系统化治疗,极易诱发胃癌。

当烟草、酒精、细菌、食物等长期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就会破坏胃黏膜原本的完整性,这层保护屏障出现损伤,会形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部本身还会分泌胃酸,这也是对胃黏膜的刺激。

若置之不理,胃黏膜被反复刺激,不断重复受损修复的过程,溃疡面积不断增大、加深,胃出血、穿孔的概率增加。慢性炎症持续性发展,内部细胞就会异变出杯状细胞,造成胃部异常增生,这就是胃部癌变的前兆。

在我国引发胃炎的原因有很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抽烟喝酒、饮食不当、乱用药物等,与肝炎、肝癌不同的是,早期胃炎以及胃癌都是有症状的,只要患者留意身体变化,尽早检查治疗,就有可能得到治愈。

超过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本身患有胃病或做过胃部手术的群体,长期抽烟喝酒,高盐饮食的人群,最好能够定期(每5年)做胃镜检查,这对于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

3.结肠炎

肠系炎症也分为很多种,并非每一种都会有致癌风险。其中最容易发生癌变的肠炎,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于普通肠炎,目前患病原因尚不明确,为结肠黏膜存在炎症反应。患者出现持续性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很难治愈,只能通过治疗避免病情发展,缓解不适症状。而如果患者不重视,结肠部位的粘膜持续性受损并修复,癌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最终诱发结直肠癌。

通常患病时间越久、病变范围越广,炎症状况越重,癌变的风险更高。

所以对于这种疾病,别不放在心上,一定要积极治疗,将炎症水平控制在最低;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除了以上三种炎症会诱发癌症外,慢性胰腺炎、盆腔炎等,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也容易发展为癌症。

因此,别不把身体的慢性炎症不当回事,日常那些能降低炎症反应的改变,还是要做的。

炎症反应我们无法做到完全避免,只有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改变,尽量将只保持在安全区间内,对健康的影响就不会太大。

饮食方面,可以多吃能抗炎的食物,根据多年来科研人员的研究,目前具有抗炎效果的食物,可以分为六类。

西兰花、卷心菜为代表的十字花科蔬菜;以蓝莓、草莓为主浆果类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的谷物;含有黄酮、多酚类的大豆、绿茶;生姜、大蒜、肉桂等含有挥发辛辣气味的香料;以及富含ω-3 型脂肪酸的深海鱼类、菜籽油、坚果等。

以上抗炎能力强的食材,通过补充人体某些特定的营养物质,改善人体对抗炎症,从而达到抗炎效果。

而那些高糖、高脂肪、精致碳水、油炸食物、深加工食物等,会干扰人体正常的代谢,诱发炎症反应。特别是那些患有慢性鼻炎、关节炎等炎症反应的群体,一定要减少上述食物的食用量,避免造成病情的加重。

适当运动,能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2024年一项针对肥胖体质者有研究证实,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或一个半小时的中强度运动,坚持一年,就能降低很多慢性炎症因子的水平数值。

运动能够燃烧脂肪,而过多脂肪的堆积,是造成炎症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通过运动消耗更多的脂肪,降低了这些参与者的体重,而与炎症相关的白介素6、γ-干扰素水平都出现明显降低,甚至要比服用药物治疗慢性炎症的效果还要好。

运动会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是朝着识别病原体的方向,而非针对自身系统(不容易诱发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这就降低了发生过度免疫的可能。

对于日常活动量较少的群体,每周有氧运动量累计达到,坚持一个半小时左右,就有不错的收获,能够帮助自身对抗慢性炎症。

要注意一点,运动抗炎在精不在多,运动过于剧烈,时长过久,还可能造成肌肉拉伤,反而促进炎症产生,那就得不偿失了。

免疫系统会在人体入睡后进行自我修复,长时间睡眠不足、熬夜,会让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逐渐累积,伺机对人体造成伤害。受严重最影响的包括大脑、血管以及口腔等组织器官。

除了要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外,夜间入睡前不要长时间玩手机,通过泡脚泡澡等缓解疲劳,有条件尽可能中午睡15到30分钟,不仅降低身体的疲劳感,对于炎症反应也有一定的抵制效果。

乱用药物,也是导致慢性炎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感冒发烧,不愿去看医生,随便找两片退烧药和抗生素吃几天就应付过去了,滥用药物对身体的伤害其实是很大的。

以布洛芬为首的退烧药,还兼具止疼的效果,但长期吃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还影响肝肾功能的正常发挥,这个都是造成炎症反应的因素。

滥用抗生素,更是目前医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大部分抗生素都是广谱的,对很多细菌都具有杀灭作用,不仅致病菌会被杀死,肠道内的有益菌也不可避免,进而对胃肠功能造成影响。长期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抗菌杀菌效果减弱。

症状比较轻的炎症反应,不必过度治疗;若炎症反应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仍无法自愈,则要到正规医院治疗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多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对自己好一些,多休息,别有太大压力,学会放松与倾诉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重视自己身心的变化,不要给慢性炎症可乘之机。

慢性炎症的确会诱发癌症,特别是慢性胃炎、肝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都是引发癌症的高危因素。因此,要警惕慢性炎症,积极控制,别给自己的身体找麻烦。

参考文献

1.《医生提醒:从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两三步!》科普中国2022.5.23

2.《真心劝你,这4类“促炎食物”要少吃!》新华社2025.5.5

来源:医者杂谈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