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桥吊司机,成长为“人民工匠”,50多年来,许振超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为座右铭,勇克技术难关,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常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练就一身绝活,同样无愧于时代。”
从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桥吊司机,成长为“人民工匠”,50多年来,许振超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为座右铭,勇克技术难关,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常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练就一身绝活,同样无愧于时代。”
桥吊之王
故事要从1984年开始讲起。
那一年,青岛港决定在荒滩上开拓新码头,建设集装箱装卸基地,34岁的装卸工许振超被选为集装箱公司第一批桥吊司机。
在等待码头建设期间,许振超想方设法借到了一套桥吊的结构图纸,100多页,全英文。面对同事的不解,他说:“咱们是公司挑的第一批司机,以后要带徒弟,不学看图纸怎么行?”
不懂英文的许振超从字母开始学起,每天晚上在宿舍对照着词典一页一页地研究,还追着公司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反复请教。几个月后,这套全英文图纸终于被他“啃”了下来。
1986年,青岛港第一批桥吊在码头上立了起来,许振超又开始了新的钻研。他玩命练习手上功夫,可能是练得太狠了,有段时间胳膊都疼得抬不起来。他陆续解锁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二次停钩”等绝活儿。这些技能很快在青岛港的桥吊司机中广泛应用。
有一年,一台桥吊的控制系统出了故障,请来两位国外专家干了十几天,付了人家4.3万元的报酬。这笔钱相当于许振超当时10年的工资总额,对公司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许振超的心被狠狠刺痛,“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下了吗?”
钻研的劲头又涌了上来。许振超反复琢磨后发现,桥吊系统中最核心、最难懂的部分就是电路图,拥有电路图就等于解剖了桥吊全身的电路,以后处理起故障来自然就轻松多了。但这也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核心技术—不仅没有提供电路模板图纸,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
于是,许振超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倒推电路图。为了搞清楚模板上的2000多个焊点,他用最笨的办法,每个点、每条线都用万用表试了又试,一条线路常常要测试上百个电器元件,直到最终试出一条通路来。
前后用了数年时间,其中的艰辛难以计数,许振超一共倒推出了12块桥吊电路模板。他把标注好的两大本电路图纸奉献给了港口,而这套图纸又变成了青岛港桥吊的技术手册。
后来,上海港机厂的一位专家看到了这两本电路图,又得知许振超倒推模板的经历时,连连惊叹:不可思议,真是奇人!全国独一份!
跨越巅峰
2003年4月27日,国际巨轮“地中海法米娅”号靠港,需装卸3400个集装箱。
黄色的高压钠灯将宽阔的码头前沿照得亮如白昼。现场8台桥吊一字排开,每台桥吊之间的距离不足10米。吊具向船上迅速移动,下落,吊起的8个集装箱以优美的曲线几乎同时轻轻落下来。挑战世界纪录大会战正在进行中。
许振超在8号桥吊前停下了脚步,8号桥吊负责的是重点舱,作业难度最大,单机效率与其他桥吊总是差着一只集装箱。“我来指挥!”许振超替换下8号桥吊的地面指挥。一个小时后,8号桥吊多抢出了5个箱子。
鏖战6小时15分钟,到28日凌晨2时35分,全部作业完成。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创出了单船效率339自然箱/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船方代表迅速发来的感谢信,确认了这一刚刚出炉的世界纪录,现场一片欢呼。
但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到了当年9月,仅仅时隔5个月,在接卸“地中海阿莱西亚”号轮的作业中,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又以每小时单船381自然箱的装卸效率刷新了由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很快,世界航运业的权威杂志《港口与港湾》就刊发了这一纪录,著名船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还专门写信到青岛港致贺:“你们的效率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我们一定会把这种效率推荐给别的货主和船公司。”
后来,许振超把这封信复印下来放在办公室里,经常美滋滋地取出来给队员们看: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只要有付出就会有——”
“收获!”
“振超效率”从此声名大噪,也帮助青岛港昂首走向世界。许多著名航运公司纷纷慕名而来,现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全部在青岛港开辟了航线。青岛港航线真正实现了全球通。
当然,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并未停下打破世界纪录的步伐。截至2019年11月,他们又先后7次创造世界纪录。2019年11月24日,他与工友们一道创造每小时单船效率514.7自然箱的最新世界纪录。
随后举行的总结会上,许振超与每一个团队成员握手,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目视大家—他们大多是他的徒弟和徒弟的徒弟—说道:“打破纪录,当然可喜可贺,但不能因此就骄傲自满,要时刻准备着去打破你们今天创造的纪录。”
碧海蓝天
对世界上几乎所有港口、码头来说,轮胎吊都属于让人又爱又恨的大型机械。爱是因为它克服了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不能自由转场的致命缺点,可以“满场飞”,降低了设备资产投入;恨是因为它的动力之源是柴油发电机,高分贝的振动轰鸣与其喷吐的一股股黑烟,导致噪声与烟尘污染充斥港口码头作业区。
这对于开始注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建设的青岛港来说,实在难以接受,但轮胎吊“油改电”又是世界性的难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或许,自己又该做些什么了。”许振超想。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一项在青岛港发展史上都必将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油改电”技术革新项目悄然启动。项目实施主体就是许振超和他带领的攻关团队。
经过近500个日夜,无数种技术方案的比对与优化,多少次艰难的探索与失败,2007年五六月间,许振超带领团队终于啃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在国内外首次采用移动滑触线供电技术方案,使轮胎吊完美地兼容了轨道式和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的优点,填补了这一领域的世界空白。
改造后的轮胎吊既实现了灵活变换堆场作业,又消除了原有的重大缺陷,具有投入技术改造费用低、能耗低、维修保养成本低及噪声小、零排放等硬核实力。后来,包括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大连港在内的全国各大港口迅速推广应用,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港口码头也纷纷效仿,开始推行轮胎吊“油改电”。
“油改电”项目的成功让青岛港和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2000万元以上,有人因此盛赞许振超,说他一年就为国家节省出了一个大型企业。不过,最先感受到“油改电”的好处的当然还是公司的轮胎吊司机。他们不再被迫忍受那些挥之不去的噪声,也不用再忍受浓烟对他们的侵袭和困扰……
家国情怀
许振超在家中的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妻子许金文总是喜欢叫他“许老大”。在许金文眼里,丈夫是个责任心强,会干活儿,也懂得生活的好男人。他全身心地热爱着港口那个大家,心里也总是装着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小家。
当初集装箱码头搬到黄岛后,许振超常常一个礼拜只能回来一次。他就时常打电话回家,跟妻子说些温情和体己话。许振超平时不喜欢逛商店,休息时却总提出要带妻子去逛街。许金文有时看他累得不行,就先说自己累,不去了。丈夫的心许金文当然明白,他是在尽力去弥补自己对小家庭、对妻子的亏欠啊。
女儿小雪出生后,许振超常说要带娘俩去旅游,但工作那么忙,业余时间又一门心思地学知识练技术,根本就没有时间兑现诺言。所以,在这方面他也只能当个“口头革命派”。
即便如此,许金文也从未埋怨过一句,因为她知道丈夫没有虚度光阴,他干的都是对国家对单位有益的正经事儿。2002年的“五一”小长假期间,许振超终于带着妻子和女儿一起去了一趟济南。两天时间里,一家人一起欣赏了重新喷珠吐玉的趵突泉。整整48小时,许振超把心全部放在妻子女儿身上,这成了让他们回味许久的快乐回忆。许金文记得,回青岛的火车上许振超说,等他退休后,他要带家人去西藏转转,好好看看世界屋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照顾小家,更要心怀大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许振超始终牢记,地位的提升意味着更多的责任。2008年奥运会期间,一位媒体记者曾与他同游鸟巢,那位记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许振超包中一直带着一本民法通则,车上闲暇时他就拿出来仔细阅读学习,日记本上还记下一些不懂的地方和需要加深理解的内容。
许振超说:“开常委会常常要对立法进行投票,我不懂法律,现在要快速学习,不能对不起‘人大代表’这4个字。”当年的许振超还找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帮自己补课。
随后的几年间,许振超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法、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审议中都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他于2008年提出的“技工待遇需提升”、2009年提出的“技工成长环境堪忧”、2010年提出的“职业技校生源结构影响产业工人素质提升”、2011年提出的“高级技工的合作交流平台搭建”等关于技术工人的议案建议,每一年国家在政策制定上都会加以关注,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都逐步得到解决。
在一次网络策划中,许振超曾给2035年的自己写了一封信。他深情地写下,“作为一名产业工人,看到国家一步步繁荣富强,打心眼儿里骄傲自豪。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做到的就是立足岗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如能有幸在2035年与你碰面。咱们还要继续奋斗,必须奋斗。”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