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正报妙当中,蕅益大师又分成两科:丁一是征释名号。那么征释名号,在本经的经文当中解释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它本来的意思是“无量”。换句话说,它的意思是一个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的境界。“名以召德”,这句佛号它正是招感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功德庄严。无量无边的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5面。丁二、别释主伴。这一大科是正宗分的第一大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分成两科:一个是依报妙;第二个是正报妙。
在正报妙当中,蕅益大师又分成两科:丁一是征释名号。那么征释名号,在本经的经文当中解释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它本来的意思是“无量”。换句话说,它的意思是一个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的境界。“名以召德”,这句佛号它正是招感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功德庄严。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本经以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来代表,这个是所谓的征释名号。
丁二、别释主伴(戊一、别释;戊二、结示。)
戊一、别释(己一、主;己二、伴。)
接下来这一科是“别释主伴”。各别的解释主,这个“主”是佛;这个“伴”就是极乐世界的菩萨和罗汉,就是伴。这都是属于正报的庄严。这一科分成两科:初、别释。二、结示。在初的别释当中又分成两科:初、主;第二个是伴。
己一、主
蕅益大师在讲到“主”的地方,他说: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这一段的经文,事实上是在发明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的这个字。好,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段经文,是说明阿弥陀佛他所成佛的时间有多久呢?佛陀就招呼了一声舍利弗,阿弥陀佛他成佛以来,到现在已经是十劫了,有十劫的时间。讲这段经文有什么意义呢,蕅益大师分成两段,来说明这个意义。第一段,
明十劫之意:
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个“无量”,是有量的无量。那么他现在成佛才有十劫的时间,这个意思就是“现在说法”,阿弥陀佛现在还没有灭度,正在极乐世界说法。“时正未央”,这个时候还没有“央”,央就是穷尽,极乐世界的庄严还没有穷尽。这段经文就是要普遍的劝勉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要赶快求往生,要把握机会,趁阿弥陀佛现在还在的时候,赶快往生。为什么要往生呢?“同佛寿命,一生成办”。往生以后,我们能够有无量无边的寿命,在极乐世界那一期的生命当中,能够成就佛道。这是这个经文的第一个意思。
另外一个意思,“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这个地方强调“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是说明在后面的经文,有无数的声闻、菩萨,还有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那么这些声闻、菩萨,都只有十劫的时间就成就了。这说明说,在十方的世界,在整个过去、现在、未来当中,往生而成就不退者,他的数量很多,而且很容易。只有十劫的时间,就能够成就那么多的声闻弟子。
这意思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多有希望,都可以带业往生。这个是说明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有两个意义。其次我们看己二、伴。我们看经文,请大家合掌。
己二、伴
○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这个地方,佛又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明了一件事。说彼佛,阿弥陀佛他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有很多很多的弟子,这些弟子都是阿罗汉,不是一般的算数所能知道的。不但是阿罗汉,“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一切的大菩萨也都是如是的无量无边的数目。
○注解: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有解释了。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这个“定性二乘”,就是说,他的根性已经决定了,已经不可能再回小向大了,他的小乘的根性已经决定。那么这些人是怎么来的呢?“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
在这个《往生论》上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赞叹极乐世界是一个大乘善根界,是大乘的善根的菩萨,所成就的一个功德。“等无讥嫌名”,没有被讥嫌的名称,什么是讥嫌名称呢,下面说明了,“女人及根缺”,没有女人,都是男众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六根不俱的。乃至于“二乘种不生”,那么既然讲二乘种性不能往生,往生极乐世界都必须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才能够成就。
既然二乘种不生,怎么有声闻呢?
蕅益大师就解释了。“若先习小行”,过去生中,他是相信小乘佛法,但求自度,不欲度人。但是,临命终之前遇到了善知识,听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他开始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等于是回小向大。回小向大以后,生彼国已,往生到那个地方以后,“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因为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熏习的都是小乘的根性。虽然临终的时候发了大菩提心,但是他过去的这个小乘的业力很强,所以佛陀必须先为他说小乘法,先断见思,所以假名为罗汉。
事实上,他既然已经是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了。那么这样子讲的话呢,他的功德等于是别教的七住,断见思之类的菩萨,他已经不是真实的声闻了,他这个是一个假名的一个罗汉。既然我们讲发了菩提心,只要你发菩提心那一刹那开始,你就是一个菩萨的功德了,一切唯心造,一念的转,你整个功德就转。这个地方是说明声闻的由来。
最后一段说明,“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在小乘的藏通两教,不闻他方佛名。我们看阿含经,阿含经没讲到十方世界,他们那些只相信娑婆世界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不相信十方佛土,有十方的诸佛,不相信。所以这个地方讲,小乘的根性他不闻他方佛名,他的胸量狭小,但求自度。他的内心当中只是一心一意的,赶快自己了生脱死,趋向涅槃,就没事了;众生无量无边的痛苦,他是不管的,他不管。
所以他不闻他方佛名,对十方世界的功德,诸佛的功德,也没有好乐之心。现在能够听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这当然是属于大乘别教、圆教,这两种根性所收摄了。这个地方是把这个极乐世界的,“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作一个交代。最后戊二、结示。把这段经文作一个结示,大家请合掌。
戊二、结释
○经文: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段经文,佛陀就招呼了舍利弗,极乐国土有成就如是的功德所庄严。在这个“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的经文当中,总共有四段“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我们如果仔细的去注意一下蕅祖的注解,虽然它的经文不明显,但是你可以看的出蕅益大师,他把极乐世界这种七宝池、八功德水,有情无情同宣妙法;乃至于正报的佛庄严,菩萨庄严,他当中隐隐约约的就是会归到三力不可思议:第一个,佛的大悲愿力不可思议;第二个,我们众生本具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第三个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看这一段就可以看的出来,先看第一段。
○注解: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这一段是说明了佛的大悲愿力不可思议。为什么有极乐世界呢?为什么会有这些佛的庄严、声闻的庄严、菩萨的庄严,为什么会有?这个地方必须交代一下。“并是弥陀”,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愿,他发了四十八愿。
菩萨道的修行,这个发愿是最重要。可以说,你今天不发愿,就好像说你种田,你不播种。你不播种子,怎么耕耘是不能够长出水果,你的土地再肥沃,都不能长出水果。那么你修行菩萨道,不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你贪恋生死,贪恋五欲,做了很大的功德,都只是一个人天有漏福报,不能成就解脱,不能成就诸佛的功德庄严。所以这个愿力是最重要,它是一个我们修行的一个前导。那么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愿,其次他的行——他的六波罗蜜,积功累德,去完成他的愿。
所以说呢,“果上一成一切成”,他佛果成就以后,成佛以后,其他众生的功德也成就了。这句话怎么说呢,为什么阿弥陀佛成就,我们的功德也成就呢?就我们凡夫来说,我们也曾经发愿,我们也经常在受戒的时候、做早晚课的时候也是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度,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也是发愿。
但是我们看到众生苦难的时候,那个船遇到风灾要倒的时候,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我们这个愿,没有修行的积功累德来满这个愿,这个愿是虚愿,是一个空壳子。要是佛的愿,那不得了,他因地发了愿,他说我成佛以后,我的国土没有任何的障碍,有种种的庄严,依报、正报庄严。他发这个愿以后,经过很长的时间积功累德,欸,他成就以后,就有办法你在有障碍的时候,你持念他的名号,他就当下让你解脱。他的愿是有功德力量,有功德力量。我们凡夫发的愿,没有去填满这个愿,是一种虚愿。
所以这个地方讲说,“果上一成一切成”。这个“一成”,就是阿弥陀佛他一个人成就了,他的的确确把他所发的四十八愿,种种国土的境界,统统完成了。那么“一切成”,就是包括九法界众生,这个极乐世界的功德已经准备好了。所以我们讲“果地教”,这种功德,我们不必在因地再去创造了,这个功德已经是成就在十万亿佛土外,已经准备好了。所以这“一切成”,是包括我们整个九法界众生。
这一段是说明,涵盖了前面的依正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世间上的事情总是有它的因缘,不可能说无缘无故,一个地方就产生一个国土,不可能,这是作第一个交代。
第二个交代,“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是强调自性功德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怎么是有的呢,佛、菩萨、声闻这种功德,“非自非他,自他不二”,这句话是很重要。“非自非他”,这个自就是自己的功德,这个他是他人的功德。“非自非他”也等于是说明自他不二。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讲十法界的众生,从俗谛的因缘果报来观察,每一个人的确是有他的果报,有他的自受用的正报和依报,各各不同。但是从真如法性来观察,每一个众生清净本然、灵灵觉觉的佛性,是一个同体性的,所以讲是自他不二。换句话说,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事实上他们所受用的是一种自性的功德,自性功德。
所以蕅益大师强调,他说,“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这个法门的重点,就是你要了解“了他”,你要了解这个他就是阿弥陀佛,即自,就是你自己。你就是要能够肯定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是我们一个生死凡夫本来具足的,我们本来具足;只是说我们无始劫来,被我们的无明遮盖了,暂时不能开显出来而已。你要这样子想,你对往生就有把握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强调自性功德力。
佛力、我们的自性功德力,完全都是存在了,这两个都没问题了;第三个,还有一个很大因素,就是你要自己去修,所谓的“名号功德力”。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了。前面的自性功德力是本具的,你不要准备;阿弥陀佛他的事情也做好了,他果上“一成一切成”,他的愿力也发了,他这件事情也做完成。那么我们要往生,要做什么事呢?“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这个是讲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佛法是讲因果。
过去有一个禅师读《法华经》,他读《法华经》,读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他是不懂。那么一切法,我们看一切法的缘起,有人、有鬼道、有畜生,有痛苦、有快乐。这种果报,你看起来是很多差别,很多生灭相。为什么讲诸法的本来是“常自寂灭相”呢?他不清楚。不清楚他就问他师父,他师父说:“且去,我不与汝道”,我不跟你讲。所以古时候善知识他有善巧方便,要他自己去参。
那么他去参悟,经过一段时间,到了春天的时候,他在寮房里面打坐,打坐的时候,听到树上有鸟叫的声音,欸,他就开悟了。开悟以后,他讲一个偈颂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我解释一下。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我们一般看到这个一切法,我们肉眼看到了世间的现象,是看到外表,这个人成功了,这个人失败了。这是外表的一种因缘相状。但是这句话,它是透视到一切法的本体。一切法的本体是怎么样呢,“常自寂灭相”,就是一个不生不灭、清净本然,离一切相的境界。换句话说,宇宙万法还没有生之前,是毕竟空。
那么毕竟空,是怎么有的呢?“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就是你有春天的因缘,欸,春天到的时候,百花就盛开了,黄莺在柳头上就叫了,就是一切都是因缘。“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春天到的时候百花盛开,秋天的因缘,肃杀之气的时候,黄叶就掉落了。这个地方是说明,一切法都是因缘而有,毕竟空而因缘有。
从这种诸法实相道理,把它会归到我们宇宙人生,就是我们的生命体是怎么有呢,它是这样子有的。你这一念心,你去随顺你贪嗔痴的烦恼,你去造杀盗淫妄的业;由你的烦恼和你的有漏业,你就创造一个三恶道的果报,刀山油锅。你这一念心,能够去忆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你这一念心就能够念念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就是这样子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是整个生命,我们无始劫来这个生命,无量劫来“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每一个生命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一个生命结束,又一个生命;另外一个生命结束,又另外一个生命。换句话说,我们这一期生命死了,马上又一个新的生命。而下一个生命就是你这一生所创造的,你的念头所创造的。所以我们讲整个人生,你都是自作自受,都是缘生缘灭。
在缘生缘灭当中,我们就是想了,下辈子要去哪里呢?这个生死大海,我们就告诉自己,“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你要把握你的念头,你要能够把握你的念头,就能够掌握你未来的生命。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强调三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弥陀大愿力。蕅益大师说,净土法门就是要“深信力行”,你有信心,你好好的去念佛。
我想,你把《弥陀要解》多看几遍,然后静下来思惟一下这个三力不可思议。为什么我念这句佛号?当下就是我能念的这一念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我所持的名号功德力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他所发的四十八愿,存在于法界的这种愿力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你把这个三力不可思议想清楚,想清楚以后,你有定课去念佛。你念一段时间以后,对于你临终的往生,你也很有把握,你很有把握。
你不管别人怎么说,说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你凭什么往生呢?别人用邪见来刺激你,你不为所动,你还是相信能够往生。你决定相信,“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你能够肯定这句话。
所以净土法门,你理论弄清楚以后,再去修行的时候,你每一句佛号那就是有力量。所以我们讲这个“信、愿、行”,其实事相上,它三个是独立的;但是你会归到这一念心的时候,这三个是互含互摄。你相信以后,帮助你能够念佛;你念佛以后,又帮助你的信心——互含互摄。所以这个地方讲,“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种功德庄严是三力所成就。
这个地方是说明了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我们相信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三力所成就。我们看四十八面,正宗分的第二科,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丙一、揭示无上因缘;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这么的殊胜,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应求往生,要立定一个誓愿,立定一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誓愿。这一科分成两科:初、揭示无上因缘;二、特劝净土殊胜。在说明之前,蕅益大师有一段的解释。
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极乐世界的三种殊胜:第一个,“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净土法门是一个他力法门,他力法门就是说,我们的往生也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有阿弥陀佛的加持力,来帮助我们带业往生。这个业就是有漏业的种子,往生到极乐世界,等于是横出三界,永远就超越三界。这个很重要。
你说净土法门是一个很殊胜的境界,如果我们不容易去,那这个问题是很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份。这净土法门的殊胜在于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它的殊胜在这个地方。只要你相信,你念佛,每一个人都有份,它不简别根器的利钝,所以这个地方它的殊胜,带业往生。
第二个,“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这第二个殊胜,就是凡圣同居土它是横具的。一般的四土,其他的国土的情况是一个竖的情况,这个竖是像房子一样,一层、二层、三层、四层,它是有阶级差别;这个横,就是一种平等的地位,凡圣同居土就横具了全三土。这句话等于是说明,“得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能够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能够开显藏通别圆四教法轮。
第三,“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往生的众生,就包括我们带业往生的众生,圆净四土,能够圆见阿弥陀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能够圆证三不退。这个“圆”就是同时具足。“人民皆一生成佛”。这一段是说明“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这两个经文,后面都会说明。
这三个地方,我们把它稍微分一下,这个“带业往生”是讲他力门,这个法门是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力的,帮助我们往生的。这个“同居横具四土”,乃至于“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是说明果地教。你往生以后的种种的功德,都是阿弥陀佛帮我们准备好的,果地教。“他力门,果地教”。
所以说,“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极乐世界的这种殊胜奇异。超越,绝——这个绝就是独一无二的了。这个“胜异”是就着本位来说,净土法门的殊胜;这个“超绝”是把这个法门跟其他法门作一个相比较,作个比较,其他法门所不能比,叫超绝,是从比较的情况。“全在此二科”,这个二科是指的前面的“揭示无上因缘,特劝净土殊胜”,这两科把它点示出来。所以蕅益大师劝勉我们“须谛研之”,这个“谛”就是认真,这两科,我们要认真的好好的学习,这个地方是个重点。
好,我们看丙,今初,揭示无上因缘。我们看经文,请大家合掌。
丙一、揭示无上因缘(丁一、正明;丁二、点示;丁三、结归。)
○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这段经文是“揭示无上因缘”,这说明极乐世界它是成就佛道的一个无上因缘,它的环境是一个殊胜的因缘。又舍利弗,佛陀又招呼一声舍利弗,说明极乐国土众生生者,往生的人,“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地;这个“皆是”,就是强调每一个众生都是,包括五逆十恶,带业往生的众生都是。在这些阿鞞跋致当中,“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在这些不退转的菩萨当中,有许多是一生补处的菩萨,就是等觉菩萨。
这段经文当中,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通赞疏》解释说,阿鞞跋致是就着新生来说的,新往生不久的来说;一生补处是旧生,往生很久的菩萨来说的。有新生和旧生的差别。那么不管是新往生的,或者是往生很久的,这些阿鞞跋致或者一生补处菩萨,其数甚多,数目很多。多到什么程度呢,“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不是一般凡夫的算数所能了解;“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这个也是指有量的无量,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这三个数目来表示,来表示它。这个地方是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一般讲圆证三不退。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段是正明。
丁一、正明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先说第一个,位不退。位不退,这个“位”就是超凡之位,超越了凡夫的阶位,换句话说是圣位。“入圣流,不堕凡地”,他已经进入了圣位之流,不再堕入凡夫之地了。我们生死凡夫,不管你是怎么个修行,只要你的见惑没有断之前,不管你的禅定有多深,读诵经典有多少,你都是要随顺生死流。要由你今生的业力,在六道里面去得一个果报。
这个地方初果的圣人,见惑一断了以后,他这个生死流还没有停下来,但是生死流当中产生一个圣流,这两个流同时存在。他已经是入了圣流,这个时候,他的生死流跟圣流两个夹杂在一起了。这种圣流就是什么呢,就是说他的这一念无明妄想当中,已经成就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种坚固不坏的五分法身。那么他成就以后,这个五分法身的功德,就能够逐渐的把他剩余的三界的思惑,慢慢慢慢的给破坏掉。一般我们讲说,初果是七番生死,七上天上,七来人间。所以这个初果人,在这个生死大海当中,他虽然没有到岸边,已经看到岸了,他远远看去,已经看到岸了。他的生死已经有穷尽了,了生死是迟早的事情,他不再堕入到凡夫之地。
第二个,行不退。什么是“行”呢,就是菩萨之行,“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这个菩萨要断了三界见思以后,他的菩提心坚固了,不管是遇到任何的逆境,他都不会退转他的菩提心了,不会再堕入到二乘之地了,这个地方讲行不退。
《摄大乘论》上说,这个界外的菩萨,三界以外,断见思惑的菩萨,他内心当中对于度化众生这件事情,他内心的感觉,就是说即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了炽然猛火,他都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度化众生,他的菩提心是坚固到这种程度,任何的逆境不能障碍他,行不退。
第三个,“念不退”。这个念就是中道的正念,“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心心就是每一个念头,起来以后,都能够流入萨婆若海,这个“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前面的中道正念。
一般我们讲菩萨的智慧,有三种智慧:一切智,观一切法空。道种智,观一切法的因缘,众生有不同的因、不同的缘、不同的果、不同的报。一切种智,就是真俗双照,二谛圆融。真俗双照,他同时看到真谛,也同时看到俗谛。要套一句智者大师的话,就是说,“观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智者大师了不起,他讲出这句话,“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说这个菩萨他能够看到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它的本体都是毕竟空,它的真实性是不可得。同时也看到,在这个不可得当中,众生由于过去的业力,他创造了一个不同的果报——即假。即中,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
这种中道的正念要现前的时候,最起码要初地,初地是分证;但是圆满的是八地,唯识学是这样讲,八地菩萨是圆满。这个分证跟圆满怎么说呢?在《八识规矩颂》上说:“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就是说这个初地菩萨,“发起初心”,初地菩萨以他无我的智慧,破了一分的无明,发起了初心。他的清净心就像这个月亮,露出了一段的曙光,光明出来,他的清净心现前了,他内心很欢喜,欢喜地。
但是“俱生犹自现缠眠”,他的俱生的烦恼犹自现缠,缠就是烦恼的现行,他烦恼一活动的时候,缠缚我们的内心;这个眠就是烦恼的种子,烦恼虽然存在,但是它不活动,睡觉一样。“俱生犹自现缠眠”是说,八地以前的菩萨,他中道的智慧,是有一点的差别。就是说,他有时候入观,在佛堂里面打坐入空观的时候,人法双亡;但是他一出观的时候,遇到人我是非,他会虚妄的分别,当然他一注意,马上就消失掉。所以他中道的正念,有时候入观,强一点;有时候出观,就退失一点。
那么要到八地的时候,“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的时候,他俱生的我执烦恼破坏了以后,他整个修行当中,我们讲动静一如了,他没有什么出观、入观,他一切时中“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他在打佛七的时候,正念现前;他打佛七回去到家里面,你对他怎么样的毁谤,种种的境界来刺激他,他的正念还是现前,他没有动静的差别。所以讲“念念流入萨婆若海”,那么这样子讲的话,这个地方是八地,判教是八地以上圆满。这是讲到菩萨的不退转的功德,先解释阿鞞跋致。
丁二、点示(戊一、点示胜异;戊二、点示超绝。)
戊一、点示胜异(己一、示此土难证之劣;己二、示彼土圆证之胜。)
我们再说明“点示”,点示分成两科:第一个,点示胜异;第二个,点示超绝。先看点示胜异。点示胜异分成两科:示此土难证之劣;第二个是示彼土圆证之胜。把净土法门跟娑婆世界的修行作一个比较,先看娑婆世界。
己一、示此土难证之劣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蕅益大师以藏通别圆四教来判。断见惑是哪些人呢,藏教的初果、通教的见地菩萨、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这个是位不退了,他整个生命当中,他的圣位不会退失掉。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这个“行不退”是通教的菩萨——菩萨地,别教的十回向,圆教的十信位,都是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这个都是讲到念不退,当然这个是分证。所以你要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证得三不退,你要凭你自己的本事。
其实说实在,我们修行,十方世界有种种的佛,种种的菩萨,乃至于在我们娑婆世界有种种的善知识,没错。但是你说你修行能够靠谁呢,能够靠谁?烦恼现前的时候,你说谁能够帮助你呢?全要靠自己。你完全要把你的正念提起来,消灭你内心的烦恼。你内心的病只有自己能够治而已。你慢慢修行,会感觉到,你一定自己站起来,谁也帮不了你,你要堕落的时候,谁也帮不了你,你要到地狱去,谁也救不了你。
所以我们讲这个心,烦恼是你内心所生起来,你也是要靠你内心的正念把它消灭掉,只有这个办法,其他都是增上缘。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就难在这个地方。在净土就不同了。
己二、示彼土圆证之胜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在净土法门,乃至于五逆十恶的这个众生,他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念十句佛号,成就净业往生极乐世界,所谓带业往生。那么他这个人去是最差的,居在下下品,但是皆得三不退。这个观念,智者大师有作一个说明,我们看附表第六。智者大师他对极乐世界不退转的因缘,他列出五种。
附表六、
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
你在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在经典上说,我们凡夫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如来悉见”。我们在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旁边,你的起心动念,阿弥陀佛都知道,他以他的愿力来摄持你,帮助你调伏烦恼,所以故不退。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来照射我们的身体,使令我们的菩提心能够增进,故不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因缘。
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
极乐世界的环境,八功德水,那里的鸟类——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还有树林,这个宝树,微风吹动的时候,它能够演出微妙的佛法,增加我们的正念,故不退。极乐世界经常有这种法音宣流,来加强我们的正念。
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
在极乐世界,都是菩萨当作我们的同参道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没有天魔、邪见的障碍。这个外无魔邪,在十方世界修行,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这个十方世界的果报有男女相,有这个男女相,对修行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凡夫的男女的爱欲,就障碍我们的内心的正念。但是极乐世界的人民,大家都是三十二大丈夫相,所以这个地方讲外无魔邪,这也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内无烦恼,内心当中没有烦恼现行,所以不退。这个地方是说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
那个地方的寿命很长,不会因为死亡的因素而使令我们退转,隔阴之迷。所以我们讲极乐世界的这种不退转,不是靠自己戒定慧的力量,因为极乐世界是没有退转的因缘。
这个外在的环境,对我们影响很大。你像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养了一只白象。在过去印度的时候,这个象是一个军队,象军,打仗用的。那么这个白象很有力量,它是所有象军当中的一个领袖。平常这个国家里面,哪一个人犯了死罪的时候,国王就把这个人丢给白象,白象一过去,一脚就把这个人踩死。有一天,这个白象住的地方起火了,燃烧了,没办法,就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搬到一个僧团的旁边。
这个国家里面有人犯了死罪,丢给白象,欸,白象过去,用鼻子闻闻它,就走掉了,不杀他。那么这个养象的人就把这件事报告国王,国王就很紧张,说欸,这很危险,这个象是保护我们国家,这种事情要传到其他国家去,国家不保了。怎么会这样子呢?就有一个智臣,一个有智慧的臣子说,这个象它可能经常在僧团隔壁,听到这个诵经的声音,它内心的暴戾之气消掉。那国王说,这不行啊,怎么办呢?这个智臣说,我们可以把白象换个地方,换到屠夫的旁边,这个杀猪的地方去。就把象搬到屠夫的旁边,这个象整天就听到杀猪的声音,这个暴戾的声音。
欸,没多久,你把这个人丢到这个象前面,象也是一脚过去,就把这个人一脚就踩死。所以我们讲修行的环境,它深深的影响到我们内心。你说我们这一念心“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做的到吗?我们这一念心是有所住。“无住”这当然是一个目标,修行的目标,我们希望我们的这一念心跟六尘境界接触的时候,能够无住。但是目标是一回事,做的到、做不到,又是一回事。我们内心当中是耳濡目染,所以我们修行,这个环境很重要,你居住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会影响到我们一个人人格的发展。
我过去听到一个信徒跟我讲,说他的小孩子,这个环境很差,旁边都是赌博的,一天到晚在赌博。我说你这个小孩子要赶快换环境。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个小孩子,你教育他的时候,就要注意。我们现在对儿童教育都不重视。但是我们看看古人,他们对儿童教育很重视。
其实儿童的教育,他七岁以前的教育,重要性强过大学教育。所以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到了三岁以后,你要教育他了,他慢慢懂事的时候,你要教育他了。你不要等到他已经到了七岁,已经坚固,他的性格已经坚固的时候,没办法教育。你要让他远离恶因缘,特别现在的录影带,很多杂染的因缘,我们都必须要限制。这个小孩子,你要注意他一天所接触的环境,他所看的书,他所看的电视,他所交的朋友,他学校交哪些朋友,你都要注意。
所以我们学佛知道缘起,你要防微杜渐,不要等到这个小孩子已经变坏了,他内心的烦恼邪见已经坚固,你才要改变他,没办法。所以我们讲极乐世界这个环境,很重要,它能够使令我们不退转,这个是说明“圆证三不退”。
好,我们下课休息十分钟。
来源:妙音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