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产,根基在文化。近日,在百色市田阳区坡洪镇新建村的水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拉开了帷幕。村民与专业模特身着校企共创的民族服饰,沿着田间地头里山水环绕的T台从容穿梭,自然景观与时尚服饰相映成趣,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乡村与潮流碰撞的独特魅力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一场来自田间地头的教学改革实践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与传媒学院实践教学改革侧记
模特在走秀。学校供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产,根基在文化。近日,在百色市田阳区坡洪镇新建村的水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拉开了帷幕。村民与专业模特身着校企共创的民族服饰,沿着田间地头里山水环绕的T台从容穿梭,自然景观与时尚服饰相映成趣,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乡村与潮流碰撞的独特魅力。这场由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校企合作企业联动的教学活动,是该学院多年坚持服务地方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
田间变课堂:实践教学与乡村需求同频共振
教室不在教学楼里,而在山水田园间;课本不是教材,而是乡村的真实产业需求。在时装秀中,学院教师将乡村的文化需求、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活课题。专业师生全程参与活动策划设计与导演,从走秀流程设计到现场氛围营造,每一个环节都紧扣新建村展现壮乡风貌、推广本土产业需求。“这既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目标,更是职业教育对乡村文化和产业需求精准定位的回应。”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李丕玉敏锐地把握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后,我们专业的教学要继续坚持从校园内的被动授课转向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地方经济。”师生走进田间地头,教学成果展现在秀美山水中,“田间课堂”不再是形式上的“下乡”,而是教学目标与乡村需求的深度契合。
助力振兴变火把:专业特长点燃乡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不是“外部输血”,而是“内生造血”。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百色市田阳区坡洪镇新建村的广美制衣服装公司开展深入合作,以专业特长为企业注入活力。针对企业新品推广需求,学院师生化身乡村品牌代言人,通过专业走秀展现企业新产品的质感与设计感,让本土企业的新品走出车间、走向大众;考虑到电商时代的销售需求,学院师生为企业开展直播带货,打破地域限制,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学院还组织专业团队带着手工壮锦作品入驻非遗市集,将壮锦这一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既为帮扶车间增添了文化附加值,也为村民提供了手艺变现的新思路。传统技艺与潮流的碰撞、乡土气息与时代的脉搏交融,让帮扶车间从单纯生产转向品牌化发展,激活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
双向奔赴变双赢:毕业设计萌芽在泥土里
课程实践不是单向的高校服务乡村,而是高校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百色市新建村的实践教学是一堂走出课本、触摸现实的成长课,在策划活动时,他们需要调研乡村的文化习俗、产业现状,学会从乡村视角思考问题。“在组织走秀和市集活动时,我们需要与村民沟通、与企业协作,这很好滴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甘玉环同学当看到自己的毕业设计在田园间绽放光彩,被村民和游客认可时,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为乡村带来改变的成就。“没想到在我们这个山沟沟里面,也能举办这么高档的时装秀。”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师生的到来让新建村第一书记骆石文仿佛看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我们村民们看到年轻人用设计让壮锦变时尚、让车间有新活力,也更愿意参与到我们乡村产业发展中来。”
自成立以来,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40余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民族文化、乡土情愫中吸取教书育人的思想养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兴产业、爱农村、能干事、能成事的青年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双赢。“将高校智慧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既实现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提质升级,也为地方发展注入了专业动能。”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苏丽对学院未来的发展信心坚定,“未来,我们学院将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之中,以服饰为语言,以山水为舞台,以文化传承为创新思路之基,让更多设计创意在乡村绽放,让更多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振兴中传承,为广西农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贡献力量。”(李丕玉 苏丽)
时装秀现场。学校供图
非遗市集。学校供图
来源:岚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