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园到茶杯,用科技“链”起一杯好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15:55 1

摘要: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饮品,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随着“围炉煮茶”“沉浸式饮茶”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兴起,以及线上春茶季、直播电商等市场热点的推动,茶叶消费与体验也日益便捷和时尚。这些新趋势对茶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变革要求。目前,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广泛应用

茶,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饮品,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随着“围炉煮茶”“沉浸式饮茶”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兴起,以及线上春茶季、直播电商等市场热点的推动,茶叶消费与体验也日益便捷和时尚。这些新趋势对茶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变革要求。目前,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广泛应用,茶产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业内人士指出,从种植到加工,从包装到销售,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渗透至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传统茶叶种植高度依赖经验模式,而如今,科技正成为新农具。经过夏季大宗茶采摘加工高峰期,贵州省遵义市石阡县各茶园进入秋季管护阶段,开始“休养生息”,为来年增产增效奠定基础。

此前,由于管理粗放,茶农们只采明前茶,经济效益低下;如今,随着产业不断升级,石阡苔茶在数智化赋能下迅猛发展,石阡县“中国苔茶之乡”的名声愈发响亮。走进石阡县茶产业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轻松掌握龙塘五万亩核心区茶园的温度、湿度、病虫害等情况,实时了解茶叶生长状态,实现茶叶生产全程可监控、可溯源。“大数据平台建成后,减少茶园灌溉人工投入50%以上。”石阡县茶产业中心副主任段长流说。

这一转变,得益于“数聚黔茶——贵州茶园全链智控解决方案”。“方案让数据贯穿‘茶园’到‘茶杯’全过程。”航天慧农市场营销处处长孟庆伟介绍,生产端汇聚环境、土壤、气象、农技数据,能实现标准化种植;流通端集成智能仓储、数字加工关键数据,打通数据接口;消费端通过质量溯源数据优化数字化营销分析,提升复购率。“数聚黔茶”通过对茶园种植等全链条数据的分析,实现茶园产量提升 30%、资源浪费减少 24%、农事管理效率提升 35%、生产成本降低40%,推动茶产业从传统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

如何掌握品种优选、土壤肥力调控、水分精准供给、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核心要素进行科学管护,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这是每位茶产业从业者都在探寻的答案。近年来,在科技赋能下,茶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茶农可以通过 AI 图像识别技术迅速诊断出病虫害类型,并推荐精准的防治方案,减少农药滥用;在精准灌溉与施肥方面,可以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来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光照、温度等,结合AI算法,还能分析出最佳灌溉和施肥时机、用量,实现自动化操作;在茶园管理方面,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巡园,可以评估茶树的生长状况、成熟度,甚至可以预测产量,为采收提供决策支持等。

从采摘到成品,茶叶加工的每一道工序都左右着其最终的品质与风味。近年来,科技创新深刻变革了茶叶加工环节。步入林芝墨脱茶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厂房,智能机械臂正精准完成萎凋、揉捻、发酵等工序,屏幕上实时显示各项生产参数。

茶厂负责人金霄云介绍,这条全自动智能茶叶加工流水生产线,涵盖红茶、绿茶、白茶、藏黑茶四大类茶叶加工及精细包装。公司还成功研发出茶叶泡青揉捻加工设备、茶叶加工挤压装置以及便于下料的高海拔黑茶碾碎装置等,并申请多项专利,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表示,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线、积极进行专利研发等一系列科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茶叶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和产品质量,也有效促进了当地茶产业升级和茶农增收。

然而,解决整条生产线的自动化只是第一步,要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关键在于对“萎凋”“发酵”等特定核心工艺环节的精准控制。在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发的萎凋智能控制系统能够依据茶叶的实际需求,精准调节温度和湿度,确保茶叶在萎凋这一关键环节中,充分释放水分和香气,达到最佳的萎凋效果。

“过去制茶,全凭师傅的经验和手感,茶叶品质稳定性难以保障。如今,有了这套智能系统, ‘经验制茶’变成了‘数据制茶’,制茶过程更加稳定、可控,效率也大幅提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副主任周天山介绍。

八马茶业自主研发的第六代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加工到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了 20 倍,能耗降低 30%;安溪县推动茶机械研发,铁观音智能化精加工流水线、闽南乌龙茶智能工厂等智能生产线不断涌现,茶叶真空包装机、烘干机等产品占据全国80%市场份额,为产业现代化提供了装备支撑……一批批茶叶智能加工设备不断涌现,业内人士表示,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流水线可以连续、高效地处理大量茶叶,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了茶叶的加工精度和品质,为当前不断增长的茶叶制作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近年来,茶企在茶叶形式上也下足了功夫,推出杯茶、小包装茶、冻干茶等创新品类,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便捷化、个性化茶饮的需求,让传统茶叶以更灵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拓宽了消费市场,为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步入云上茗山红河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三村乡茶厂全自动车间,智能化产品包装生产线上配套的自动化杯茶机设备能够自动完成茶叶的精准计量、分装入杯、薄膜封口等一系列工序,设备内部的传感器实时把控每杯茶叶的重量,传送带将空杯、装茶、封口、贴标等环节无缝衔接。“设备每分钟可完成 45杯的包装量,全程无需人工接触物料,既避免了茶叶受污染的风险,又通过标准化操作确保每一杯茶的品相、分量完全一致,相比传统人工包装,不仅效率提升40倍,产品合格率也从人工的 80%提高至 98%以上。”生产车间主任蒙绳介绍道。

公司负责人张俊成介绍,新设备采用智能控温、精准称重和液压成型技术,科技赋能不仅解决了传统生产中“耗力、低效、品控难”的问题,更让茶叶在包装上实现了“颜值升级”。在智能化生产的助力下,加工后的系列泡茶产品收益是初加工茶叶的3倍,真正实现了“叶子变票子”“资源变资产”。

杯茶的包装形式为饮用方式打开了新局面,茶叶产品形态创新则为行业提供了新方向。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闽商茶业大会上,一款冷萃白茶受到了参展人的热烈欢迎,其采用冻干工艺,完整地保存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且极易溶于水,能够迅速复原茶的色、香、味,更好地满足快节奏的生活和现代消费者对便捷性和高品质的双重需求。“在保留白茶传统风味和营养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茶饮便携性与功能性、文化性兼具的行业痛点。”有消费者评价道。

智能设备解决了“品控”和“效率”的痛点,而冻干等精深加工技术则攻克了茶叶“便携”与“风味保留”难以兼得的行业难题。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的茶产业竞争将不仅是茶叶原料的竞争,更是将原料转化为稳定、便捷、高品质终端产品的能力竞争。

(本报综合整理)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