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54岁,身体一直不错,就是胃不太舒服。吃点辛辣的东西就会反胃,早上起床嘴里还有酸味。
她以为是老胃病犯了,直到一次单位组织体检,胃镜报告上赫然写着:幽门螺杆菌阳性,伴轻度胃黏膜萎缩。
医生告诉她,如果放任不管,这条细菌可能会一步步把胃“啃”坏,甚至发展成癌。
更让她惊讶的是,医生建议她除了规范用药,还可以尝试补充一种常见的益生菌,来辅助清除幽门螺杆菌。
这是真的吗?一个“乳酸菌”真的能阻断癌变信号?我们查阅了大量权威资料,今天就来跟你讲清楚。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认定的Ⅰ类致癌物。
它不是普通细菌,而是一种可以长期潜伏在胃黏膜下、释放毒素、破坏上皮细胞的“慢性杀手”。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5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中不少人并无明显症状,但这并不代表它无害。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引起的慢性胃炎,若不加干预,可能依次发展为:
慢性胃炎 → 胃黏膜萎缩 → 肠化生 → 异型增生 → 胃癌
这条“癌变之路”可能长达十几年,但一旦进入中后期,治疗难度与风险成倍上升。
你没看错,某些益生菌确实能对抗幽门螺杆菌。
在众多研究中,被反复提及的就是——乳双歧杆菌。
《微生态学杂志》上一项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牵头的临床研究发现:
补充乳双歧杆菌的患者,在标准三联疗法基础上,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提升了约12%,同时胃肠道副作用明显减少。
原因在于,这种益生菌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打击”幽门螺杆菌:
1. 竞争性抑制:它们抢占胃黏膜上的附着位点,防止幽门螺杆菌“安家”;
2. 分泌抗菌物质:包括乳酸、过氧化氢等,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3. 调节免疫反应:增强胃黏膜的免疫力,修复受损上皮;
4. 降低炎症反应:减少幽门螺杆菌引起的促炎因子分泌。
更重要的是,一些实验数据还提示,乳双歧杆菌可能阻断幽门螺杆菌引发的癌变信号通路。
也就是说,它不只是“抗菌”,还可能从源头减少癌变的风险。
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主流方案是铋剂+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的“三联或四联疗法”。
但这种方案存在两个问题:
· 抗生素耐药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南方和沿海城市,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超过30%;
· 副作用较多,如腹泻、恶心、味觉改变,导致部分患者中途放弃治疗。
因此,国内多家三甲医院逐渐推荐在治疗基础上,联合补充益生菌,以提高根除率、减轻副作用。
当然,益生菌不能替代正规治疗,但它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策略,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既然益生菌这么有用,是否可以随便买瓶酸奶就行?可惜没那么简单。
要让益生菌真正发挥作用,这些细节一定不能忽视:
1. 选对菌株很关键:并非所有益生菌都有效,针对幽门螺杆菌,研究最充分的是乳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GG等;
2. 剂量要足够:大多数研究中,每天摄入10亿CFU以上才可能达到治疗效果;
3. 服用时间要避开抗生素:建议与抗生素错开2小时以上,避免被一起杀死;
4. 坚持时间要够长:短期服用效果有限,至少持续2~4周以上才可能看到改善。
如果选择酸奶等食品补充,务必查看菌株名称与活菌数量,很多市售产品虽打着“益生菌”名号,实际菌量微乎其微。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立刻根除幽门螺杆菌,但以下人群,务必警惕并主动筛查:
·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 长期胃痛、胃胀、反酸、口臭等症状者;
· 曾做过胃镜提示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
· 家庭成员中已有人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口口传播,一家人共用餐具、亲吻孩子等都有可能传染。
因此,202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的最新版《幽门螺杆菌感染共识意见》明确指出:
“一人感染,建议全家检测。”
别以为幽门螺杆菌只是胃痛的“始作俑者”,它更像一枚埋在胃里的“定时炸弹”,你不拆,它可能会爆。
对抗幽门螺杆菌,不仅仅是吃几天抗生素那么简单。
它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修正。
合理用药、科学饮食、规律作息,再加上精准补充益生菌,或许能为你的胃黏膜筑起一道防线。
别等胃镜报告出来才后悔,从今天起,保护胃,别再拖。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共识意见》. 2023年修订版.
[2] 《微生态学杂志》. 2022年,第34卷,第5期.
[3]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胃癌发病与死亡数据, 2023年发布.
[4]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年,第41卷,第3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骨伤科李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