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新冠感染反弹,家庭用药,需避开这三大误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7 11:20 2

摘要:根据国家疾控局在2025年4月发布的监测数据,近期全国多地新冠感染人数出现明显上升,尤其在部分大中型城市的社区和学校中呈现出“局部聚集、小范围传播”的趋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可就在许多人放松警惕、准备迎接假期和春游时,一波“隐秘而汹涌”的新冠感染潮悄然来袭。

为什么已经感染过的人还会“二阳”“三阳”?家里常备的药真的都能用得上吗?跟风囤药反而可能带来哪些风险?请继续往下读,答案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

根据国家疾控局在2025年4月发布的监测数据,近期全国多地新冠感染人数出现明显上升,尤其在部分大中型城市的社区和学校中呈现出“局部聚集、小范围传播”的趋势。

虽然重症率明显下降,但传播速度依然不容小觑。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研究指出,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XBB系列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即便是已完成疫苗接种或曾经感染过的人群,也可能再次中招。

在这轮反弹中,多数感染者症状不重,以发热、咽痛、乏力为主,但也有部分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出现病情波动,甚至诱发原有疾病加重。

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在应对这场“熟悉的病毒”时表现得过于自信,甚至误判形势,导致家庭用药出现了严重误区

疫情刚反弹时,许多家庭第一反应是“再囤点药吧,以防万一”。药店里退烧药、感冒药、抗病毒药物被抢购一空,朋友圈里也流传着各种“用药清单”,仿佛谁家药箱越“齐全”,谁就越安全。

盲目囤药可能带来的风险,远比想象中严重

药品并不是越多越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药学科的专家曾在健康科普讲座中指出,药品有保质期,也有存储条件,特别是一些复方药物,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极易变质。

更关键的是,不同年龄、体质、基础疾病的个体用药需求千差万别,网络流传的“万能药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一位来自广东的65岁退休教师,在感染后自行服用了多种感冒药和退烧药,结果症状没有缓解,反而出现了心率不齐、头晕等副作用。后经医生诊断发现,她所服用的某种复方感冒药与其长期服用的降压药存在严重的相互作用,才导致病情加重。

重点提醒:药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心理安慰剂”,合理用药应以专业指导为前提,囤药不等于防病。

“就一点低烧、嗓子干,不用看医生,扛一扛就过去了。”这是许多感染者的普遍想法。特别是在经历了前几轮疫情之后,很多人对新冠的态度逐渐“佛系”,认为这不过是“重感冒”罢了。

但医学研究告诉我们,新冠病毒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一时的症状,而在于其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扰动以及对慢性病的潜在影响

2024年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进行的多中心研究显示,在感染新冠后的一个月内,慢性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波动率显著升高。

特别是老年人,一旦因为忽视早期症状而未获得及时干预,极易出现“病上加病”的连锁反应。

还有不少年轻人因感染后不重视休息,继续熬夜工作、剧烈运动,结果出现了“病毒性心肌炎”或“肺部微栓塞”等并发症。这些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已经被临床真实记录和报道的现象

重点提醒:轻症不是无症,拖延不是坚强,科学认识自己的身体状态,才能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听说喝点某某汤就能退烧”“邻居说吃这个药三天就好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群众最难的不是缺药,而是“太多选择导致迷失”。

近期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中年男性,因为新冠感染后高烧不退,听信网上所谓“纯中药退烧法”,连续三天大量饮用某草药煮水,结果出现了肾功能异常,紧急送医。医生指出,这其实是“中草药肾毒性”典型案例之一。

许多老百姓对“中药无害”“偏方更安全”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只要进入体内,都可能与其他药物或身体系统发生反应。一些所谓的“民间高招”,不仅缺乏科学验证,反而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也曾在央视健康节目中强调:中医药在抗疫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必须坚持“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的原则,切不可盲目模仿或随意使用。

重点提醒:健康不是“道听途说”,用药更不能“盲人摸象”,只有在专业指导下的个体化方案才是安全之道。

春天是“病从口入”的高发期,也是呼吸道病毒最活跃的季节。尤其在新冠病毒尚未彻底退出“舞台”的当下,家庭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增强免疫。清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是最天然的“防火墙”。春季湿气重,建议少食油腻、辛辣,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橙子、西红柿、芹菜等,有助于调节免疫。

其次是科学消毒。室内通风仍是首选,每天开窗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家庭公共区域如门把手、水龙头、遥控器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

再次是合理就医。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自行诊断、自主用药。

还有就是关注心理健康。疫情反复容易引发焦虑、恐慌等情绪问题,家人之间应加强沟通,互相理解、支持,适当进行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

切忌“信息过载”。获取健康信息应以权威渠道为准,如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权威医院发布的内容,谨防网络谣言和未经证实的偏方流传。

面对反复的疫情,医生的角色不仅是诊断与治疗,更是守护健康的“桥梁”和“灯塔”。在门诊中,经常可以遇到因为信息误导而病情加重的患者,也见到通过科学管理及时恢复的家庭。

医学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字和术语,更应该是一种温暖的力量,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在危机中找到方向。希望这篇文章不仅帮助大家识别误区,更能激发全民健康管理的意识,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正如一句老话说得好:“家有良医,胜似良田。”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其实都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里。

来源:路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