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国际外交大戏在东南亚上演。第47届东盟峰会将于10月26日至28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却给东道主出了一道难题:他可以参会,但中国不能参加。
一场国际外交大戏在东南亚上演。第47届东盟峰会将于10月26日至28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却给东道主出了一道难题:他可以参会,但中国不能参加。
白宫方面提出两项核心条件——特朗普要在峰会上主持泰国与柬埔寨的和平协议签署仪式,并且中国官员不得在场。
就在特朗普提出条件的同一天,中国国防部宣布10月15日至23日与马来西亚举行“和平友谊-2025”联合演习。中方700多名官兵已从三大军港出征,通过海上输送方式前往马来西亚。
特朗普此次提出排除中国参加东盟峰会的条件,时间点颇为微妙。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将于10月10日揭晓,特朗普今年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已“结束七场全球冲突”,理应获奖。
泰国与柬埔寨的边境冲突为特朗普提供了展示“调停功绩”的舞台。今年7月,柬泰边境发生十多年来最严重的交火事件,双方在争议地带动用重型火炮,甚至出动战机。
冲突爆发后,多方参与调解。中国外交部派特使两次穿梭劝和,王毅外长分别与柬泰外长和东盟秘书长通话。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也积极斡旋,最终于7月28日促成停火。
然而特朗普试图将功劳独揽。柬埔寨首相洪玛内已于8月致信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正式提名特朗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这为特朗普的“和平缔造者”形象增添了砝码。
白宫方面声称 “中国与和谈没关系”,试图淡化中国在调解过程中的作用。特朗普希望借助东盟峰会这一多边舞台,向世界展示自己主导区域和平的形象。
特朗普的条件让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陷入两难。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7月与特朗普通话时已发出邀请,特朗普当时爽快答应参会。
如今特朗普突然变卦提出附加条件,马来西亚面临艰难选择。
马来西亚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亲华国家
若答应特朗普要求将中国排除在和平协议签署仪式外,势必触怒中国。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占马来西亚外贸总额约五分之一。中国还在马来西亚有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涉及港口、铁路等重要项目。
但若拒绝特朗普,马来西亚可能失去缓解美国高额关税的机会。特朗普政府目前对马来西亚商品征收高达19%的关税,马来西亚原本希望借助峰会推动关税减免。
马来西亚是典型的穆斯林国家
马来西亚国内对特朗普的反感情绪也是考量因素。民调显示超过60%的马来西亚人反对特朗普出席峰会。特朗普之前的穆斯林旅行禁令和亲以色列政策在马来西亚这个穆斯林人口众多的国家引发过强烈批评。
面对特朗普的排他性策略,中国选择了以务实行动回应。就在特朗普提出条件的同时,中国国防部宣布了与马来西亚举行“和平友谊-2025”联合演习的消息。
此次联演将于10月15日至23日在马来西亚及其附近海域举行,恰好在东盟峰会之前。中方参演部队包括南部战区陆军、海军、空军、驻香港部队和联勤保障部队,出动官兵700余人,与马方共投入兵力1000余人。
参演装备包括舰艇、直升机、无人设备等500多台。中方派出052D型导弹驱逐舰银川舰、071型综合登陆舰井冈山舰等主力战舰。联演以“人道主义救援减灾与海上安全”为课题,还将邀请其他东盟国家派员观摩。
中国国防部强调,这是“和平友谊”系列联演第6次举行,已成为具有较大地区影响力的联演品牌。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南海邻近马六甲海峡,地区国家提升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至关重要。
东盟国家面对中美博弈,普遍表现出不愿选边站的态度。东盟成立以来一直强调中立性和包容性区域主义,特朗普的要求直接冲击了这一核心原则。
东南亚国家深知夹在中美之间的风险。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民调显示,2025年中国在东南亚的信任度从24.8%上升至36.6%,增幅位居主要大国首位。
同时,东盟国家也看到特朗普外交的不可预测性。特朗普第一任期退出《巴黎协定》等行为让东南亚国家心有余悸。他的“美国优先”政策包含的强权逻辑,与东盟强调的协商一致原则格格不入。
洪玛奈
在泰国与柬埔寨的和平进程中,东盟更倾向于多方参与的模式。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在停火后感谢了安瓦尔、特朗普和中国政府的调解作用,这种多方致谢体现了东盟的平衡智慧。
东盟国家清醒认识到,与美国飘忽不定的政策相比,中国是一个更可预测的合作伙伴。东盟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东盟的经济存在已深深扎根,不是任何单边行为所能排除。
特朗普提出“不许中方参加”的要求,反映了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截然不同的外交风格。特朗普的 “交易式外交” 带有明显的临时性和表演性。
特朗普自称“一生都在做交易”,将国际关系视为零和游戏。他在东盟峰会前的要价,符合其《交易的艺术》一书中描述的策略:激化矛盾、极限施压,将局势推向边缘,试图在最后一刻达成交易。
相比之下,中国更注重长期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国与东盟已建立对话关系30多年,双方形成了包括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等多层次合作机制。
“和平友谊”系列联演自2014年首次举行以来,参与国家已从中国和马来西亚扩容至6国,参演兵力规模和课目内容不断拓展。这种渐进式、机制化的合作与特朗普高调张扬的外交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中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消长也反映在不同领域。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东盟贸易总额近22%,美国仅占约10%。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超4500亿美元,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持续推进。
特朗普此次在东盟峰会前的举动,可能只是中美东南亚博弈的一个序幕。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后,无论特朗普是否获奖,美国都可能会继续在东南亚推行 “排他性外交”。
东盟国家将面临持续的中美竞争压力。马来西亚的困境在未来可能在其他东盟国家重演。泰国、印尼、越南等国都需要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点。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实施将加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东盟十国已全部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其中六国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这种经济融合难以逆转。
美国可能加大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特朗普政府可能推出更积极的印太战略,加强在南海的所谓“自由航行”行动,甚至可能寻求在东南亚建立新的军事基地。
东盟国家将更加坚定地推动中心地位。东盟可能会通过集体决策机制,避免单个国家被大国单独施压。东盟主导的多边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防长扩大会议(ADMM+)等将更受重视。
东盟峰会未开,博弈已然激烈。特朗普希望重现“独角戏”的高光时刻,而中国则用一场实实在在的联合军演展示了区域合作的深度与韧性。
未来几天,马来西亚政府将在中美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但无论特朗普是否现身吉隆坡,中国舰艇已抵达马来西亚港口。这场大国博弈的结局,将深刻影响东南亚未来十年的地缘政治格局。
来源:大国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