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收拾书房时,陈明在书架最顶层发现一个褪色的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母亲生前用过的记账本,厚厚一摞,用橡皮筋仔细地捆着。
周末收拾书房时,陈明在书架最顶层发现一个褪色的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母亲生前用过的记账本,厚厚一摞,用橡皮筋仔细地捆着。
他记得母亲有个习惯,每天睡前都要在台灯下写写画画。小时候他总以为母亲在写日记,还偷偷翻看过,发现全是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条目后,便失去了兴趣。
母亲去世三年了,陈明一直没勇气整理她的遗物。今天,他深吸一口气,翻开了最上面那本。
“1998年9月3日:明明学费125元,校服80元,铅笔盒12元...本月超支37元,从菜金中省。”
那是他上小学一年级的记录。陈明微微一笑,继续往下翻。
“2001年6月11日:明明发烧,医药费68元,退烧贴15元。向邻居张阿姨借100元,已还50,尚欠50。”
他完全不记得自己那次生病,更不知道母亲为此向人借钱。
随着年份推移,本子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发沉重。
“2005年4月:明明想学钢琴,问了下培训班,一学期要1200元。太贵了,对不起儿子。”
陈明愣住了。他高中时确实迷上钢琴,但只提了一次,看母亲为难就再没提起。他不知道母亲真的去询过价,更不知道她为此自责。
翻到2010年,他考上大学那年,记录变得触目惊心。
“7月:明明录取通知书到了,学费每年5800元,住宿费1200元。算上生活费,第一年至少要9000。把金镯子卖了,得3200元,还差很多。”
“8月:白天在服装厂,晚上接手工活,每天能多挣20元。李师傅介绍去餐馆洗盘子,一晚30元,可以考虑。”
陈明眼眶发热。他记得大学报到时,母亲笑着送他到车站,塞给他崭新的百元钞票。他从未想过,那些钱是这样来的。
最后一本是近几年的。他已成家立业,在城市立足,几次接母亲同住,她总说住不惯,坚持留在老家。
“2018年5月:明明寄回2000元,给他存着,以后买房用。”
“2019年10月:明明要买房子了,把我存的8万元都给他,就说是我多年的积蓄。”
陈明的手颤抖起来。他买房时,母亲确实拿出8万元,说是省吃俭用存的。他当时事业刚起步,这笔钱解了燃眉之急。他从未怀疑过——母亲退休金微薄,怎会有这么多积蓄?
继续往下翻,答案揭晓。
“2016年3月:检查出肺癌早期,医生说治疗要10万左右。不治了,反正年纪大了,把钱留给明明。”
“2016年4月:找了三份保洁工作,每月能多存1500元。”
“2017年8月:咳嗽加重,但还能坚持。今天明明带女朋友回来,姑娘真好看,我儿子有出息了。”
陈明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滴落在泛黄的纸页上。原来母亲早就知道自己生病,却选择隐瞒,用本该治疗的钱,帮他实现在城市安家的梦想。
最后一页写着:“明明,妈妈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和财富就是你。别难过,好好生活。”
铁盒最底下,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母亲抱着刚满月的他,笑得那么幸福。
陈明把照片和记账本紧紧抱在胸前,仿佛还能感受到母亲的温度。他终于明白,那些他曾经以为琐碎无聊的家长俚短,原来是母亲用一生写就的、最深沉的爱。
来源:心海拾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