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阕《沁园春》:毛泽东从青年壮志到天下情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13:34 1

摘要: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诗词中,有两阕都是以《沁园春》词牌填的词。一阕为《沁园春·长沙》,填于1925年秋,一阕为《沁园春·雪》,填于1936年春。风云沧桑十余年,毛泽东从湘江之畔走向黄河之滨,由青年革命家转变为中国革命的领袖。苦难辉煌又十年,抗战胜利后重庆国共谈判之

文/张家康

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诗词中,有两阕都是以《沁园春》词牌填的词。一阕为《沁园春·长沙》,填于1925年秋,一阕为《沁园春·雪》,填于1936年春。风云沧桑十余年,毛泽东从湘江之畔走向黄河之滨,由青年革命家转变为中国革命的领袖。苦难辉煌又十年,抗战胜利后重庆国共谈判之际,毛泽东将《沁园春·雪》赠予柳亚子,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已到了光明与黑暗较量的十字路口。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扎根于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中国光明前途的憧憬,充满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气概。

“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

1911年春,十八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自此,在长沙读书、工作和奋斗了十三年。正是在长沙,他接触到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读到了黄花岗起义的新闻,顿时热血沸腾。他说:“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毛泽东就是这“跃跃欲试”中的一位。

长沙革命党发动起义,毛泽东报名当了兵。清王朝宣布退位,毛泽东又退役继续求学。他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只读了半年,又退学自修,可却在这所学校留下了一篇“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短短六百字的文章,国文教员柳潜的批语却有一百五十字,说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毛泽东寄居在长沙的湘乡会馆,自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早出晚归,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他在这里读了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卢梭、约翰·穆勒、赫胥黎和达尔文的著作,还读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地理书籍,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张世界地图。知识更新,眼界扩大。二十多年后,他还是津津乐道在省立图书馆自修的半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2月,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读了五年半的师范。1918年4月,毛泽东和萧子升、蔡和森等创办了新民学会。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新民学会会员,为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坐火车由长沙来到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

毛泽东没有赴法勤工俭学,而是留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关于他的职务,据学者考证是“图书馆书记”,负责新到书刊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他常向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讨教,同时又努力接触新文化运动的新锐人物。他参加了北大哲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常听《京报》社长邵飘萍的新闻课。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1919年4月6日毛泽东回到长沙,经同班同学周世钊的介绍,担任修业小学的历史教员。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到长沙联络,向毛泽东、何叔衡等介绍北京的学生运动,并商讨恢复和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5月28日,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毛泽东提议创办《湘江评论》杂志。7月14日,《湘江评论》正式出版发行,毛泽东是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毛泽东为《湘江评论》写了四十篇文章,集撰文、编辑、排版、校对于一身,甚至上街叫卖都是他一人所为。修业小学的薪资只够他一日三餐,生活朴素节俭。新民学会会员易礼容来找毛泽东时,惊奇地发现毛泽东床铺上有一群臭虫,“它们在他用作枕头的暗黄色线装书上乱窜,每一只都显得肚皮饱满”。可他在这一时期过得特别充实,激荡沸腾的热情已经冲破思想的牢笼,发表在《湘江评论》的文章已是踔厉风发,振聋发聩: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

“咳!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

《湘江评论》上的许多文章都曾被北京、上海、成都的一些报刊转载。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胡适撰文表扬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个方面。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毛泽东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投身社会运动的最初立足点就是民众,这是他一生一以贯之的初心。

皖系军阀张敬尧主政湖南期间,作恶多端,劣迹斑斑,激起湖南人民的公愤。1918年12月6日,湖南学联发起驱逐张敬尧的运动,毛泽东以小学教师的身份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次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毛泽东为驱张运动写了很多文字,在京、津、沪、汉各地的报刊发表。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政治才干越来越为国人所注意。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0年6月,毛泽东在上海期间,专程向陈独秀讨教湖南改造和建设的问题。此时,陈独秀等正筹组中国共产党。这次上海之行,毛泽东收获颇丰。他在和陈独秀畅谈“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时,“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对毛泽东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时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11月,毛泽东接受陈独秀、李达的委托,在长沙组织建立共产党。同时,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毛泽东创办了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到长沙,被聘为湖南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他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了一所湖南自修大学。10月10日,中共湖南省党支部成立,毛泽东为书记。

1922年5月,在中共湖南省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毛泽东为书记。同时,他还兼任社会主义青年团长沙执行委员会书记。他领导湖南工人,创办工会组织,维护工人权益,发动工人罢工,受到陈独秀的表扬。1923年1月,陈独秀决定调毛泽东到中共中央工作,帮助他筹备中共三大。

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局秘书。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9月,毛泽东受中共中央委派,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筹备员的名义回到长沙,指导筹备建立国民党湖南地方组织。在他的指导下,长沙、常德、衡阳等地相继成立了国民党支部,在这个基础上,国民党湖南总支部成立,湖南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组织最发达的省之一。

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毛泽东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会后,他被派往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汪精卫、叶楚伧等任各部部长。毛泽东任组织部秘书兼秘书处文书科主任。叶楚伧是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三常委之一,在另外两名常委不在上海的情况下,他就是上海执行部的实际负责人。

毛泽东则事实上成为中共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核心人物,以他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同叶楚伧等右派的斗争已经公开化了。当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途经上海时,毛泽东等向孙中山面呈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上海执行部十四人的信,反映上海执行部的问题,希望派人来解决。可是,由于孙中山事繁且又在病中,无暇处理此事。于是,叶楚伧等人“用尽办法,把毛赶走”。毛泽东也积劳成疾,于12月请假回湖南养病去了。

1925年2月6日,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携两个儿子由长沙回到韶山冲。他利用这个假期四处串门,在社会调查中发现湖南农民非常富有战斗力。于是,他创办了农民夜校。在农民夜校的基础上,他秘密组织了农民协会,后又发展农民协会中的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

毛泽东在韶山从事农民运动时,最为关注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一年的7月间,韶山大旱,田地龟裂。青黄不接,颗粒无收的季节,大多数农民家年谷不登,嗷嗷待哺。可地主老财家却囤积居奇,抬高米价。毛泽东召集党支部和农民协会骨干开会,决定发动农民迫使地主开仓平粜(平粜就是以平价出售)。

当地土豪、团防局长成胥生根本不答应,反而要把稻谷运往外地,以高价牟取暴利。毛泽东知道后,要韶山党支部书记毛福轩等带领数百名农民,连夜阻止成胥生的稻谷起运。成胥生被迫开仓平粜,其他地主也纷纷效仿。这是韶山历史上的一次有名的“平粜阻禁”斗争。

成胥生对毛泽东恨之入骨,悄悄把韶山农民运动的情况密报给湖南省长赵恒惕。8月28日,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立即抓捕毛泽东。县议员、开明绅士郭麓宾看到这封密电,赶忙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去韶山。毛泽东得信后即离开韶山,由农民护送到长沙。

◆《沁园春·长沙》

9月,毛泽东接通知往广州参与筹备国民党二大。临行时,他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寒气袭人的萧瑟秋风中,层层叠叠的枫树叶已把岳麓山染红。湘江北流,大小船只竞相争游。天地广远辽阔,心潮激荡澎湃,毛泽东浅吟低唱一阕《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就要离开长沙了,毛泽东思绪万千。长沙,湖南一师,那些岁月峥嵘的记忆已永嵌在他的脑海里。“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他忘不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正以这种英姿焕发的面貌,踏上新的征程,迎接新的挑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决议,继续执行孙中山遗嘱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毛泽东继续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在蒋介石密令的“通缉共党首要”的一百九十七人中,毛泽东名列第十二位。自此,蒋介石血腥镇压中国革命,至1928年上半年,死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达三十三万七千人,到1932年以前,竟达一百万以上。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针对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会后,瞿秋白希望毛泽东留在中央机关工作,他却表示:“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回到长沙,毛泽东在湖南省委会议上,重申他在八七会议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张。在筹组湘南武装起义时,毛泽东明确提出要有别于南昌起义,“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我们应当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起义。起义军在攻打城市受挫后,迅速向南转移。10月,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十分艰难,一些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在给林彪的复信中,回答了这些疑问,并以诗一般的语言预见了中国革命的恢宏远大的前景: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从1931年的赣南会议到长征出发前,毛泽东都是受排挤,处境十分艰难。他被边缘化,甚至被剥夺了工作。这段艰难的经历也使毛泽东获益匪浅。1962年1月,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有感而发地说:“我认为这种下降和调动,不论正确与否,都是有益处的,可以锻炼革命意志,可以调查和研究许多新鲜情况,增加有益的知识。我自己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得到很大的益处。”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的“左”倾军事路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在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中央红军遭受重创,由八万六千余人锐减至三万余人。中共中央先后在通道、黎平、猴场召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并改变了李德取消军委集体领导、个人独断专行的状况,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做了重要的准备。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的军事路线。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从而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为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中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这个新局面就是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2月上旬,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这里地处黄河西岸,与山西隔河相望,东是黄河,西是无定河。一场大雪后,天地辽阔,山川壮美。毛泽东融入雪的遐想之旅,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吟哦出《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词的上阕以动静结合,冷暖相映的笔法,赞颂北国雪景的丰富多彩的美,以此表达毛泽东的热烈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词的下阕是史评,从秦始皇到成吉思汗,毛泽东都作了一一点评。毛泽东专此作了注解:“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无非一念救苍生”

全民族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十二万五千次,消灭日、伪军一百七十一万四千人,其中日军五十二万七千余人,缴获各种枪支六十九万四千余支,各种炮一千八百余门。至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共党员发展到一百二十多万,人民军队发展到一百三十二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六十万人;领导建立了十九块抗日根据地。总面积一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一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了,可这在蒋介石看来却来得太突然。此时,国民党的军事主力还远在西南,调兵遣将太困难了,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却可得接受日军投降的先机之便。于是,蒋介石连下几道命令,一面要中共武装力量就原地待命驻防,一面要国民党军主力积极推进。他甚至要日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只接受国民党军的收编。

这番操作完成后,蒋介石于8月14日至23日,三次致电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毛泽东有针对性地三次复电蒋介石。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专此召开了扩大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去重庆谈判。8月26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

“去,这样可以取得主动权。要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性,但签字之手在我。……我们党的历史上除何鸣事件外,还没有随便缴枪的事。……由于我们有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预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

◆1949年8月,毛泽东与柳亚子在一起。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其间十年,几乎无人知晓,它的传播和影响起始于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柳亚子是多年的朋友,柳亚子因编辑《民国诗选》,曾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誊抄了一份,请毛泽东校正,没想到毛泽东却抄录了这首《沁园春·雪》,赠给了柳亚子。

柳亚子得词后,不胜赞叹,深感毛泽东“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尤为能抗乎,况余子乎”?这首词在山城辗转传抄,不胫而走。《新民报》晚刊于11月14日公开发表,并作按语称《沁园春·雪》“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又是一个十年,这个十年与《沁园春·长沙》到《沁园春·雪》的十年相比,中国革命已如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终于攀上了一个高峰。1944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一份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文件上,作了这样的修改:

“国共力量对比,已由过去多年的国强共弱,达到了现在的国共几乎平衡,并正在走向共强国弱的地位。我党现在确实成了抗日救国的决定因素。”“如果数年之后,我们能达到一百万至一百五十万有纪律有训练的军队,而又有充足的粮食及日用品供养这个军队,而又不感到勉强与竭蹶,中国的命运就可由我们掌握了。”

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再到重庆谈判。沧桑风云二十年,中国革命走过了一段苦难辉煌的历程。毛泽东虽然预见到重庆谈判是个“不了之局”但仍然坚持去与蒋介石谈判,是“由于有我们的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预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

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愿望,紧紧地抓住“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毛泽东说:“这次谈判是有收获的。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和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承认了避免内战,两党和平合作建设新中国。”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的七律《重庆谈判》也在山城风传。全诗为:“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针对蒋介石在谈判中要中共放弃解放区的无理要求,毛泽东予以拒绝,因为解放区的农民“有田有地”,是当家作主的主人。国民党的战时陪都重庆,有官皆贪,是为“墨吏”。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那是“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政治清明,人民当家作主,就是黄土也能变成金。

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竟命令国民党的四个战区司令长官,分别率部沿铁路线向解放区进攻。为阻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解放区军民开展交通破击战,“炸桥挖路”,不让他们在铁路上运兵。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说:“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于人民”,可蒋介石却伸出手来争夺胜利果实。“夺地争城”所表现的是保卫胜利果实,维护人民权利的斗争。日寇铁蹄下的沦陷区,“遍地哀鸿满城血”,毛泽东以“弥天大勇”赴会重庆谈判,这“一念”也就是避免内战,争取和平,拯救“苍生”。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来源:党史博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