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十月的山东,被一场连绵不绝的降雨打乱了秋收秋种的节奏。自 9 月起,全省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187%,位列 1951 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第二高;进入十月,雨势仍未停歇,鲁南、鲁中多地连续 7 天出现中到大雨,部分乡镇单日降雨量突破 50 毫
2025 年十月的山东,被一场连绵不绝的降雨打乱了秋收秋种的节奏。自 9 月起,全省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187%,位列 1951 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第二高;进入十月,雨势仍未停歇,鲁南、鲁中多地连续 7 天出现中到大雨,部分乡镇单日降雨量突破 50 毫米。这场 “超长待机” 的降雨,让即将成熟的玉米泡在泥泞里,让本该翻耕播种的田地变成 “烂泥塘”,也让山东农民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雨水对抗的 “农业攻防战”。
雨浸齐鲁:秋收季的 “水困” 现场
鲁南临沂市平邑县的玉米地,是这场降雨影响的缩影。10 月 5 日清晨,62 岁的王大叔踩着胶鞋走进自家 3 亩玉米地,刚迈两步,鞋子就陷进 10 厘米深的泥里,拔出来时带着沉甸甸的湿土。玉米秆歪歪斜斜地立在地里,底部的叶片已经发黄腐烂,有的玉米棒子下垂着,外皮被雨水泡得发白,剥开外层苞叶,玉米粒边缘泛着淡淡的霉点,用指甲一掐,能挤出带着泥水的汁液。
“往年这时候,玉米早收完了,晒在院子里金灿灿的。” 王大叔蹲下来,拿起一个泡得发胀的玉米棒,语气里满是焦急。他家的玉米本该在 9 月底成熟收割,可连续的降雨让收割机进不了地,只能眼睁睁看着玉米在地里 “泡汤”。更让他揪心的是,邻居家的两亩玉米地,已经有部分玉米秆倒伏在泥水里,玉米棒浸泡在积水中,“再泡两天,这玉米就只能当饲料卖了,一斤能少卖两毛钱”。
同样的场景出现在鲁中淄博市淄川区。当地种粮大户李大姐有 20 亩玉米地,10 月 3 日她试着联系收割机,可司机到地头一看就摇头:“你这地太湿了,轮式收割机进去就得陷,我可不敢冒这险。” 李大姐站在田埂上,看着远处的雨帘,手机里还存着 9 月初玉米灌浆期的照片 —— 那时的玉米秆挺拔,玉米棒饱满,她还跟家人说 “今年能增产 10%”,如今却只能对着泥泞的田地叹气。
降雨不仅影响玉米品质,还打乱了农民的作息。平邑县铜石镇的村民们,往年这个时候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收玉米,中午回家晒玉米,傍晚再去地里接着干;现在只能在家 “等雨停”,有人坐在门槛上盯着天气预报,有人翻出旧的塑料布,提前准备晾晒玉米,还有人在村民群里互相打听 “谁家的玉米收了”“哪里能找到履带式收割机”。“心里跟猫抓似的,看着雨下就着急,可一点办法都没有。” 王大叔的老伴坐在家里,手里缝着装玉米的布袋,眼睛却时不时往窗外瞟。
抢收策略:从机械到人工的 “龙口夺食”
面对困境,山东各地农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根据田地湿度,采取 “分类抢收” 策略,把损失降到最低。
轮式收割机:抢收 “可通行” 地块
10 月 6 日,平邑县迎来短暂雨停。王大叔赶紧联系了邻村的收割机司机,对方带着轮式收割机赶到地头,先在田埂边试了试 —— 土壤表层经过半天晾晒,湿度有所下降,收割机的轮子虽然会陷进 3 厘米左右的泥里,但还能正常行驶。“能收一亩是一亩,别等雨再下就来不及了。” 司机师傅把收割机的割台调低,小心翼翼地开进地里,机器运转时,溅起的泥水打在机身两侧,很快就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泥壳。
王大叔和老伴在地头等着,每满一车厢玉米,就用三轮车运回家。玉米湿漉漉的,装袋时能感觉到水珠往下滴,三轮车的车厢底部很快积了一层水。“虽然湿,但总比烂在地里强。” 王大叔一边擦汗一边说,当天他们从早上 8 点忙到傍晚 6 点,收了 1.5 亩玉米,运回家的玉米装了 23 袋,每袋都有七八十斤重,“晚上得把袋子拆开,摊在院子里的塑料布上,万一再下雨,还能赶紧盖起来”。
履带式收割机:攻坚 “烂泥田”
对于湿度更大、轮式收割机无法进入的地块,履带式收割机成了 “主力军”。在淄川区罗村镇,李大姐通过镇农机站联系到一台履带式收割机,这种收割机的接地面积是轮式的 3 倍以上,能有效分散重量,在含水量超 30% 的泥地里也能平稳作业。
10 月 7 日上午,履带式收割机开进李大姐的玉米地,机器驶过的地方,留下两道深深的履带印,但机身没有下陷。司机师傅介绍,为了适应湿田作业,他还特意调整了收割机的参数:“割台速度放慢,避免玉米秆倒伏;脱粒滚筒的转速调低,减少湿玉米的破碎率。” 当天,这台收割机帮李大姐收了 8 亩玉米,虽然效率比晴天时低了近一半,但李大姐已经很满足:“能收回来就好,剩下的 12 亩,师傅说明天还来。”
人工抢收:全家上阵的 “最后防线”
在部分积水严重、机械无法进入的地块,农民们选择 “人工上阵”,用最原始的方式抢收玉米。平邑县温水镇的小张家有 1.2 亩玉米地,地里积水最深的地方有 5 厘米,收割机进不去,他只能带着父母、妻子一起下地。
小张负责掰玉米,他穿着高筒胶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地里挪动,每掰一个玉米棒,就往身后的竹筐里放;妻子在田埂边接应,把竹筐里的玉米倒进蛇皮袋;父母则负责把装满玉米的袋子搬到三轮车上。“早上 7 点下地,中午就在地头吃点面包喝点水,一直忙到下午 5 点。” 小张的衣服上沾满了泥水,脸上的汗水混着泥点,他说一天下来能收 3 分地,“虽然累,但看着玉米一袋袋运回家,心里踏实”。
晾晒与存储:守住收成的最后关卡
收回来的湿玉米,如何晾晒存储,成了农民面临的又一难题。山东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降雨导致全省玉米平均含水量较常年偏高 8-10 个百分点,若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发霉变质。
烘干设备:高效除湿的 “利器”
在平邑县粮食烘干中心,6 台烘干设备 24 小时不停运转。烘干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自 10 月 1 日起,每天都有周边农民拉着湿玉米来烘干,最多的一天接收了 50 万斤。“玉米进来后,先测含水量,一般在 30% 左右,需要烘干 8-10 小时,把含水量降到 14% 以下,这样才能安全存储。” 负责人指着烘干设备的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着玉米的温度、湿度,“温度控制在 55℃左右,既能快速除湿,又不会影响玉米品质”。
种粮大户李大姐把收回来的湿玉米全部拉到烘干中心,她说:“自己家没有烘干设备,要是靠自然晾晒,得晒四五天,还得看天气,烘干虽然要花点钱,但省心又保险。” 烘干后的玉米,颗粒饱满,颜色金黄,李大姐用牙咬了咬,发出清脆的响声,她笑着说:“这跟晴天收的玉米没区别,卖粮的时候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自然晾晒:农户的 “土办法”
对于没有条件使用烘干设备的小农户,自然晾晒成了主要选择。王大叔家的院子里,铺了 3 块巨大的塑料布,上面摊满了湿玉米,玉米铺得很薄,大约 2 厘米厚,这样有利于通风。王大叔的老伴拿着耙子,时不时翻动玉米,“得经常翻,让上下都能晒到,不然下面的容易发霉”。
为了应对可能的降雨,王大叔还准备了 4 块大塑料布,叠放在院子角落,“只要一看天要下雨,就赶紧把玉米堆起来,用塑料布盖好,四角压上石头”。晚上,他们还会把玉米装进透气的纱网袋里,挂在屋檐下,“屋檐下通风好,晚上也能接着晾干”。王大叔说,他家收回来的 1.5 亩玉米,已经晒了 3 天,含水量降了不少,“再晒两天,就能装袋存进粮仓了”。
秋种调整:科学应对湿田难题
收完玉米,紧接着就是秋种。但持续的降雨让田地湿度过高,无法正常翻耕播种,山东农业农村厅及时发布《秋种技术指导意见》,核心是 “宁可晚播,不能烂耕”,指导农民科学调整播种策略。
土壤湿度检测:播种的 “前提条件”
在淄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小张正在给农民讲解如何判断土壤湿度。他抓起一把田里的土,用力攥紧,土团落在地上,轻轻一碰就散了:“这样的湿度就合适,含水量大概在 20% 左右;如果攥紧后土团不散,一捏还能出水,那就不能播种,得先排水晾田。”
小张还带着农民用简易工具测湿度:“找一根 15 厘米长的木棍,插进地里,如果能轻松插进去,拔出来后木棍上的土不粘手,就可以准备播种了;如果插不进去,或者拔出来后土粘在木棍上甩不掉,就还得等。” 在小张的指导下,李大姐测了自家的田地,发现有 6 亩地的湿度符合要求,“明天就可以播种了,剩下的 6 亩,还得再晾两天”。
播种参数调整:晚播也要保出苗
由于降雨延误了播期,农民需要调整播种量和播种深度。《秋种技术指导意见》明确,10 月 25 日后播种的小麦,每晚播一天,每亩需增加 0.5 斤麦种,每亩播种量最多不超过 40 斤。
李大姐在播种前,特意用秤称了麦种:“我这 6 亩地,10 月 8 号播种,比常年晚了 5 天,每亩得多播 2.5 斤,6 亩地就得多准备 15 斤麦种。” 她还调整了播种机的深度:“平时播种深度是 5 厘米,现在地湿,播 3-4 厘米就行,太深了苗子钻出来费劲,太浅了容易受旱。” 播种时,她跟在播种机后面,时不时蹲下查看,用手扒开土壤,确认种子的深度,“得看着点,不能让机器出问题,不然出苗不均匀”。
施肥管理:补充养分抗灾害
持续的降雨还冲走了土壤中的养分,因此秋种时需要增加底肥用量,尤其是磷钾肥。小张建议农民:“每亩底肥用量比常年增加 10%,其中磷肥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增强抗寒能力;钾肥能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应对后期可能出现的病虫害。”
王大叔在播种前,给自家的 1.5 亩地撒了底肥:“往年每亩用 80 斤复合肥,今年用了 88 斤,还加了 20 斤磷肥,希望麦子长得壮点,冬天能扛住冻。” 撒完肥后,他还用耙子把肥料耙匀,“得让肥料和土混在一起,不然麦子出苗后,根系吸收不到养分”。
政企协同:抗灾背后的支撑力量
这场秋粮生产的 “攻防战”,不仅有农民的坚守,还有政府和企业的协同支持。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 10 个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抢收抢种;省农机局调配了 200 台履带式收割机,支援鲁南、鲁中受灾严重的地区;各地保险公司也加快了灾情查勘速度,为受灾农户提供理赔服务。
在平邑县,镇政府组织了 “抢收小分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收玉米;在淄川区,农机站开通了 “农机调度热线”,农民只要打电话,就能联系到合适的收割机;在临沂市,粮食收购企业承诺 “敞开收购湿玉米”,并提供临时存储服务,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过两天山东终于会迎来晴天。王大叔家的玉米全部收完,一部分已经烘干存储,一部分还在院子里晾晒;李大姐的 20 亩玉米收完了 14 亩,6 亩地已经种上了小麦。阳光洒在田地里,晾晒的玉米反射出金黄的光,播种后的麦田里,土壤微微泛着湿润的光泽。王大叔坐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玉米,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虽然累了点,但总算把玉米收回来了,麦子也种上了,只要后续天气好,今年的收成还能保住。”
傍晚时分,小张还在田里指导农民播种,他的衣服上沾着泥土,却干劲十足:“只要农民有需要,我们就一直在。现在种下去的是麦子,也是希望,只要科学管理,明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来源:夏津资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