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五月份,一家叫觅瑞(Mirxes)的癌症早期筛查企业在香港上市,股价五个月内已从23港元上涨到75港元,引起了广泛关注。癌症早筛曾被认为是医疗健康领域的黄金赛道,早期癌症患者 5 年生存率可达 80%-90%,而晚期不足 30%,这种预后差异催生了刚性需求
今年五月份,一家叫觅瑞(Mirxes)的癌症早期筛查企业在香港上市,股价五个月内已从23港元上涨到75港元,引起了广泛关注。癌症早筛曾被认为是医疗健康领域的黄金赛道,早期癌症患者 5 年生存率可达 80%-90%,而晚期不足 30%,这种预后差异催生了刚性需求。但是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2019年经历了阶段性繁荣后,又迎来了急速的“过山车”。
2019年被誉为国内癌症早筛行业的奠基之年,诺辉健康和康立明生物等企业在一级市场获得风投数千万美元的融资,而当时诺辉健康、泛生子、燃石医学等也纷纷启动上市进程,一年后后两者登录纳斯达克,两年后诺辉健康登录港股。虽然行业迎来了资本繁荣,但当时从产品、服务到商业模式并不成熟,为后来的走势埋下伏笔。
首先,市场上的合规产品少,技术验证并不充分:作为癌症早筛领域的核心合规凭证,2019 年国内尚无一款针对高发癌种的早筛产品获得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III 类注册证。此外多数企业的早筛技术停留在 “小样本研究” 阶段。泛生子 2019 年在《PNAS》发表的肝癌早筛研究,样本量仅 1000 余人,远低于 2025 年觅瑞 胃癌早筛产品GASTROClear™ 9472 人临床试验的规模;
另外,大众认知度不足,市场处于培育期:2019 年国内居民对 “无创癌症早筛”的认知率不足10%,直接导致主动筛查意愿低,2019 年国内胃癌、肠癌早筛整体渗透率不足 1%,远低于美国将近30%的市场渗透率。当时早筛的服务局限于 “高端体检”,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等小范围试点,未进入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核心医疗场景。
因为这种现状,国内早筛企业普遍处于 “烧钱研发” 阶段,无一家实现盈利。康立明生物 的“长安心” 虽然上市,但因定价高(约 1500 元)、未进入医保,年销量不足 10 万份,收入规模仅 1-2 亿元;诺辉健康、泛生子的早筛相关收入占比不足 10%,主要依赖基因测序服务、科研合作等非核心业务支撑。这种 “研发投入高、营收贡献低” 的现状,反映出商业模式尚未跑通,随后他们也迎来了资本市场的“纠偏”。
泛生子2020年6月登录纳斯达克,首日开盘价 16.5 美元,市值一度突破 30 亿美元,但随后持续下跌,2025 年已启动私有化,股价仅 0.272 美元 / 股,市值仅剩 1.26 亿美元,较巅峰跌去 96%。燃石医学同年上市,巅峰期市值超30亿美元,随后因业务不振年年缩水,目前仅剩1.5亿美元上下。诺辉健康上市巅峰期市值超过400亿港元,但随后因业绩造假的指控停牌,目前已停牌超过18个月,即将退市。
繁荣过后一地鸡毛,但经历了大起大落,癌症早筛行业在6年后又涌现出新的龙头和新的变化。
2025年5月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癌症早筛企业觅瑞在香港上市。觅瑞由朱兴奋、周砺寒、邹瑞阳三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于 2014 年创立,第一大股东与战略投资人为原淘宝网总裁孙彤宇,公司基于miRNA 技术深耕癌症早筛检测,公司产品已在东南亚及欧洲上市,目前在重点布局中国市场。公司的产品和业务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技术升级后产品呈现出大规模商业化的价值:
液体活检作为无创筛查的核心技术,正逐步替代传统侵入性检测 ,其中 miRNA 技术凭借高灵敏度、低成本、快周转的优势有望实现对之前DNA甲基化检测的弯道超车。
DNA 甲基化检测,应用的代表性公司如美国的Grail,国内的泛生子、燃石医学等,主要通过追踪癌变细胞的残留物发现癌细胞并判断其种类。
但问题是早期癌症病变释放的异常DNA数量较少,有效捕捉这些DNA就需要大量的样本,并且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极高,才能从海量正常信号中精准揪出“异常”的特征。正因如此,造成检测成本高、周期长:单癌症筛查一般要几千元,检测时间几天到数周;早期病变的灵敏度(指癌变存在并被检测出的概率)较低:一般60%左右;样本数量多:采血一般20ml。
觅瑞多年研发的miRNA技术,通过捕捉人体特定RNA分子针对癌变出现的数量变化来筛查病变,技术难度虽然更高,但是商业化应用前景更广:
1、需求样本少:检测仅需 5 毫升血液;2、时间短:4 小时内即可出结果;3、敏感度高:对早期胃癌灵敏度达 87.5%,远超传统肿瘤标记物的 30%-40%以及甲基化检测的60%。;4、单病种检测成本不高,在1000元上下,这种性能优势使其更加具有商业化的潜力,成为行业技术升级的核心方向。
LDT模式与医疗机构深度捆绑
觅瑞的商业推广方式更加注重LDT(实验室检测服务)来培育市场,并且与医疗机构深度绑定。公司在2019年开始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在消化系统肿瘤早筛和检测试剂盒研发方面合作,随后又如法炮制,与浙江省肿瘤医院、浙大二院、浙大邵逸夫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等机构合作,共同进行高发癌症筛查的临床研发,这一方面可以获得大量的临床资源,扩充产品实验的样本量,另外这也证明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有效开拓市场的路径。
之前诺辉健康已用血淋淋的现实证明,癌症早筛走家庭筛查的路线难以成型,缺少权威医疗机构的推荐和诊断,即便家庭场景发现问题,一样要再去医院做二次筛查,无形中变相增加医疗支出,此外确诊病变后要配合后续治疗方案,在家庭场景无法实现二者衔接,并非真正的使用场景。据统计,2025年医疗机构在癌症早筛市场的渠道占比接近80%,直肠癌症筛查渗透率突破28%,胃癌筛查渗透率超15%,市场正在形成,但高度依赖专业医疗结构的推介。
不过虽然有种种积极的变化,但癌症早筛行业的爆发期暂时还没有来临,这从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可见一斑。
觅瑞2025 年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营收为1050万美元,同比增长9.4%,净利润为-2822万美元,同比增长36%。核心业务 “早期检测及精准多组学” 收入同比增长 50%,占总营收比重达 100%,毛利率从 49.0% 跃升至 67.6%。公司业绩虽然在增长,但基数依然较低,行业的前景广阔,但当下依然骨感。
不过公司目前的市值已经达到近200亿港元,动态PS(市销率)接近100倍,单纯从财务角度看无法支撑当前估值。市场的定价,也包含了公司潜在的市场价值和投资人对未来行业的预期。
公司产品储备丰富,呈现“单癌类突破,多癌种布局”:公司核心产品GASTROClear™ 是全球首款获批的胃癌分子诊断 IVD 产品,已拿下新加坡 HSA 认证、欧盟 CE 认证及美国 FDA “突破性医疗器械” 认证,在中国完成 9472 人前瞻性临床试验(全球最大规模胃癌筛查研究)并提交国家药监局上市审批;肺癌检测产品 LUNGClear™作为医学影像扫描补充手段,已在东南亚医学实验室中服务中贡献收入;多癌种检测 CADENCE 覆盖 9 种癌症,预计 2027 年完成概念验证。
如果公司的胃癌早筛产品如果在国内获批,公司业绩将存在巨大潜力。中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超 40 万,但胃镜等传统筛查普及率不足 20%,存在巨大市场空白。据行业测算,中国胃癌早筛市场规模 2030 年将突破 300 亿元,亚太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有望维持在 25% 以上。政策层面,中国已将 miRNA 技术纳入推荐方案,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则通过快速审批通道加速创新检测产品落地,为技术商业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行业目前市场规模较小,但未来突破临界点后有望爆发。尽管行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资本市场的起伏难以预料,但大浪淘沙后,对于很多长期投资者来说,这个赛道可能仍然值得下注。
来源:健身慢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