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走进长沙的会场那一刻,我像是被一股人潮和味道裹住了。展馆里人来人往,外国展商展位前排起了试吃队伍,短剧式的“饕小乐”表演把转转火锅推成了打卡热点。这样的热闹不是偶然,而是数字背后的一种力量:展览面积近8.1万平方米,参展商超过1400家,三天观众达到1
8.1万平方米、15万人次、1400家参展——这届食餐会到底给品牌留下了什么机会与隐忧?
说实话,走进长沙的会场那一刻,我像是被一股人潮和味道裹住了。展馆里人来人往,外国展商展位前排起了试吃队伍,短剧式的“饕小乐”表演把转转火锅推成了打卡热点。这样的热闹不是偶然,而是数字背后的一种力量:展览面积近8.1万平方米,参展商超过1400家,三天观众达到15万人次,且有112个VIP采购团到场——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线下展会仍在用“集中注意力”的方式,短时间内把消费者、买家和媒体放到同一舞台上。
但舞台之上既有机会,也有陷阱。首先,展会的传播效应被放大了,但注意力其实更稀缺。你看到的是万人空巷的热闹,可能忽略的是每个展位能吸引到的真正买家数量有限。我有个朋友小李,去年带着自认为“明星产品”参展,现场试吃人多,现场成交并不如预期,真正能谈成长期供货的买家只有两家。原因不是产品不好,而是他把所有预算放在了豪华展台和现场促销,却没准备好后续的商务对接流程和数据追踪。反观同事张姐所在的企业,她们虽展位朴素,但事前明确目标买家名单并预约了多场一对一洽谈,展后两个月内签下了覆盖十家连锁门店的试供协议。这个对比说明,展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展前定位+展中触达+展后转化”的闭环,而非单靠现场人流。
其次,国际化和细分品类正在改变市场格局。此次食餐会能吸引近30个国家和中国香港的企业参展,特别是意大利参展商通过大量试吃迅速提升本地认知度,说明跨国品牌仍把线下体验视为打开新市场的捷径。同时,“非洲好物”专区和预制菜专题的出现,不只是花哨的展区标签,它反映出两条长期趋势:一是消费端对特色、差异化产品的好奇和需求正在增长;二是产业链端对高频消费品(如预制菜)与跨境原料合作的依赖在加强。对于想要拓展渠道的中小品牌,这既是机会也是门槛,能否在展会中用有限的资源说服专业买家成为关键。
再者,绿色化与内容化成了新的竞争点。湖南会展集团用纸基材料搭建展台,既契合双碳目标,也降低了成本与物流复杂度。与此同时,“短剧+互动卖货”式的IP呈现,将传统展会的静态陈列变成了社交媒体友好的内容素材。我的观察是,未来谁能把展会现场的“瞬间流量”转成可重复传播的短视频和社媒话题,谁就能把一次曝光变为持续关注。那意味着参展方需要在展前准备脚本和拍摄节点,展中配备短视频运营,展后迅速投放加热,而不是把内容制作当成临时任务。
当然,成本效益仍需计算。这届高桥大市场带来了超过50家商户、3000平方米的集中参展规模,是渠道合作的直接证明,但并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大规模投入。对于预算有限的品牌,可以把重点放在精准买家对接和样品体验环节上。实际操作中,展前应通过主办方资源获取目标买家名单并预约;展中要把试吃、产品说明和价格策略压缩成30-60秒的“成交引导话术”;展后则通过邮件、短视频和专人跟进把洽谈转为订单。这些步骤看似简单,但在我朋友圈和同事的实战案例中,正是执行力决定了投入产出比。
最后,对整个行业而言,食餐会十周年不仅是庆祝,更像一次行业体检。媒体全方位报道、百余场论坛和专业活动把产业链上下游的痛点与机遇聚焦出来。短期内我们会看到更多跨境采购与区域市场对接继续升温,预制菜和特色进口食材将成为买家关注的重点,展会也会越来越强调绿色材料与内容IP的结合。作为企业或采购方,理解这个方向并在参展策略上作出相应调整,比单纯追求展位华丽更重要。
说白了,我觉得把展会当成一次“短期流量+长期关系”的组合游戏,会让投入更值得。你要明确目标客户、准备好短平快的沟通内容、安排好展后跟进,并把现场素材打造成后续传播的燃料。你有没有过参展或采购的亲身经历?在那种人山人海的现场,你是怎样判断哪些品牌值得长期合作的?说说你的看法和经历吧。
来源:美食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