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贵州天文论坛暨“一带一路”天文科技交流活动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永久会址举行。活动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合作支持,贵州省天文学会、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承办,旨在推进贵州与“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助力打造国际天文科普带,建设贵州天
近日,贵州天文论坛暨“一带一路”天文科技交流活动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永久会址举行。活动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合作支持,贵州省天文学会、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承办,旨在推进贵州与“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助力打造国际天文科普带,建设贵州天文科技新高地,吸引200名中外嘉宾参会,包括东盟国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及高校学者等。
活动现场
开幕式由贵州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泳滨主持。贵州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朱洪波在致辞中指出,贵州依托独特条件建成“中国天眼”FAST,自2021年3月对全球开放以来,已成为国际天文观测重要平台与科技交流“会客厅”;本次论坛首次邀请“一带一路”国家专家,并融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将推动天文领域务实合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姜鹏介绍了FAST的科学价值与国际合作成果,表达了依托FAST共建“科技丝绸之路”的期待。贵州师范大学校长张绍东则提及该校在天文领域的建设成果,包括获批天文学一级学科博硕士点、联合共建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愿与东盟伙伴拓展合作。
活动现场
开幕式后,主旨报告环节启动,由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支启军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以《科学的远方》开篇,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首席科学家UtaneSawangwit、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教授HestiRetnoTriWulandari、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教授TharithSriv等东盟专家,及姜鹏、崔辰州等中国专家先后发言,内容涵盖中泰天文合作、印尼天文发展、FAST与“科技丝绸之路”建设等,展现中外天文领域交流成果与合作愿景。
活动现场
活动期间还设两大分论坛,分别聚焦“天文技术与前沿科学研究”“天文教育与科学普及研究”,开展6场专题报告与互动交流;同期举办“一带一路+天文科技教育联盟研讨会”及科学家进校园活动,武向平院士赴贵阳市清华中学开展科普讲座,多位中外专家到贵州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搭建了高水平国际天文交流平台,推动贵州与东盟国家在天文数据共享、技术协作、人才培育等领域合作,为深化“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建设“科技丝绸之路”贡献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玲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