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结婚,三转一响不够看,能搬台松下彩电回家,街坊都得围一圈。
一台松下电视,曾是多少家庭的“梦想清单”第一位?
那时候结婚,三转一响不够看,能搬台松下彩电回家,街坊都得围一圈。
不是吹,当年谁家有台松下录像机,放《上海滩》都能引来半条弄堂的人。
这牌子,不只是卖货,是带着技术、设备、人,手把手教中国造电器。
1979年,84岁的松下幸之助拄着拐杖来中国,成了第一个走进新中国的国际企业家。
没人想到,这一趟,拉开了四十年沉浮的序幕。
他和上海灯泡厂一握手,中国第一根黑白显像管就这么点亮了。
没图纸?给!缺设备?送!工人不会操作?日本师傅亲自上阵教!
这不是投资,是“输血式”支援。那时候别说竞争,我们连门槛都没摸到。
1987年,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成立,邓小平和松下的“君子之约”落地生根。
这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合资家电企业,意义不亚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从彩电到洗衣机,从杭州到大连,松下把生产线、管理体系、品控标准全端了过来。
90年代初,中国家电产业还在蹒跚学步,松下已经跑出几条街了。
可你猜怎么着?他们宁可牺牲日本本土市场,也要保中国工厂。
1992年,30万台录像机卖不动,总部本可以砍线裁员,却决定出口美国兜底。
结果呢?赚了6亿美元,救活了整条产线,也保住上千中国工人的饭碗。
这份担当,多少外企能做到?
但时代变了。液晶干掉显像管,等离子输给了LED,松下一脚踏空。
重金押注的技术被市场淘汰,十年亏损,百亿蒸发关。
年轻人逛商场,看小米、追TCL,问一句“松下还活着吗?”居然成热搜话题。
曾经的王者,差点被扫进历史角落。
可它没走。不像有些外企赚够就撤,松下选择留下来,改,大改!
2019年,首次把决策权交给中国人,“电器中国”独立运营。
吴亮,第一个华人总经理上任,搞承包制,本地研发,本地设计,本地卖。
“以前是日本做啥,中国卖啥;现在是中国要啥,我们就造啥。”
2021年双十一,直播带货卖出3000台冰箱,爆款还是“会说话的冰箱”。
苏州、大连的研发中心火力全开,智能家电全线反攻。
电视市占率是跌到1%了,可新能源车电池、工业机器人、氢能系统,全在往上冲。
泰星能源在大连量产车载电池,2025年研发中心落成,目标百亿产值。
焊接机器人全球领先,贴片机打进高端制造核心圈。
更狠的是,无锡建起中国首个“零碳工厂”,搞氢能冷热电三联供。
养老社区项目上线,1170户智能公寓,107种松下设备联网操控。
这不是卖家电,是再造一个“健康生活生态”。
松下早就不只是那个修电视的老牌子了。
它把自己拆了,重组,再焊进中国发展的钢铁洪流里。
很多人怀念老松下,那台笨重却结实的彩电,那盘反复播放的录像带。
可真正的尊重,不是活在过去,而是在风暴中不退场,在低谷里敢翻身。
它没拿情怀当盾牌,也没靠老字号吃老本。
而是低头干活,换脑筋,改打法,重新学怎么在中国活下去。
四十年前,它帮中国点亮了第一根显像管。
努力成为那束不灭的光。
不是最亮的,但足够倔强。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