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万人的全国性研究:常喝酒能防痴呆,提高生活质量?可信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00:0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5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适量喝点酒,对身体好。”这句老话,很多人都听过。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时常在饭后小酌,理由也五花八门:活血、防老年痴呆、助眠、放松情绪……可最近一项涉及393万人的超大规模研究又把这个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常喝酒,真的能预防痴呆,提高生活质量吗?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事到底靠不靠谱。

2024年5月,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公共卫生》子刊的重磅研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研究团队分析了全球393万名成年人的健康数据,覆盖23个国家,发现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结论:

适量饮酒的人,似乎比完全不喝酒的人患痴呆的风险略低。

这是不是意味着,喝点酒对大脑还有好处?

别急着高兴。

研究明确指出:这个“看起来不错”的关联,其实存在巨大“混杂偏倚”——也就是说,适量饮酒者往往本身身体条件较好、社交活跃、经济水平更高,他们本就不是高风险群体。

换句话说,不是喝酒让他们更健康,而是他们本来就更健康。

而且,研究也强调:一旦饮酒量超过“适量”范围,痴呆风险立即上升,其他健康风险也水涨船高。

喝酒对大脑的伤害,其实早被科学证实。

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痴呆防治指南》:

长期饮酒尤其是重度饮酒者,大脑萎缩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这并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慢性、不可逆的过程。

酒精进入体内,会通过血脑屏障直接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神经元功能,长期以往,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人格改变。

如果你经常喝酒后“断片”,那其实就是大脑在报警。

很多人说“适量饮酒”无害,甚至可能有益。但问题是,这个“适量”到底是多少?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成人男性每天饮用的纯酒精不应超过25克;

女性则不应超过15克。

这相当于:

啤酒:约750毫升(1.5瓶);

红酒:约250毫升(1杯);

白酒:约50毫升(1小杯)。

但请注意:这个量是“上限”,而不是“推荐量”。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这个“安全量”,也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以下人群,建议完全不饮酒

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

有家族痴呆史;

正在服药;

孕妇、哺乳期女性;

青少年。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酒杯里”,不如从根本上做好预防。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建议:防痴呆的关键,是从中年开始就干预生活方式。

以下几件事,比喝酒靠谱得多:

1. 坚持运动,规律运动可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分泌,延缓神经退行性变化。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行。

2. 控制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痴呆的危险因素,建议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3. 多用脑,勤社交,保持学习、阅读、下棋等认知活动,并维持良好社交关系,有助于延缓认知衰退。

4. 均衡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蔬果、全谷、橄榄油、鱼类,少糖、少红肉)被证明有助于降低痴呆风险。

反而,饮酒可能带来一系列隐患:肝脏受损、睡眠障碍、情绪波动、家庭冲突,甚至酒驾风险——这些都会侵蚀生活质量。

而世界卫生组织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

没有任何饮酒水平是“完全安全”的。

所以,所谓“适量饮酒防痴呆”,更可能是一种误导性乐观

喝酒不是健康的必需品,更不是预防痴呆的“灵丹妙药”。

如果你真心想远离痴呆、提高生活质量,那些老老实实的健康习惯,才是更稳妥的选择。

偶尔应酬可以理解,但千万别把喝酒当成习惯。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痴呆防治指南》

《柳叶刀公共卫生》,2024年。痴呆症风险与饮酒:对393万成年人的全球荟萃分析

世卫组织(WHO).《Alcohol and Health Report》,2023年发布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