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丘陵地区田地分散、耕作不便,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然而,近日一组数据颠覆了这一认知:目前,广安区耕地规模流转面积居全省前十,种粮大户补贴金额排全省前五,适度规模种植面积达17万亩,涌现出400余名“新农人”。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丘陵地区田地分散、耕作不便,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然而,近日一组数据颠覆了这一认知:目前,广安区耕地规模流转面积居全省前十,种粮大户补贴金额排全省前五,适度规模种植面积达17万亩,涌现出400余名“新农人”。
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何以在农业规模经营中实现突围?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逻辑与破题密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广安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肥料管理股负责人陈苇。
政策“强引力”:
真金白银的投入,让规模种植“有利可图”
“农业,尤其是规模农业,前期投入大、自然风险高。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效益,光靠情怀是留不住人的。”陈苇说。
那如何吸引并留住经营这些土地的人?“答案的核心,首先在于一套敢为人先、持续精准的政策组合拳。”陈苇开门见山地指出。他口中的“组合拳”,便是自2021年起实施的“2+5”奖补政策。
“区本级财政每年拿出真金白银,对种植优质水稻的业主给予每亩100元的补贴,在花桥这样的中心镇,标准更是提高到150元。”陈苇为我们算了一笔账:这仅仅是区级补贴,业主还能同步享受中央和省级的种粮大户补贴(约200元/亩)、稻谷补贴(约60元/亩)。此外,为鼓励关键技术应用,区里还利用项目资金对机插秧额外补贴50元/亩。
他现场算了一笔震撼的“收益账”:“我们区一位经营4700亩的种粮大户,仅各项补贴,每年就能获得近170万元的资金支持。”陈苇说,“这极大地对冲了农业前期投入大、风险高的压力,明确地告诉市场:来广安种粮,政策有保障,能赚钱!”这套精准滴灌的补助体系,正是广安区种粮大户补贴资金能冲至全省前五的直接原因,也构成了吸引资本和新农人涌入的最强“磁力场”。
土地“蝶变记”:
高标准农田建设,破解丘陵“散乱”困局
有了政策的“强引力”,还需要有能够承载规模化经营的“良田”。丘陵地区土地分散,如何解决?
“过去,大型农机下不了田,种植成本下不来,哪个大户愿意来流转?谁敢规模种粮?”陈苇介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配套产业路和水利设施,将零散的“巴掌田”整合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这彻底改变了生产条件,让大型农机下得去田、转得开身,机械化率大幅提升。”
他坦言,改革之初并非一帆风顺。“最初老百姓不理解,担心田埂打破后地界不清。但我们用事实说话——在土地调型前,我们就先找好了流转的业主。当农民看到土地租金从过去可能无人问津,到现在稳定在每亩400-500元,且供不应求时,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陈苇自豪地说,“现在广安区的土地根本不愁租,一个业主退出了,马上就有新的接手,形成了良性循环。”
正是这种对土地的根本性改造与创新性的流转机制,使得广安区耕地规模流转面积实现了爆炸式增长,从2020年的2万多亩到2021年的5万多亩再到如今的约17万亩,成功跻身全省前列,为现代农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新农人“新思维”:
懂技术、善经营、敢投入的“农业CEO”
政策与良田,吸引了怎样的人?陈苇认为,这群“新农人”是广安农业爆发式增长最宝贵的资产。
“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有三个鲜明特点:舍得投入、接受新技术能力强、市场化意识高。”陈苇以培育秧苗的业主李波为例,“他敢于尝试基质土育秧这种新技术,他今年对外销售的秧苗服务面积达1万余亩,仅此一项就增收20余万元。这种探索精神和经营头脑,是传统模式无法想象的。”
为了汇聚更多李波这样的精英,广安区从2021年就主动组建农业招商专班,从“等商”变为“寻商”。成果是显著的:全区种粮大户从最初的三四十户,增长十倍至如今的400余户。
“这些新农人,是农业新技术的最佳应用者和传播者。”陈苇说,他们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紧密合作,积极推广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减穴稳苗机插为核心的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我们修建了7个工厂化育秧中心,将全区机插秧面积从几千亩发展到近10万亩,推动平均亩产大幅提升。“当会栽秧的老把式越来越少,我们的农业反而因这群‘新农人’的赋能,走向了更智能、更高效的精益发展之路。”
面对已有的成绩,陈苇思考更多的是未来。“下一步,我们要推动产业从‘生产环节’向‘价值链’延伸。”他描绘了新的蓝图:积极引进大米加工企业,与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米制品的精深加工。
“让我们的优质稻谷不再只是初级产品,而是转化为更高附加值的品牌商品。这样,我们的业主不仅能赚种植的钱,还能分享产业链延伸带来的红利,他们的根基才会扎得更稳,广安丘区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陈苇信心满满地说道。
来源:广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