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榕江,“地球村”足球超级联赛精彩开踢;在凯里,“村T”秀场民族时装周成果展登场;在桐梓,秋季“村晚”拉开序幕……近年来,贵州“村字号”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接二连三”。
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BA现场,球员尽力拼抢、观众扯嗓助威,热闹的氛围“溢”出场外。国庆假期,这样的景象在贵州“村”里接连上演。
在榕江,“地球村”足球超级联赛精彩开踢;在凯里,“村T”秀场民族时装周成果展登场;在桐梓,秋季“村晚”拉开序幕……近年来,贵州“村字号”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接二连三”。
天天办、天天看,贵州“村字号”活动,除了热闹与快乐,还为地方带来了什么?
“钱袋子变厚了。”台盘村村民刘强雁在篮球场附近守了十多年的副食店,对于变化,他感受明显:过去,日均流水100元左右,如今因村BA人气暴涨至千元以上。人气转化成财气,2024年底,台江县青年返乡创业就业比例从2021年的不足30%跃升至70%以上。
“传统文化变活了。”去年,凯里苗寨里走出的大学生杨春林返乡创办“村T”,将苗绣、蜡染等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设计,请村民登台走秀。“传统技艺+现代设计+时尚传播”的模式,在互联网上深受年轻人追捧,全网话题流量突破120亿次。传统的民族文化有了新表达。
“精神气变足了。”村晚舞台灯光才刚亮起,台下桐梓县官仓镇村民刘威威打开直播。聊聊舞台上的节目,讲讲家乡的美食。宣传家乡成了她的正经事,“网友的点赞互动,让我有满满成就感,精神上有了实实在在的寄托。”
更深层次的变革还在发生。
虽然资源丰富,但基础相对薄弱。面对民族地区产业薄弱的现状,贵州各地抢抓机遇,让快乐成为发展的引擎,让赛事变成产业的起点,在有限资源中激活新动能。
一条产业链从无到有。“村马”出圈后,三都水族自治县推动马术培训、马匹交易、研学相关产业。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韦丽娜说,比赛之外,一条涵盖“育种、训练、赛事、文旅”的产业链“马上成功”。
一个新产品融合出新。黎平县推动“村歌”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在热点景区肇兴侗寨,“村歌”常态化在鼓楼旁举办,一首首侗歌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吸引物,深受游客青睐。
一个增长极加速形成。在榕江,除了文旅经济崛起,各项指标多点开花:2024年,当地农产品线上增速超87%;全县新增市场主体7700余户;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5890万元增至2024年的1.21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较2022年增长3倍多……
“村字号”活动,不只为百姓带来了热闹与快乐,更带来产业与精神的振兴。
今年,榕江遭遇罕见洪水,县城被淹、球场遭浸。紧急关头,全县干部群众主动作为,捐钱出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志愿者们抗洪救灾、重建家园。一个月后,“倒”在泥泞中的“村超”快速“重启”。
“一座城、一群人、一条心,这是‘村超’带来的精神,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宝贵财富。”榕江县委书记徐勃认为。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