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里有位老邻居,姓郑,六十出头,退休后一直帮孙子接送幼儿园。人很热情,谁见了都喊一声“郑叔”。上个月他忽然脸色变得很差,整个人瘦了一圈,嘴角老是溃烂,连说话都带点气短。
小区里有位老邻居,姓郑,六十出头,退休后一直帮孙子接送幼儿园。人很热情,谁见了都喊一声“郑叔”。上个月他忽然脸色变得很差,整个人瘦了一圈,嘴角老是溃烂,连说话都带点气短。
我提醒他去医院,他摆摆手,说就是上火,没事的。说到底,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停留在很久以前的印象里。觉得这是年轻人的事,觉得潜伏期啥都不会有,甚至有人根本就不愿意面对可能性。
后来郑叔还是去了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没多说什么,直接建议做了个免疫相关的筛查。再后来,他的家人告诉我,结果是阳性,已经感染多年,只是一直没被发现。听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我干这行二十多年了,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老人,什么样的情况都见过。像郑叔这样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很多中老年人总觉得自己不会有问题,什么检查都不当回事,等到身体出毛病了,才后知后觉。
艾滋病的潜伏期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只是这些信号藏得太深,太容易被忽略了。我见过一位阿姨,半年里三次口腔溃疡,怎么都不好。她一开始以为是缺维生素,换了牙膏、换了饮食,折腾了几个月,最后还是医生提醒她做了艾滋病相关检查。结果出来,她当场愣住了。
我们说潜伏期,是指病毒已经进入身体,但还没有发展到免疫系统崩溃的阶段。可这不代表身体就完全“安静”,其实它早就在悄悄发出信号。
第一种表现,反复发烧,低烧居多,却查不出原因。很多人以为是感冒,吃点药就算了,可几天后又来一回。这个时候,病毒已经开始影响免疫系统,身体在跟它“暗战”。
我前段时间接待一位六十五岁的老大哥,他说自己怕冷,一到晚上就发烧,白天又退烧,反反复复两个多月。查了血常规、肺部CT,啥病都没查出来,最后是感染科的医生建议他做了抗体检测。果然,问题在那儿。
第二种表现是口腔问题频繁出现,比如溃疡、白斑,甚至牙龈出血。这些问题总归被归到“上火”或者“清洁不到位”那一类。可我见过太多案例,一旦这些问题持续三个月以上,基本都不是简单的炎症。
第三个信号,夜间盗汗特别明显,睡觉时衣服湿透,甚至要换被单。很多人把这当成更年期或者血糖问题,甚至以为是天热出汗正常。我遇到过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晚上出汗严重到要在床头放毛巾,结果检查时医生一句话:“你这个汗出得太不正常,建议再做个筛查。”
她那天跟我说:“我老伴走得早,我也不去外面接触人,怎么可能得这个病呢?”可事实并不按经验走,它只看是否存在风险。
第四个常见表现是皮肤问题,比如莫名其妙的皮疹,不痒不痛,但就是反复出现。有些人背上、胳膊上,长小红点,像过敏一样,用药膏也压不住。还有人脸上发灰发黄,像是气色不好,其实是免疫系统在逐渐失控。
第五种表现可能最容易被忽视,就是体重突然下降。不节食、不运动,也没换生活节奏,可人就是一天天瘦下来。我曾经接触过一位五十八岁的老人,半年掉了十五斤。他说自己胃口还行,就是吃不胖。后来检查出艾滋病时,他一口气哭了十分钟,说自己从没想过是这个病。
这些表现单拿出来看,确实不算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它们集中出现、反复发生,而且和常规疾病总有点“不对劲”。我有个老同事,退休后去做志愿者,专门给老年人讲传染病知识。他说过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病毒不看你年纪多大,它就看你有没有给它机会。”
很多人总以为艾滋病是年轻人的事,还带着“那种人”的偏见,但我告诉你,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这些年一直在上升,尤其是五十岁以上男性。不是他们“不干净”,而是警惕性低、知识盲区多、遇事遮遮掩掩。年纪越大,越容易把病当成别的毛病拖着不管。
我有个亲戚,六十二岁,退休后独居,没结婚。去年他忽然开始掉头发、指甲发黑,去医院挂了皮肤科、风湿科,啥都查了,最后是感染科医生一句话点醒:“你这可能不是普通皮肤病。”他不信,直到看到报告那一刻,整个人像被抽空了。他说:“我从没想过,这种病也会找上我。”
其实病毒传播,不止一种方式,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生活中一些细节也可能带来风险。比如非正规场所的医疗操作,比如不洁注射,比如一次冲动的私下接触。不是你“干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防范。
还有人问我,“我也没什么症状,这是不是说明我没事?”我只能说,症状这事,从来不会等你准备好才出现。它来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我们在社区搞过一次免费筛查,很多人上来就说“我没事”,可结果出来,十个里有三个是阳性,全是自己以为“不会有事”的人。
我做健康顾问这些年,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看着没问题。”身体有没有问题,不是看,是查。尤其是那些反复的小毛病,拖久了就成了大病。老人家最怕“面子”,生病还怕别人议论。可你真要顾面子,就更应该早点知道,早点处理。
我们不该把艾滋病贴上标签,更不能误以为“只要没症状就没事”。我遇到太多晚期才发现的患者,悔到肠子都青了。他们不是不想活下去,而是太晚意识到问题。
有位七十五岁的爷爷,确诊那天对我说了一句话:“我不是怕死,我是怕没机会活得明明白白。”这句话我一直记着,每次给社区讲课,我都会提到他。因为他让我明白,科普不是讲知识,而是提醒人别再犯同样的错。
你在乎的,不一定是病本身,而是这病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准备好。
参考文献:
1. 《艾滋病防治知识读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2022年版
2. 《老年人常见传染病识别与应对》,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
3. 《免疫系统与病毒感染关系解析》,中华医学会出版,2020年
4. 《潜伏期艾滋病临床表现分析》,中国感染与免疫杂志,2023年第4期
5. 《中老年人艾滋病流行趋势调查报告》,国家卫健委,2022年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