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在社区做志愿时,认识了28岁的小宇——他是智力四级残疾,说话慢、反应比常人稍缓,但叠衣服、擦桌子、整理货架这些活儿,教几遍就能做得整整齐齐。去年他跟着社区介绍去一家超市面试理货员,负责人跟他聊了几句,又看了看残疾证,笑着说“我们这儿活儿忙,怕你跟不上”,
前阵子在社区做志愿时,认识了28岁的小宇——他是智力四级残疾,说话慢、反应比常人稍缓,但叠衣服、擦桌子、整理货架这些活儿,教几遍就能做得整整齐齐。去年他跟着社区介绍去一家超市面试理货员,负责人跟他聊了几句,又看了看残疾证,笑着说“我们这儿活儿忙,怕你跟不上”,最后还是没要他。后来小宇又试了几家小工厂、便利店,要么一听是智力残疾就婉拒,要么说“得等通知”,再也没了下文。
小宇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退休工资加起来每月6000多块,按规定,申请低保得算全家收入,他家人均收入超过了当地低保线,所以小宇办不了低保。他妈妈私下跟我说:“现在我们还能动,能照顾他、给他口饭吃,可我们都快60了,要是以后走了,他没工作、没低保,一个人咋活啊?”
小宇的情况不是个例。身边接触过的智力四级残疾人,大多面临着一样的难:找工作时,不少单位怕“麻烦”不愿要;想办低保,因为跟父母户口在一起、算全家收入不够资格,可政策又要求他们得有监护人、不能单独分户;更让人揪心的是,等监护人年纪大了、走了,他们没收入、没依靠,生存就成了大问题。真心希望能让智力四级残疾人单独纳入低保,给他们一份稳稳的保障。结合小宇、社区里的阿明这些孩子的经历,把他们的难处和期待说清楚,不是要抱怨,是想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处境,也盼着能有更实在的政策帮到他们。
找份踏实工作太难:不是干不了活,是不少单位不愿给机会
很多人觉得“智力四级残疾人干不了活儿”,其实不是——智力四级残疾属于轻度智力障碍,像叠衣服、理货架、简单的包装、打扫卫生这些重复性的、步骤不复杂的活儿,他们跟着学几遍,大多能做好,甚至比有些人做得更认真、仔细。可难就难在,不少单位一听说“智力残疾”,哪怕是四级,也不愿意给机会,有的怕“出岔子”,有的觉得“沟通费劲”,还有的就是带着偏见,觉得他们“不行”。
小宇去年在社区的帮助下,去一家服装厂试做简单的剪线头、叠衣服的活儿。刚开始学的时候,他动作慢,叠衣服偶尔会歪,但他肯学,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跟着阿姨们一步步练,一周后就能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剪线头也没漏过一个。可试工结束后,厂里还是没要他,负责人私下跟社区说“不是他干得不好,是怕其他工人有意见,也怕以后他犯迷糊出问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小宇回家后闷了好几天,跟妈妈说“我能叠好衣服,为啥不要我呀”,妈妈只能忍着眼泪劝他“不是你不好,是再等等机会”。
社区里的阿明,比小宇大两岁,也是智力四级残疾,之前社区介绍他去一家小超市做理货员。超市老板一开始同意试工,阿明每天负责把货架上的零食摆整齐、擦货架灰尘,做得很认真,老板也说“活儿干得还行”。可试工没到半个月,就有顾客问老板“这孩子咋反应慢半拍”,老板怕影响生意,就跟阿明说“你回家吧,以后不用来了”。阿明现在每天在家帮妈妈择菜、扫地,总问“啥时候能再去上班呀,我想挣钱买面包”,妈妈听了就难受——不是孩子不想干活,是没单位愿意给个长期的机会。
其实这些孩子不是“麻烦”,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点耐心和简单的指导。社区里组织过几次手工活体验,让智力四级残疾人跟着做串珠子、装信封的活儿,他们坐得住、不偷懒,只要把步骤讲清楚,完成得都不错。有个做手工活的阿姨说:“这些孩子比有些年轻人细心,串珠子没掉过一颗,装信封也没装错过,要是有单位愿意要他们,肯定能好好干。”
办低保卡得慌:跟父母算全家收入不够格,想分户又不行
找不着工作,没收入,不少智力四级残疾人想办低保,可又被卡在“家庭收入”和“分户”上——他们大多跟父母住在一起,户口也在一块儿,申请低保时要算全家的人均收入。要是父母有退休金、打工收入,全家人均收入超过了低保线,就办不了低保;可按政策,智力残疾人需要监护人,不能单独分户,哪怕父母年纪大了,也没法把户口分开,只能跟着父母算收入,最后就是“想办低保办不了,没收入来源”。
小宇家就是这样。他爸妈退休工资加起来每月6200块,一家三口人,人均收入2000多块,远超当地每月1100多块的低保线,所以小宇办不了低保。他妈妈说:“我们俩的退休金够养活自己和他,可我们都快60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要是以后我们走了,他没工作、没低保,咋吃饭啊?现在想给他办个低保,哪怕每个月几百块,以后也能有点依靠,可就是办不了。”
阿明的情况更难一点。他爸爸在工地打零工,每月能挣3000多块,妈妈在家照顾他,全家人均收入1000多块,刚好接近低保线,但没到标准,也办不了低保。阿明爸爸说:“我今年58了,工地上的活儿越来越干不动,以后挣不了钱了,阿明没低保,我俩都得饿肚子。不是我们想占政策便宜,是真怕以后没人管他,他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有次跟社区负责低保的工作人员聊起这事,工作人员也无奈:“按规定,必须算全家收入,他们这种情况确实不符合条件,我们也没办法。这些孩子没收入,没工作,真挺难的,可政策就是这么定的,我们也没法通融。”其实大家不是要“特殊照顾”,只是希望能考虑到智力四级残疾人的特殊情况——他们没法像正常人一样找工作挣钱,又得跟着父母算收入,最后没任何保障,要是能让他们单独算收入、纳入低保,哪怕每月几百块,也能让他们和父母少点顾虑。
最怕监护人不在了:年纪大的父母走后,他们咋独自生存?
对智力四级残疾人来说,最让人揪心的不是现在没工作、没低保,是“以后父母不在了,谁管他们”——他们的父母大多年纪不小了,要是哪天父母走了,他们没工作、没低保、没监护人,连吃饭、看病都成问题,更别说独自生活了。
小宇妈妈总跟社区说:“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我和他爸走了之后,他一个人咋活。他不会做饭,不会理财,连去医院看病都不知道咋挂号,没低保、没收入,饿了只能等着别人帮,想想就睡不着觉。要是能给他办个低保,以后他至少能有钱买米买菜,我们走了也能放心点。”
还有个叫小浩的智力四级残疾人,今年30岁,爸妈去年相继去世,没其他亲戚愿意管他。社区只能临时安排他住在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每天管两顿饭,可照料中心不是长期住处,也没法给他发生活费。小浩不会挣钱,没低保,平时只能靠社区志愿者偶尔给点零食、帮他买日用品。社区工作人员说:“我们也想帮他办低保,可他户口跟父母在一起,父母走了,没其他收入,按说能办,可手续特别复杂,还得找监护人,现在还在办着,不知道啥时候能下来。要是早点把他单独纳入低保,也不用这么难。”
这些孩子不是“累赘”,他们只是需要一份稳定的保障。哪怕每月给他们几百块低保金,再安排个简单的住处、有人偶尔照看一下,他们也能尽量自己生活——比如能自己买米买菜,能交水电费,不用饿肚子。可现在没这份保障,父母在的时候还能靠着父母,父母不在了,就只能“听天由命”,这是最让人心疼的地方。
其实智力四级残疾人想要的不多,就是一份能挣钱吃饭的工作机会,一份不用看家庭收入的低保保障,一份在父母走后能活下去的依靠。他们不是“不行”,只是比常人需要更多一点的理解和政策支持——单位愿意给个简单的岗位,他们能好好干活;政策能让他们单独纳入低保,他们能有份收入;等父母不在了,能有地方管他们、帮他们,他们就能好好活着。
真心希望民政部门能考虑到这些孩子的难处,把智力四级残疾人单独纳入低保,不用跟父母算全家收入,不管有没有监护人,都能有一份每月几百块的低保金。不用多,够买米、买菜、交水电费就行,这样他们能有点安全感,父母也能少点牵挂,不用再担心“以后没人管孩子”。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智力四级残疾人吗?你见过他们找工作、办低保时的难处吗?要是政策能让他们单独纳入低保,你觉得对他们的生活能帮上忙吗?你身边有没有单位愿意给这些孩子提供简单的工作机会呀?
来源: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