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第一所!第一名!全部一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7 10:46 2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经过近七十年发展,学院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招生专业:新闻传播学类

新中国第1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经过近七十年发展,学院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学科实力全国第1

2017年,新闻学院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在教育部开展的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蝉联全国第一,被同行评价为“本学科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所有本科专业均为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5个本科专业,全部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面向数字中国建设设立

新媒体与数据管理创新人才班

2025年面向高考直接招生

本项目面向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对数据资源支撑的战略需求,依托新闻学院“传播学”本科专业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为学生提供系统且扎实的信息资源管理与传播学训练。本项目致力于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和扎实的数据管理理论基础、熟练运用现代数据分析工具、拥有全球视野和突出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优秀的数据管理与新媒体运营拔尖人才。培养特色如下:

(1)两院融合,资源共建:持续推进联合授课机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引进具有全球传播视野和跨文化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2)科研领航,学术培养:实施本科学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新树”科研开放日活动等活动。

(3)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建设档案数据产教融合平台,与多家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4)国际视野,全球培养:与多所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交换项目,举办国际会议。拓展海外实习机会,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本项目同学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文学、管理学双主修学士学位。

2个国际传播项目

双语教学与海外实习兼得

面向新时代、新技术和全球化的深刻变局,新闻学院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全方位的探索,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本科层面拥有国际传播项目2个,分别为:

学院设置国际新闻传播战略人才班,推荐央媒海外记者站实习机会;

与中法学院联合培养传播学(国际传播方向)(法语方向),学生可有一年赴法学习机会。

专业选择自由度100%

学生自主选定专业毕业

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上,依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思路,不分专业大类培养,所有学生的专业课除学科基础课外,全部专业课程包均可按自己兴趣选择,在毕业之前,学院会按照学生选择课程的结果认定专业,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100%导师制+实践教学

学院长期深耕于“小班制、精英化”培养模式,从本科一年级起便实行全员导师制(新生领航导师+学业导师),为学生订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开辟有新闻学子走基层、国情教育等各类田野课堂。

境外交流奖学金覆盖率100%

学院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比例高。境外交流奖学金资助全员覆盖。每年通过校院级交流项目、学院资助项目赴境外交流的学生超30人。境外交流奖学金资助覆盖率100%。

国内深造100%双一流名校

学院近年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的本科毕业生中,100%前往全国双一流高校,集中在人大、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近年前往境外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100%前往世界排名前100大学。

本科毕业生好评度100%

人均优质offer3+

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好、口碑佳,是行内翘楚,一直属于社会紧缺、急需、热捧的高端新闻舆论人才。学院近年选择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平均每人收获3个以上优质工作offer。就业去向多元,约30%加入中央或地方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约30%选择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各中央主流媒体;约40%加入字节跳动、腾讯、华为等科技公司。其余学生进入大型央企、知名外企等更宽广的社会领域就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认可。

20+学生活动品牌

学院打造有学院特色的学生活动品牌20余个。学院以“重返历史现场,走进田野课堂”为特色,打造了诸如“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与红色新闻文化数字记忆工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口述史工程”等项目,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打通,教学、科研、思政融为一体,“筑基培魂”与“经世致用”有机融通,举办“雁渡寒潭”话剧专场等系列活动、设立“朋辈小屋”等,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 陈力丹 -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新闻传播学”到底学什么?

以前我们这个学科叫新闻学,30余年前,新闻学就已经了扩大研究范围,从单纯研究新闻的传播,扩展到研究社会信息的传播,转变为新闻传播学。已经从为社会培养新闻记者职业人,转变为服务社会各行各业传播、宣传与舆论工作的传播人。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传播形态千变万化,传播现象已呈现泛社会化趋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对一个事实的描述需要多种形态方式来表达、呈现。新闻传播学所要学习的内容较为广泛,大学的新闻教育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而不仅仅是简单培养一个记者或编辑。

首先是对新闻价值的把握。

我们常常说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可是世界上发生的事实99.9%都不可能是新闻,那到底什么是新闻?新闻事实往往纷繁复杂,牵涉甚广,仅凭一个人的记忆和经验很难分析清楚。所以除了通识历史课程外,新闻传播学专业都有开设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以及新闻传播史相关的课程,学习从人际传播到职业新闻传播的理念和发展历史,目的是为了延伸我们的记忆,这样才可能对眼前的事实做出合乎情理的阐释。

其次是需要理解各类社会舆论现象。

当今网络社会舆论现象已经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舆论学恰恰就是我们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话题。如果选择继续在新闻传播学科深造,就要加强对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学习,因为任何事实的发生都是一种社会现象,也与社会人的具体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此外,中小学以基础教育为主,而大学除了一定的专业学习外,还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大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一个专业工作者,也是为了培养每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 李彪教授 -

人大新闻学院到底怎么样?

三源合流成就全国第一新闻学院

人大新闻学院的新闻教育发源于1937年陕北公学的新闻教育,1955年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58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整体并入人大新闻系,而北京大学1952年成立的新闻专业则发端于1924年成立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因此,人大新闻学院汇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燕京大学三校学科资源。

天下新闻人,相逢多人大

新闻学院始终秉承红色新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培养了大批站在时代前列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一万余名毕业生守望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等深刻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篇章皆出自人大新闻学院毕业生之手。广大校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诠释人大新闻人的担当作为,让人大新闻的名字熠熠生辉。

作为头部新闻传播院校,新闻学院已不仅仅培养新闻媒体从业者,毕业生往往能够在某一方面和某个领域具有专长,适应性极强。政府机关、媒体机构、网络平台、出版行业、社会企业的公关宣传部门等,都有人大新闻学院的同学。毕业生实现100%就业,人均offer3+,就业去向多元,即334就业格局:约30%加入中央或地方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约30%选择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各中央主流媒体;约40%加入抖音、今日头条、腾讯、华为等科技公司。

开启新时代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新格局

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根本任务,学院以“跨学科、跨文化、跨界”为核心,本硕博一体化的贯通培养模式,构建了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人才的生态型培养体系;面向学科发展之根本问题,学院确立四大学术研究主攻方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视野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面向国家发展之根本需求,学院建设“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全球民意调查中心”“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示范、引领全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

在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评选中,本院入选2项。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方汉奇、郭庆光的教材获得新闻传播学科全部五个奖项中的两项,包括唯一的一等奖。

合作共建国内16所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牵头成立“红色新闻教育联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教学研究共同体”;举办研究方法工作坊、马新观骨干师资培训班等,为兄弟院校培训骨干师资近1000人次;近10年接收国内访问学者超100人;平均每年接收其他院校“明新青年访问学者计划”6-10人、访问学者15人次、兄弟院校交换学生近30人、负责培养北京印刷学院双培生15人;举办60多期学术深研会,全部向兄弟院校开放。

周晓辉,传播学专业2009级本科生

2015级硕士生、2017级博士生

就读期间参军入伍,退役复学后创办知名新媒体品牌“一号哨位”获中央网信办2023年度网评工作创四优竞赛优秀账号就读期间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大学生”、2022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毕业后留校任教获2024年度“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携笔从戎,建功军营

在本科就读期间报名参军,在军营磨炼成长,曾参加抗洪抢险,荣立个人三等功。并将专业实践融入军旅生活,退役后出版军旅图书《我还青春一次远征》,受到广大青年好评。近些年曾赴数十个军队单位为青年军人讲座授课。

深耕专业,服务社会

借助所学专业知识创办知名新媒体品牌“一号哨位”,全网用户超过1000万,在全国征兵工作、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新时代军队形象建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以及各军兵种单位的好评,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创新创业,再立新功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实践优势,带领学生团队进行新媒体内容创业,曾获评“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区二等奖”“北京高校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北京市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大赛一等奖”,并借助自身影响力引领青年参军报国,帮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带动广大网友参与拥军爱军公益活动,被选拔为2022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

保持初心,榜样引领

曾在《求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国际新闻界》等理论学习和学术刊物发表多篇文章。曾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最美大学生”,被选拔为退役军人事务部“老兵永远跟党走”全国宣讲团成员。个人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作为青年榜样引领广大青年。

来源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