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门诊,女孩低着头走进来,手里攥着刚拿到的报告。她声音发颤:“医生,我……被查出艾滋了。”她只有22岁,是深圳一所幼儿园的老师,长得乖巧、干净,平时生活也不乱。
那天门诊,女孩低着头走进来,手里攥着刚拿到的报告。她声音发颤:“医生,我……被查出艾滋了。”她只有22岁,是深圳一所幼儿园的老师,长得乖巧、干净,平时生活也不乱。
她反复强调:“我没有滥交,怎么可能感染这种病?”我望着她通红的眼眶,一边安抚情绪,一边开始追问病史。
检查结果是确诊。抗体、病毒载量都符合标准。我陪她一条一条梳理生活细节,越问越觉得蹊跷。她生活规律、饮食清淡,也没有什么吸毒史。可偏偏就是感染了。我们一项项排查,终于找到了她生活中多个被忽视的风险点。她感叹:“原来我几乎把所有常见误区都踩了个遍。”
这不是个案。根据2024年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18-25岁的年轻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在过去5年增长了约37%。其中女性占了将近一半。而在接受治疗的这类患者中,超过70%在首次确诊前从未怀疑自己会感染。也就是说,她们不是不在意健康,而是太相信自己的“常识”。
我根据对病人康复影响程度、临床发生率和误解率,排了这样一个反向榜单。每一条都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门诊里一次次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真实故事。
第七名:误以为“外表干净的伴侣就不会有病”。你可能觉得,如果对方长得体面、穿着整洁、说话斯文,就不可能是病毒携带者。这个错觉在年轻女性中尤其普遍。她告诉我,男朋友是公司白领,斯斯文文,出差多但生活看起来很正常。她从没想过要做检测。
可艾滋病毒不会因为他穿西装戴手表就绕着走。根据《中国性健康蓝皮书》数据,30%的感染者外观无任何异常,自身也并不知情。
第六名:相信“只要不高危性行为就安全”。她有固定伴侣,也坚持不去娱乐场所,所以理直气壮地告诉我“我没有做错什么”。但问题是,他们从不使用安全措施。
她以为“稳定关系”就是安全保障。这恰恰是很多人忽略的:即便只有一个伴侣,如果对方有感染史,风险就始终存在。病毒传播不是看频率,而是看是否防护。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就可能成为终身代价。
第五名:“对方说没病,我就信了”。这点我真的讲过无数次。你不能用耳朵判断健康。她说他“看起来不像会骗我的人”,但问题是,就算对方不是有意隐瞒,很多人自己都没查过。
艾滋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有些人感染三五年都不知道。情感信任不能替代医学检测。你不做确认,就等于把命交给了概率。
第四名:以为“女生感染几率低”。很多年轻女性觉得自己“只是被动接受”,不具“传播力”,所以风险会低。实际恰恰相反。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统计,在一次无保护性交中,女性感染艾滋病毒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以上。这跟女性生殖系统结构有关,病毒在女性体内存留时间更长,黏膜更容易造成微小破损。我总跟病人说,别以为你只是“被动参与者”,在病毒眼里,谁都不是例外。
第三名:“只要没输血、没吸毒,就不会得艾滋”。这个误区根深蒂固,很多人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认知。她也是这么说的:“我没输血、没共用针头,怎么可能得?”但现在,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比超过94%。而其中,异性传播的比例已经远超同性传播。这不是某些人群的问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
第二名:“事后洗一洗就没事”。她有时事后会冲洗、用消毒液,甚至用清洁剂冲洗阴道,以为能“杀死病毒”。这是个危险又无效的做法。
病毒进入体内是分秒之间的事,清洗只能作用于表面,而且还可能破坏黏膜屏障。这种“补救式防护”不仅没用,反而可能让病毒更容易进入血液。如果真的担心,那就该在事前做保护措施,而不是事后“祈祷式清洁”。
第一名:“年轻就等于健康”。她哭着说:“我年纪轻,从来没生过什么病,怎么可能感染这种终身疾病?”这个误区是最可怕的。因为它让人掉以轻心,忽略防护,不做检测,等到症状出现再追悔莫及。年轻不是免死金牌,反而是病毒最容易盯上的空白地带。
年轻人活跃、好奇、自信,却常常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18至30岁是艾滋新发感染的高峰期,尤其是女性。不是你不健康,而是你太相信自己健康了。
女孩确诊后开始系统治疗,幸运的是发现得早,病毒载量控制得还不错。她现在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生活逐渐恢复常态。她告诉我:“我再也不会用‘应该没事’来安慰自己。”
其实现在的抗病毒治疗已经很先进,如果按时服药、规律复查,是可以长期保持病毒抑制的。但前提是早发现、早治疗。
我特别想跟年轻人说一句:你的身体是你的责任,不是靠爱人承诺,也不是靠运气支撑。别让“应该没事”变成“来不及了”。健康从来不是年龄的附赠品,而是你每天认真生活的回报。
我们常把“无知”当作无害,可在医学里,最贵的往往就是你不知道的那一部分。一个行为的背后,可能藏着你想象不到的风险。别等到病毒敲门时,才后悔没关窗。
这位女孩感染艾滋的故事不是孤例,而是一个警示。在门诊里,我见过太多她的影子。她们聪明、温柔、坚强,却在关键时刻因为“自以为是”而错过了保护自己的机会。我们不能只靠治疗来弥补防护的缺口,真正的健康教育,是从意识觉醒开始的。
医学不是用来吓人的,而是用来照亮盲区的。当我们更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更懂得保护自己的方式,我们也就离它更远一步。健康这件事,不是等生病时才重视,而是每天都在悄悄投资。记住一句话:你对健康的认知深度,决定你未来的安全长度。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年度报告[R].
[2]李红.我国青年人艾滋病感染现状与防控建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5):601-605.
[3]张莉.女性在艾滋病毒感染中的易感性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2,33(4):421-426.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郝小护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