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一本超实用的社会学“黑话”指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09:03 1

摘要:他写了至少34本著作,被以至少29种语言发行,并且以平均一年一本以上的著作速度为学术作出贡献。2007年,吉登斯被列为人文学科中被引用次数第5多的作家(《泰晤士高等教育》)。

学社会学,离不开概念。但如果概念只是在自说自话,它就不再是认识社会的利器,而只是让人困惑的“黑话”。

如何让复杂理论落地、让晦涩术语变得清晰?这就不得不说到和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学术大牛齐名的安东尼·吉登斯。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

他写了至少34本著作,被以至少29种语言发行,并且以平均一年一本以上的著作速度为学术作出贡献。2007年,吉登斯被列为人文学科中被引用次数第5多的作家(《泰晤士高等教育》)。

吉登斯的学术成就璀璨夺目,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致力于进行社会学的教学和普及工作。

他的《社会学》(豆瓣9.4分)影响了无数学子,《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三版)更是在前作基础上精益求精而来,并由中央财经大学王修晓老师用心翻译、反复打磨。

《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三版)对第二版进行了改进,前作重印10次达4.4万余册,豆瓣评分9.2分。

书中梳理的“阶级”“异化”“理性化”“后现代”“科层制”“意识形态”等基本概念,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却往往被习焉不察地误用。

通过对这些词汇的精确界定与批判解读,你可以把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带回真实世界。此外,作为“通关地图”,其中每个词条都便于索引,适合所有渴望用社会学视角看懂世界、看懂自己的读者。

豆瓣网友对这本书的评价

社会学“黑话”

深刻但不故作高深

许多初学社会学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社会学的概念往往晦涩难懂,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解释,这不仅让人难以入门,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吉登斯在本书中特别注重梳理和整合社会学核心概念,力求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还原每个概念的本真内涵和理论生命力。

社会学概念是观察世界和指导实践的“工具箱”。

比如“异化”这个词,早已渗透到媒体和日常对话中,也成为社会学、哲学、文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无法回避的重要概念。

但在解释“异化”时,有人会联想到“剩余价值”“单向度的人”或“客体控制主体”,甚至追溯到柏拉图对“异化”的早期讨论。吉登斯将“异化”界定为:“人类与自身天性的某些基本方面或所属社会的分离或疏远,通常会有无力感和无助感”。

第一句话突出“异化”意味着个人与自我、与社会的疏远,第二句话则强调了这一过程所带来的主观体验。这样一来既能准确把握概念的核心,又不至于被过多的理论渊源所困扰。

社会学的“异化”最早由马克思提出,而他又受费尔巴哈影响,意指人类将自身力量投射到神灵身上。图|《人生切割术》(2022)剧照。

此外,如“理性化”——“传统的观念和信仰被井然的规则和秩序以及正式的手段—目的思维方式取代的漫长社会过程”,准确揭示了理性化的历史进程和本质转变,突出其渐进性与结构性变革。

“社会”——“一个大规模人类共同体内部的结构化社会关系和制度安排,不能化约为个人的简单集合或聚集”,区别于日常对“人群”的理解,体现社会学的整体视角。

“资本主义”——“一种起源于西方的经济体系,基于市场交换及追求利润以实现再投资和企业成长”,用简明的语言勾勒出资本主义的历史起源、核心机制和发展动力……

从概念出发

一场左右互搏的探索

对于概念而言,再准确的定义都不可避免局限性,社会学的智慧首先在于,事物并非表面上看上去的样子。

这本书以一个个关键概念为起点,展开了一场充满张力的思想探索。每个概念条目都不仅提供单一观点,而是囊括多种理论立场和相互对立的见解,这种编排变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批判思考。

例如,关于“越轨”的讨论,吉登斯介绍了涂尔干等功能主义者的观点,认为适度的越轨行为不仅普遍存在,甚至有助于推动社会变革。而互动主义者则强调,越轨并不是行为本身的属性,而是社会赋予某些行为的标签。

这种视角把讨论重点从“行为的缺陷”转向“谁在定义越轨”以及这种定义是如何产生的。吉登斯还鼓励我们思考:到底是社会本身需要一定程度的越轨,还是越轨完全是社会赋予的名称?你得学会用质疑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现象。

图|《肖申克的救赎》

比如,在性别议题上书中既提到当代女性所遭遇的新的困境,同时也引入“叠变”的观点,提醒我们单一维度已不足以解释复杂现实,社会学为思考如何实现实质平等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叠变”是对社会生活多样性的描述,旨在针对不同的经验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说明。

“大众媒体”等相关概念下,书中一方面承认当代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渗透确实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互动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强调公众并非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受众。然而同样重要的是,传统的社会结构力量依然存在。

“结构/能动”这一社会学的核心辩题上,吉登斯梳理了不同时期“结构”或“能动”各自占主导的理论视角,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重构:结构为行动提供资源和规则,行动又能反过来改变结构。但同时他也提醒,这一整合性观点仍需通过经验研究加以检验。

通过并列展示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你可以看到理论观点如何在对话中演进:没有哪一种学说拥有最终答案,不同立场的交锋反而丰富了我们对概念的理解。

从概念到现实

看见变动不居的社会

社会学概念是社会学家创造出来的,用来研究各种相关的社会现象,而后“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从而可能影响或改变了人们对他们所处世界的认识。

如科学的概念不同,社会学概念和我们所处其间的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深入了解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和众说纷纭,有助于我们看见真相。

例如关于“买买买”带来的快感,消费主义的相关讨论给人启发,坎贝尔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沉迷消费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满足,因为消费主义最令人陶醉和上瘾的部分,就是对产品的渴望、憧憬、寻找和欲求,而不是使用它们。

消费主义的本质在于将“想要”包装成“需要”,欲望和需求的难以界定,使得克制的努力常常流于无形。

比如,书中对“话语”概念的剖析,让我们意识到,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表达和思维,其实都被特定的话语框架预设和塑造。这不仅提醒我们反思固有的话语,更提示了突破的可能。

但吉登斯也指出,“话语”理论如果只关注文本和解释,容易忽略真实的社会关系与日常生活,沦为“装饰社会学”。这提醒我们,理解社会不能只停留在观念层面,还要关注社会关系和物质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福柯的“话语”概念,将知识与权力视为紧密联系而非对立,它们共同决定了人们如何认识和表达世界。

再比如,社会学中的“医疗化”概念则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医学的视角。所谓“医疗化”,指的是医学对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张,导致更多现象被视为“疾病”,而这反而削弱了人们自我调适的能力。

总而言之,社会学概念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个变动不居的社会,存在着如此不同的取向和视角,然而这些概念的存在,正说明了分歧背后沟通和理解的可能,相信这套可以共享的概念遗产,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

活动

你之前阅读过吉登斯吗?

他的哪本书、哪个观点令你难忘?

或谈谈令你备受启发的社会学概念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好书

社会学大师以概念词条形式,

为你呈现社会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入选20世纪重要的100本社会学著作,社会学大师带你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

-End-

观点资料来源:

《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三版)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走近社会学基本概念,走出混沌的日常生活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