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用预制菜被骂上热搜,到底冤不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3:55 1

摘要:“菜端上来三分钟就上齐,味道跟上次点的外卖一模一样,我怀疑这辈子吃的都是同一包料。

“菜端上来三分钟就上齐,味道跟上次点的外卖一模一样,我怀疑这辈子吃的都是同一包料。

”——上周,广州天河的林小姐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张“十分钟上齐八道菜”的图,评论区瞬间炸成预制菜受害者联盟。

就在她发帖同一天,广东省开出全国第一张“不标预制菜”罚单,一家日销三千份的湘菜小连锁被罚了五万。

老板在镜头前摊手:不加标,客人当你现炒;加标,转身就走,横竖都是死。

我翻了翻报告,74%的连锁餐厅已经把厨房换成“加热间”,头部品牌更是92%全靠中央厨房。

美团悄悄在几个城市给预制菜打上“专区”灰标,年底全国上线;另一边,盒马把保质期压到72小时,价格贵三成,销量却月月涨四成。

数据冷冰冰,落到饭桌上就一句话:老板省了两块人工,我多花三十块,吃到的还是“冰箱味”。

有人把锅甩给“懒人经济”,说年轻人又想吃好又不想等。

我蹲过一家商场店的后门,早上十点,货车直接把银色铝箔袋倒进保温箱,袋子上印着“2025年到期”。

厨师长叼着烟,把袋子往沸水里一扔,计时器滴滴一响,剪开倒进瓷盘,撒两把葱花,完事。

那天我点的“现炖红烧肉”,出餐速度比便利店关东煮还快,肥肉入口即化,却带着一股“胶感”,回宿舍喝了三杯水才压下去。

后来看配料表,里面真有“复配胶体”,作用是让脂肪在反复冻融后不散架。

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舌头已经被“工业菜谱”悄悄驯服。

政策终于动手了。

七月总局发文,预制菜必须写清“即食”“即热”“即烹”,广东先开枪,不标就罚。

可菜单上巴掌大的地方,写多了像病历,写少了像心虚。

西贝干脆把厨房挂直播,镜头里师傅穿着无菌服,像给手机贴膜一样给羊排封袋。

弹幕飘过一句“谢谢,已经看饱”,点赞两万。

透明化救得了股价,救不了胃口,大家还是怕“被代表”。

最骚的是,平台一边推“预制专区”,一边给“现炒”标签流量加成。

商家左右横跳,干脆搞出“半预制”——肉是熟的,菜是生的,店里再下锅扒拉两下,烟一起,锅一响,顾客心理瞬间过关。

成本只比全预制高一成,翻台率却翻倍。

朋友笑称:这是“薛定谔的现炒”,只要最后那一下火苗被你看见,它就是新鲜。

可问题真的只是“标不标”吗?

我算了笔账:商场店每平米月租两千,厨师人均六千,还要交社保。

一份38元的青椒肉丝,原材料不到八块,如果现炒,人工摊下来要再加九块,老板直接亏本。

用预制,毛利立刻飙到65%,换你你也不用锅气。

租金、平台抽佣、外卖红包,三座大山压下来,锅气成了奢侈品。

有人骂商家没良心,可良心填不饱房租,也发不了工资。

消费者也不是白莲花。

团购软件上,“30元代100元”的券一抢就是十万份,评论区清一色“便宜量大”。

老板想升级设备,评论区立刻翻脸“涨价就取关”。

大家一边骂预制,一边把低价券拍到宕机,身体比舌头诚实。

于是市场用最快速度教育了所有人:要便宜,就只能接受“工业味”;要锅气,就请付锅气的钱。

想两头占?

梦里才有。

短期看,标签、直播、短保,都是给焦虑打绷带。

真正的拐点只有两个:要么房租和平台抽成降回去,让老板舍得雇厨师;要么消费者肯为“现炒”多付十块,不再一边骂一边抢券。

否则,再细的标签也挡不住“加热间”扩张。

下次下馆子,如果上菜速度超过你刷牙时间,别怀疑,你吃的就是那袋2025年到期的红烧肉。

锅气?

那是钱包才能闻到的味道。

来源:乘风破浪的青山p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