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内横盘,净利率超10%!核聚变股假期偷偷涨,机会看懂再出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8:26 1

摘要:10月9号开盘前,不少股民翻行情软件时突然发现:国庆假期里,可控核聚变板块悄悄涨了3.2%,更让人意外的是,板块里好几只股股价都在10元以下,安安静静横盘了小半年,最新财报显示净利率居然超过10%。投资群里瞬间热闹起来:“这是熬出头要启动了?横盘这么久,为啥突

10月9号开盘前,不少股民翻行情软件时突然发现:国庆假期里,可控核聚变板块悄悄涨了3.2%,更让人意外的是,板块里好几只股股价都在10元以下,安安静静横盘了小半年,最新财报显示净利率居然超过10%。投资群里瞬间热闹起来:“这是熬出头要启动了?横盘这么久,为啥突然冒头?”

其实老股民都清楚,A股里“横有多长,竖有多高”的行情从来不是凭空来的,得先搞懂两个关键问题:核聚变现在到底是不是“真能落地的技术”,以及这些10元内的股为啥能有10%以上的净利率。把这两个问题拆透,才知道机会到底藏在哪。

先别盯着股价看,得先明确一个核心:2025年的可控核聚变,早就不是“科幻概念”了,已经走到了“技术突破+工程落地”的关键节点,这也是板块能涨的根本逻辑。

今年以来,核聚变领域的硬突破一个接一个,每一个都在拉近和商用的距离。1月份,“东方超环”EAST装置直接创下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的世界纪录,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昙花一现,而是实打实验证了“长时间稳定约束”的工程可行性,相当于给聚变发电打了基础。3月份更厉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了离子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运行,进入了真正的燃烧实验阶段,这一步是聚变发电的核心门槛。

比技术突破更关键的是“产业化加速”。7月份,中核集团牵头成立了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还拉上了中石油、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这些“国家队资本”,明摆着就是要推进工程化落地,甚至已经计划2035年实现聚变电站并网。9月底这公司还在工博会上亮相,宣布要建“中国环流四号”实验装置,专门验证高温超导磁体技术;中科院院士张杰也透了底,上海要建首座聚变能商业电站,2030年搞关键技术研发,2045年就能商业运行。

从技术突破到公司落地,再到明确的商用时间表,这一系列操作说明:核聚变的发展已经从“科研阶段”迈入“产业准备阶段”,资金和政策都会跟着往这个方向流,板块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

搞懂了技术逻辑,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些10元以下的股,为啥能有10%以上的净利率?其实它们不是直接搞核聚变发电的,而是做“核心配套部件”的,刚好踩中了“国产替代+订单爆发”的风口。

核聚变装置是个“超级工程”,里面的每一个部件都有极高的技术壁垒,以前大多依赖进口,现在咱们实现了国产化突破,这些做配套的公司自然能赚上钱。而且这些部件不是“一次性买卖”,随着实验装置扩建、商业电站筹备,订单会持续释放,净利率自然就稳了。

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像做超导磁体的联创光电,它的“激光+微波”双模加热系统打破了欧美垄断,能把等离子体约束时间提高3倍,今年不仅中了中核“星火一号”的4180万验证订单,还拿了50亿的分期交付大订单,2025年一季度核聚变业务的毛利率直接达到55%,净利率自然轻松超10%。还有做偏滤器的安泰科技,这部件得耐1亿℃以上的高温,全球就它能量产全钨复合偏滤器,EAST、ITER这些大项目都得找它买,市占率70%,今年核聚变新订单就有5.2亿,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多,毛利率更是高达68%。

再比如做低温制冷的雪人集团,核聚变装置需要-271℃的超低温环境,以前这设备被法液空这些国外公司垄断,现在它成了全球唯一能量产氦气螺杆压缩机的企业,打破垄断后成本降了40%,国产化率从不到20%提到65%,今年光中科院的订单就拿了1.2亿,低温系统营收涨了187%,毛利率42%。这些公司靠着技术壁垒拿到独家或高份额订单,又借着国产替代降低成本,净利率自然能稳住10%以上,这和那些靠概念炒作的公司完全不是一回事。

现在核心问题来了:这些10元以下、横盘半年、净利率超10%的股,到底值不值得关注?我的观点是“看赛道、看订单、不追高”,记住三个核心逻辑,比瞎买靠谱多了。

第一个逻辑:优先看“技术壁垒高、市占率高”的细分龙头,这些公司的净利率能持续。

核聚变的部件不是谁都能做的,技术壁垒直接决定了“护城河”的深浅。像安泰科技的偏滤器,全球市占率70%,独家供应国际大项目,根本没竞争对手,就算股价短期横盘,订单和利润也能稳着涨;西部超导更牛,是全球仅有的两家能产Nb3Sn超导线材的企业之一,ITER和国内CFETR项目的订单排到2026年,2025年上半年超导营收就涨了65.75%,毛利率30.82%。

反过来,要是有的公司只是“沾边”核聚变,比如做普通电缆的,却宣称涉足超导领域,但连具体订单都拿不出来,就算股价在10元以下,净利率也可能是靠其他业务撑的,这种就得小心。

第二个逻辑:盯紧“订单落地情况”,这是利润最实在的保障。

对配套企业来说,订单就是“钱袋子”。今年9月,合锻智能刚和中核二三签了5亿的BEST项目真空室订单,这订单直接让它的核聚变营收占比从5%飙升到28%,净利润增长312%,机构都预测它全年净利能破3亿;国光电气更夸张,9月中标BEST项目8.2亿元的包层系统订单,上半年净利润直接涨了127%。

看订单得看两个细节:一是订单金额有没有超过往年营收的10%,占比高才说明对业绩有实际拉动;二是订单是不是“长期单”,像永鼎股份锁定了2025到2030年的ITER订单41亿,这种长期订单能保证未来几年的利润稳定,比一次性小订单靠谱多了。

第三个逻辑:横盘不是坏事,要看“横盘时的资金动作”。

这些股横盘小半年,不是没人关注,而是机构在“悄悄布局”。一方面,核聚变是长期赛道,机构不会像炒热点那样猛拉,而是慢慢吸筹;另一方面,横盘期间能筛掉不少短期投机客,筹码更稳定,一旦启动后劲更足。

怎么看资金有没有在布局?可以去查“股东人数”和“机构持仓”。如果横盘期间股东人数在减少,说明筹码在集中;要是二季度机构持仓环比增加,比如社保、公募基金新进来,那说明专业资金认可它的价值。像宝胜股份,作为国内唯一通过ITER认证的超导电缆企业,今年中标了5.2亿的聚变工程电缆项目,横盘期间机构持仓从3%提到了8%,这就是明显的布局信号。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问:“那现在能直接买吗?”我的建议是“别急着追涨,先做功课”。

首先,先搞清楚公司的“核心业务占比”。有的公司虽然沾了核聚变概念,但相关业务只占营收的5%以下,大部分利润还是靠传统业务,核聚变的利好对它影响不大;得找那些核聚变业务占比超20%,甚至是主力业务的公司,比如联创光电,今年上半年核聚变业务营收占比已经到35%,这种才是真受益。

其次,别光看“净利率超10%”,还要看“净利率能不能持续”。可以对比近三个季度的净利率,如果是稳步提升的,说明业务在向好;要是忽高忽低,可能是靠一笔大单撑起来的,后续不一定稳。像安泰科技,近三个季度净利率分别是10.2%、11.5%、12.1%,稳步上涨,这才是健康的状态。

最后,横盘股启动前往往有“信号”,比如成交量突然放大(比平时多3倍以上)、股价突破横盘区间(站稳10日均线),这时候再关注也不迟。要是没这些信号,盲目进去可能还要熬一段时间,毕竟机构吸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其实核聚变这波机会,本质是“国家战略+技术突破+国产替代”的三重共振,不是短期炒作的概念。从长远看,核聚变要是真能商用,会彻底改变能源格局,现在做配套的公司就是“卖铲子的人”,能跟着行业一起成长。但短期来看,股价会不会涨,还是得看订单、看业绩、看资金,不能光靠“情怀”炒股。

很多人炒股总想着“赚快钱”,看到板块涨了就往里冲,结果套在高位。但像核聚变这种长期赛道,更适合“提前研究、耐心等待”,找到那些有技术壁垒、有订单支撑、机构在布局的公司,等它启动再进场,才能真正赚到钱。

最后想跟大家聊两句:你觉得核聚变的商用时间表靠谱吗?碰到10元内横盘、净利率超10%的股,你会先查业务占比还是直接买?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