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起创新药,南方的老乡们脑子里多半是恒瑞、百济神州这些老面孔,觉得创新药赚钱就得靠新药上市卖断货。但最近有家公司打破了这个常规:中报净利润直接飙了110%,却不是靠主力产品大卖,反而是靠"卖技术"赚得盆满钵满,连阿斯利康这种全球巨头都砸了上亿美元入股,这只藏得
聊起创新药,南方的老乡们脑子里多半是恒瑞、百济神州这些老面孔,觉得创新药赚钱就得靠新药上市卖断货。但最近有家公司打破了这个常规:中报净利润直接飙了110%,却不是靠主力产品大卖,反而是靠"卖技术"赚得盆满钵满,连阿斯利康这种全球巨头都砸了上亿美元入股,这只藏得很深的创新药独角兽,终于藏不住了。
估计有人要犯嘀咕:"创新药不就是研发新药、获批销售吗?技术还能当生意做?" 这你就不懂了,现在国际上流行一种"BD模式",简单说就是把自己研发的好技术、好管线授权给大药企,靠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赚钱,比自己砸钱做临床、建销售渠道快多了。这家叫和铂医药的公司,就是靠这招成了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的"BD之王"。
今天就用大白话拆透它的玩法,看看中报大增110%的底气在哪,这种"卖技术"的模式到底靠不靠谱,创新药赛道的新机会又藏在哪。
先理清:创新药不止"卖药赚钱","卖技术"更暴利
要明白和铂医药的厉害,得先搞懂创新药的两种赚钱逻辑。咱们熟悉的恒瑞、百济神州走的是"全产业链模式":自己花钱研发,自己推进临床,新药上市后自己建团队销售,从头到尾全包,好处是赚得多,但风险大、周期长,一款药从研发到盈利往往要十几年。
而和铂医药走的是"技术输出模式":重点打磨自己的核心技术平台,用这个平台快速做出早期管线,然后把管线授权给阿斯利康、大冢制药这些有实力的大药企,让它们去推进后期临床和商业化。自己只收三笔钱:一是一次性的首付款,二是临床进展到关键节点的里程碑付款,三是未来药卖出去后的销售分成。
这种模式的好处太明显了:一来不用砸钱建销售团队,成本低;二来回款快,临床还没做完就能拿到大额首付款,现金流稳;三来风险小,就算后期临床失败,大头损失也是大药企承担。2025年上半年,和铂医药光靠两笔BD交易,就拿到了2.22亿美元的首付款,直接把净利润拉涨了110%,这就是"卖技术"的爆发力。
现在行业里越来越多公司学这种模式,毕竟创新药研发太烧钱,全球临床试验失败率超过90%,小公司自己扛风险太难。而大药企也愿意买,它们缺的是前沿技术,与其自己从零开始研发,不如直接买现成的早期管线,省时省力。
中报大增110%的底气:两大巨头送钱,技术被全球认可
和铂医药的业绩爆发不是偶然,而是靠硬实力拿到了两大国际巨头的订单,每笔交易都含金量十足。
第一笔是和阿斯利康的"世纪合作"。今年3月,阿斯利康直接砸了1.75亿美元首付款,还花1.05亿美元入股,拿下了和铂医药两个临床前免疫学项目的授权,未来最高还要给4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__LINK_ICON]。要知道阿斯利康是全球TOP10的药企,能让它又给钱又入股,说明和铂医药的技术是真的硬。
这笔合作的核心是和铂医药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简单说,这个平台能快速培育出全人源抗体,而全人源抗体不容易被人体排斥,安全性比普通抗体高得多,是现在研发抗癌、自免疾病药物的关键技术。阿斯利康就是看中了这个平台,不仅要了现成的项目,还约定未来五年可以提名更多靶点,让和铂医药帮忙开发新药。
第二笔是和大冢制药的合作。6月份,大冢制药花4700万美元首付款,拿下了和铂医药一款双特异性抗体的海外授权,未来最高还要给6.23亿美元里程碑付款[__LINK_ICON]。这款药针对的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大冢制药在自免领域有很强的销售能力,刚好和和铂医药的技术形成互补。
两笔交易加起来,和铂医药上半年就进账2.22亿美元,相当于16亿人民币,而2024年全年它的营收才3.68亿,等于半年就赚了过去四年多的钱。更关键的是,这证明它的技术得到了全球顶尖药企的认可,不是自己吹出来的。
核心王牌:不止卖管线,更是卖"造药的机器"
要是以为和铂医药只是运气好,刚好有两个好管线,那就太小看它了。它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这个"造药机器",这东西就像个高效的"新药工厂",能不断产出新的管线,根本不愁没东西卖。
这个技术平台有多牛?以前研发全人源抗体,要么靠传统的杂交瘤技术,要么靠噬菌体展示技术,效率都很低,筛一个好抗体往往要一两年。而和铂医药的平台用基因编辑过的小鼠,让小鼠体内产生的抗体直接就是全人源的,筛一个高活性的抗体只要3-6个月,效率提升了好几倍。
更厉害的是,这个平台能做"多特异性抗体"。普通抗体只能针对一个靶点,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多特异性抗体能同时针对两三个靶点,相当于一把钥匙开多把锁,治疗效果更好。比如它和大冢制药合作的BCMAxCD3双特异性抗体,就是同时针对BCMA和CD3两个靶点,专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比传统药物的疗效提升了30%以上。
有了这个"造药机器",和铂医药就能源源不断地输出管线。截至现在,它已经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合作的都是阿斯利康、默克这些国际巨头,覆盖肿瘤、自免疾病、ADC等多个热门领域,成了中国BD出海交易最多的药企[__LINK_ICON]。这就像开了个"新药超市",大药企随时来挑,根本不愁客源。
赛道对比:"BD模式"vs"全产业链模式",各有各的活法
肯定有老乡要问:"和铂医药这种模式,比恒瑞、百济神州靠谱吗?" 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咱们得看清楚差别才不踩坑。
恒瑞医药的"全产业链模式",优势是控制力强,新药上市后所有利润都自己拿,比如它的瑞维鲁胺一年能卖20亿,全是自己的收入。但缺点是投入大,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就花了38.71亿,还要养上万人的销售团队,成本很高。而且要是新药销售不及预期,之前的投入就打水漂了。
和铂医药的"BD模式",优势是轻资产、回款快,不用承担后期商业化的风险,毛利率能稳定在60%以上。但缺点是利润率相对低,比如一款药卖得再好,它只能拿几个点的销售分成,大头还是被授权方赚走了。而且业绩容易波动,要是某段时间没达成BD交易,收入就会下滑。
还有科伦药业走的"ADC管线授权模式",和和铂医药有点像,但它更偏向后期管线,比如把已经进入临床III期的ADC药物授权给默沙东,首付款更高,但前期研发投入也更大。和铂医药则专注于临床前和早期临床管线,投入小、周转快,更适合中小型创新药企。
对咱们散户来说,看"全产业链"的公司,重点看核心产品的销量和医保进院情况;看"BD模式"的公司,重点看技术平台的壁垒和后续BD交易的节奏,这才是业绩持续增长的关键。
要注意的风险:"BD模式"虽好,这些坑得避开
不过话说回来,和铂医药的模式也不是没风险,老乡们别光看中报大增就冲动,这些短板得心里有数。
第一个风险是"业绩波动大"。BD交易不是天天有,往往是一笔交易撑起大半年的业绩。比如和铂医药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才992万,2025年上半年突然涨到5.32亿,主要靠阿斯利康的首付款。要是接下来半年没新的大交易,业绩增速可能就会降下来,这种偶发性的增长不具备持续性[__LINK_ICON]。
第二个风险是"核心资产被稀释"。每次做BD交易,都是把管线的部分权益授权出去,要是把最优质的管线都卖了,未来自己就没东西了。虽然和铂医药有技术平台能不断产出新管线,但新管线的质量和进度能不能跟上,还是个未知数。
第三个风险是"依赖大药企"。要是授权方突然终止合作,或者后期临床失败,和铂医药就拿不到后续的里程碑付款。比如之前有家药企把管线授权给跨国巨头,结果对方觉得临床数据不够好,直接终止合作,前期投入的研发成本都收不回来。
还有一点要留意,现在做BD模式的公司越来越多,比如基石药业、康方生物都在搞管线授权,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是和铂医药的技术平台被竞争对手超越,后续拿订单的难度就会变大。
最后说句实在话
创新药赛道早就不是"只有卖药一条路"了,和铂医药的崛起,证明了"技术输出"也是条好路子。尤其对中小型创新药企来说,与其跟恒瑞、百济神州拼销售渠道,不如专心打磨技术平台,靠BD模式快速变现,这种"轻资产快跑"的玩法反而更灵活。
但对咱们散户来说,看这类公司得更理性。别光盯着中报110%的增速,得重点看两个点:一是它的"Harbour Mice®平台"能不能持续产出新管线,有没有更多BD交易落地;二是已授权的管线临床进展顺不顺利,能不能拿到后续的里程碑付款。这两个点没问题,才说明它的增长是可持续的,不是昙花一现。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以前听说过创新药的BD模式吗?是更看好恒瑞这种自己卖药的巨头,还是觉得和铂医药这种"卖技术"的独角兽更有潜力?要是你知道其他靠BD模式崛起的创新药企,或者有踩坑经验,都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咱们一起把这赛道的门道摸得更清楚。
来源:玲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