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却总在不经意间拐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弯道。那些看似必然的走向,往往被突如其来的变数改写;那些精心规划的蓝图,最终可能走向截然相反的结局。於恢所提及的诸多历史片段,恰似历史这位“性情中人”不经意间流露的怪脾气,在时光的卷轴上留下一道道耐人寻味的印记
历史的怪脾气
於恢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却总在不经意间拐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弯道。那些看似必然的走向,往往被突如其来的变数改写;那些精心规划的蓝图,最终可能走向截然相反的结局。於恢所提及的诸多历史片段,恰似历史这位“性情中人”不经意间流露的怪脾气,在时光的卷轴上留下一道道耐人寻味的印记。
一、书籍的跨界之旅:从《海国图志》到马克思主义
1843年,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大量资料编纂而成的《海国图志》正式刊行。这部凝结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著作,详尽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等情况,本是为沉睡的清王朝敲响的一记警钟。在魏源看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闭关锁国已无出路,唯有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才能实现国家的自强。
然而,这部旨在唤醒国人的著作,在当时的清王朝却遭遇了冷遇。统治阶层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将《海国图志》视为异端邪说。官员们对书中介绍的西方制度和技术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蛮夷的雕虫小技,不足以撼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根基。民间士大夫阶层也大多抱着守旧的心态,对这部打破传统认知的书籍敬而远之。据记载,《海国图志》在国内最初的发行量寥寥无几,甚至一度被列为禁书,束之高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却掀起了一场思想风暴。1851年,《海国图志》的部分内容通过商船传入日本,迅速引起了日本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统治的末期,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列强的入侵也让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海国图志》中介绍的西方先进技术和富国强兵之策,犹如一盏明灯,为日本的变革指明了方向。
日本学者争相研读《海国图志》,将其视为变革的指南。他们通过翻刻、摘抄等方式,使《海国图志》的思想在日本广泛传播。据统计,《海国图志》在日本先后出现了二十多种版本,其影响力远超中国本土。正是在《海国图志》等西方思想著作的影响下,日本的明治维新拉开了序幕。明治政府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大力发展近代工业,短短数十年间便实现了国家的崛起,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历史的吊诡之处不止于此。数十年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又上演了类似的一幕。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最早由日本学者翻译成日文并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工人运动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日本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然而,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压制。日本政府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残酷镇压,查封进步刊物,逮捕革命志士,马克思主义在日本逐渐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却在中国落地生根。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通过日本、俄国等多种渠道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不断探索和尝试。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方向。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传播这一思想。他们创办刊物、组织社团,向广大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唤醒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意识。
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曾经最早翻译马克思主义的日本,却在军国主义的裹挟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二、帝王的理财之道:奢侈与节俭的反转结局
在清王朝的历史上,乾隆和道光两位皇帝的理财之道,堪称历史怪脾气的又一典型例证。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堪称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他六下江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次南巡,乾隆都带着庞大的随从队伍,沿途修建行宫,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极尽奢华之能事。据估算,乾隆六次南巡的花费高达数千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官员们的层层盘剥和贪污受贿。
然而,就是这位以奢侈著称的皇帝,却通过和珅积累了巨额财富。和珅凭借着乾隆的信任,长期担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掌控着国家的财政大权。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贪污受贿、巧取豪夺,聚敛了惊人的财富。据记载,和珅的家产相当于清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收入,其中包括大量的金银珠宝、房产土地、古玩字画等。乾隆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但他却对和珅的行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在乾隆看来,和珅虽然贪婪,但却对自己忠心耿耿,能够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需求。
等到嘉庆皇帝亲政后,第一件事便是查办和珅。嘉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和珅革职查办,抄没其家产。和珅的巨额家产被悉数收入国库,这相当于为嘉庆皇帝带来了一笔巨额的“意外之财”,缓解了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有人调侃说,乾隆皇帝看似奢侈,实则是将财富存放在和珅那里,等到需要的时候再由嘉庆收回。这种看似荒诞的说法,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奇特走向。
与乾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以节俭著称,他在位期间,极力倡导勤俭节约,以身作则,试图扭转清王朝的财政困境。据记载,道光皇帝的龙袍上甚至有补丁,他每天的饮食也极为简单,很少吃肉。为了节省开支,他还下令减少宫廷的各项开销,裁减冗余的官员和太监。在道光皇帝的影响下,朝廷官员也纷纷效仿,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上朝,一时间,京城的旧货市场上,打补丁的旧衣服价格竟然比新衣服还高。
然而,道光皇帝的节俭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他省下来的钱,最终却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而赔给了英国。1840年,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军事落后,中国军队在战争中节节败退。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清政府需要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和军费共计两千一百万银元,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道光皇帝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那点钱,在巨额的战争赔款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三、军费的错位使用:从颐和园到甲午之败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清政府开始认识到建设近代海军的重要性。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陆续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的实力最为雄厚。到19世纪80年代末,北洋海军拥有军舰二十五艘,官兵四千余人,被誉为“亚洲第一海军”。
然而,就在北洋海军建设的关键时期,军费却被大量挪用修建颐和园。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英法联军的严重破坏。1886年,慈禧太后为了给自己修建一座养老的场所,下令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清漪园,并将其改名为颐和园。据估算,修建颐和园总共耗费了数千万两白银,其中大部分来自海军军费。
当时,北洋海军的军舰已经逐渐老化,急需更新换代,购买新的军舰和武器装备。但由于军费被挪用,北洋海军的发展陷入了停滞。从1888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海军没有增添一艘新的军舰,而同期日本却在大力发展海军,每年投入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购买先进的军舰和武器装备。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北洋海军。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由于北洋海军的军舰老化、武器落后,加上指挥不当等原因,中国军队在战争中遭受了惨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清政府需要向日本赔偿军费两亿两白银,还需要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给日本。这笔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得知甲午战败的消息后,李鸿章痛心疾首。他曾在私下里大骂:“不愿意花小钱,却愿意花大钱,我也无法!”李鸿章的这句话,道破了清政府的短视和愚蠢。如果清政府能够将修建颐和园的钱用于购买先进的军舰和武器装备,加强北洋海军的实力,或许甲午战争的结局就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清政府的奢侈和短视,最终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四、历史记忆的错位:中俄与中日的情感纠葛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俄罗斯和日本都曾对中国造成过巨大的伤害,但中国人民对这两个国家的情感却有着天壤之别。俄罗斯曾经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的领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俄罗斯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此外,俄罗斯还阴谋策划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1911年辛亥革命后,俄罗斯趁机支持外蒙古的封建王公宣布“独立”,并强迫袁世凯政府签订了《中俄声明》,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1924年,外蒙古在俄罗斯的支持下,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实际上脱离了中国的管辖。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到现在中国对俄罗斯却最没有恶感。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在二战期间,苏联(俄罗斯的前身)曾给予中国大量的支持和援助。苏联派遣了志愿航空队来华参战,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贷款,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率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帮助中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在冷战时期,中苏虽然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分裂和对抗,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关系逐渐缓和并实现了正常化。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历史上的不愉快记忆。
与俄罗斯不同,日本虽然在二战战败后归还了中国所有的领土,但由于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到现在中国人最恨的还是日本。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据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高达三千五百多万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然而,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却没有对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道歉。相反,一些日本政客和右翼势力还不断美化侵略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实,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种对历史的歪曲和否认,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此外,日本在战后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日本有时会表现出一种傲慢和固执的态度,不愿意正视历史,也不愿意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态度让中国人民对日本始终保持着警惕和反感。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非常密切,但历史问题始终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五、跨界建议的力量:国歌与国旗的诞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筹备建国的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中,国歌和国旗的确定,是关系到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大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确定的国歌和国旗方案,竟然都来自于跨界人士的建议。
在讨论国歌方案时,最初提出的候选歌曲有很多,包括《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当时,很多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已经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建议对歌词进行修改。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画家徐悲鸿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徐悲鸿认为,《义勇军进行曲》虽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它所体现的那种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实现了独立和解放,但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全国人民。因此,他建议保留《义勇军进行曲》的原歌词,将其作为新中国的国歌。
徐悲鸿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最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能够成为国歌,离不开徐悲鸿这位画家的跨界建议。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深刻理解了这首歌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为新中国国歌的确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讨论国旗方案时,情况也颇为相似。当时,全国各地征集到的国旗设计方案多达数千件,但大多不符合要求。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词作家田汉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田汉认为,国旗的设计应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他建议以红色为底色,象征革命;左上角设计五颗黄色的五角星,其中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颗小星环绕在大星的周围,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田汉的建议得到了国旗设计小组的高度重视。经过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五星红旗图案。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五星红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五星红旗的诞生,离不开田汉这位词作家的跨界建议。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政治洞察力,为新中国国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让五星红旗成为了中国的象征和标志。
历史的怪脾气,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发展并非线性的、可预测的,而是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小小的决策、一个偶然的事件、一个跨界的建议,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多一份思考和理性,少一份盲目和固执。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从历史的怪脾气中汲取智慧,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来源:书窗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