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吉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7:31 1

摘要:一年 365 天:这个说法准确的表述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个“回归年”,其时长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也是我们日历中“一年”的时间基准。为了弥补历法与实际公转时间的差异,才有了“闰年”(每4年增加1天)的设定。

一年 365 天:这个说法准确的表述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个“回归年”,其时长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也是我们日历中“一年”的时间基准。为了弥补历法与实际公转时间的差异,才有了“闰年”(每4年增加1天)的设定。

一年 12 个月: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是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的基本设定,不同月份的天数不同,其中1、3、5、7、8、10、12月为31天,4、6、9、11月为30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一年分四季:一年分四季是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从而产生的气候周期,通常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北半球,四季起始时间大致为:3-5月是春季,6-8月是夏季,9-11月是秋季,12-2月是冬季,南半球则完全相反。

一年 24 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

春季(6个)

1. 立春:每年公历2月3日至5日

2. 雨水:每年公历2月18日至20日

3. 惊蛰:每年公历3月5日至7日

4. 春分:每年公历3月19日至22日

5. 清明: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

6. 谷雨:每年公历4月19日至21日

夏季(6个)

1. 立夏: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

2. 小满:每年公历5月20日至22日

3. 芒种: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

4. 夏至:每年公历6月21日至22日

5. 小暑: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

6. 大暑: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

秋季(6个)

1. 立秋: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

2. 处暑: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

3. 白露: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

4. 秋分: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

5. 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至9日

6. 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

冬季(6个)

1. 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

2. 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至23日

3. 大雪:每年公历12月6日至8日

4. 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

5. 小寒:每年公历1月5日至7日

6. 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至21日

一年二十四节气(含核心物候特征)

春季(6个)

1. 立春:公历2月3日至5日,核心物候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万物开始苏醒。

2. 雨水:公历2月18日至20日,核心物候为“獭祭鱼,鸿雁来”,降雨增多,雁群北归。

3. 惊蛰:公历3月5日至7日,核心物候为“桃始华,仓庚鸣”,雷声惊醒蛰伏生物,桃花绽放。

4. 春分:公历3月19日至22日,核心物候为“玄鸟至,雷乃发声”,昼夜等长,燕子归来。

5. 清明:公历4月4日至6日,核心物候为“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草木繁茂,天气清朗。

6. 谷雨:公历4月19日至21日,核心物候为“萍始生,鸣鸠拂其羽”,降雨滋养谷物,浮萍生长。

夏季(6个)

1. 立夏:公历5月5日至7日,核心物候为“蝼蝈鸣,蚯蚓出”,气温升高,田间昆虫活跃。

2. 小满:公历5月20日至22日,核心物候为“苦菜秀,靡草死”,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3. 芒种:公历6月5日至7日,核心物候为“螳螂生,鵙始鸣”,忙着收割麦类、播种稻谷。

4. 夏至:公历6月21日至22日,核心物候为“鹿角解,蝉始鸣”,北半球白昼最长,蝉鸣初起。

5. 小暑:公历7月6日至8日,核心物候为“温风至,蟋蟀居壁”,进入酷暑初期,蟋蟀躲进墙角避暑。

6. 大暑:公历7月22日至24日,核心物候为“腐草为萤,土润溽暑”,一年中最热时段,萤火虫出现。

秋季(6个)

1. 立秋:公历8月7日至9日,核心物候为“凉风至,白露降”,暑热渐退,早晚开始凉爽。

2. 处暑:公历8月22日至24日,核心物候为“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炎热结束,鸟类开始储备食物。

3. 白露:公历9月7日至9日,核心物候为“鸿雁来,玄鸟归”,夜间温差大,地面出现白露。

4. 秋分:公历9月22日至24日,核心物候为“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昼夜再次等长,雷声渐息。

5. 寒露:公历10月8日至9日,核心物候为“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气温骤降,露水凝结成霜。

6. 霜降:公历10月23日至24日,核心物候为“豺乃祭兽,草木黄落”,开始出现霜冻,树叶大面积飘落。

冬季(6个)

1. 立冬:公历11月7日至8日,核心物候为“水始冰,地始冻”,气温跌破零度,地面开始结冰。

2. 小雪:公历11月22日至23日,核心物候为“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开始出现降雪,降水量少。

3. 大雪:公历12月6日至8日,核心物候为“鹖旦不鸣,虎始交”,降雪量增多,老虎进入发情期。

4. 冬至:公历12月21日至23日,核心物候为“蚯蚓结,麋角解”,北半球白昼最短,蚯蚓蜷缩冬眠。

5. 小寒:公历1月5日至7日,核心物候为“雁北乡,鹊始巢”,一年中最冷时段开启,雁群开始北迁。

6. 大寒:公历1月20日至21日,核心物候为“鸡始乳,征鸟厉疾”,严寒持续,母鸡开始孵蛋。

二十四节气物候口诀(四句版)

春醒雨雁惊桃开,夏鸣麦熟蝉暑来;

秋凉露降霜叶落,冬冰雪至寒眠怠。

一季三个月:在公历划分中,一季固定对应三个月,这是将一年12个月平均分配到春、夏、秋、冬四季的通用方式。

1. 春季:包含3月、4月、5月,北半球典型特征为气温回升,万物复苏;2. 夏季:包含6月、7月、8月,北半球典型特征为高温多雨,植被茂盛;3. 秋季:包含9月、10月、11月,北半球典型特征为气温下降,树叶凋零;4. 冬季:包含12月、1月、2月,北半球典型特征为寒冷干燥,部分地区降雪。

二十四节气物候口诀逐句拆解

1. “春醒雨雁惊桃开”(对应春季6节气)

- “春醒”:指立春,万物从冬眠中苏醒,对应“东风解冻,蛰虫始振”;

- “雨雁”:指雨水,降雨增多且“鸿雁来”,雁群北归;

- “惊桃”:指惊蛰,雷声惊醒蛰虫,同时“桃始华”(桃花开放);后半句隐含春分(玄鸟至)、清明(桐始华)、谷雨(萍始生)的“花开、生灵活跃”核心特征。

2. “夏鸣麦熟蝉暑来”(对应夏季6节气)

- “夏鸣”:指立夏“蝼蝈鸣”、夏至“蝉始鸣”,昆虫进入活跃期;

- “麦熟”:指小满麦类籽粒饱满、芒种忙着收麦播种,是夏季农事核心;

- “蝉暑”:指小暑“温风至”、大暑“土润溽暑”,蝉鸣伴酷暑,点明夏季最热时段。

3. “秋凉露降霜叶落”(对应秋季6节气)

- “秋凉”:指立秋“凉风至”、处暑炎热结束,暑退转凉;

- “露降”:指白露“白露降”、秋分“雷始收声”,夜间露水渐多;

- “霜叶落”:指寒露“露水成霜”、霜降“草木黄落”,霜冻出现且树叶大面积飘落。

4. “冬冰雪至寒眠怠”(对应冬季6节气)

- “冬冰”:指立冬“水始冰,地始冻”,地面开始结冰;

- “雪至”:指小雪初雪、大雪降雪增多,对应“虹藏不见”“鹖旦不鸣”;

- “寒眠”:指冬至“蚯蚓结”(蚯蚓蜷缩冬眠)、小寒“雁北乡”、大寒“鸡始乳”,聚焦严寒与生物冬眠/孕育的状态。

一个月 28—31 天:在公历中,一个月的天数确实在28-31天之间,具体分布为: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共7个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共4个月);28或29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仅1个月)。公历月份天数分类清单:1. 31天组(共7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 月;2. 30天组(共4个月):4月、6月、9月、11月;3. 特殊2月组(共1个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一天 12 个时辰:

天干地支与一天时间的对应——

一、十二地支对应一天的时辰(每个时辰=2小时)

1. 子时:对应现代时间23点至1点;

2. 丑时:对应现代时间1点至3点;

3. 寅时:对应现代时间3点至5点;

4. 卯时:对应现代时间5点至7点;

5. 辰时:对应现代时间7点至9点;

6. 巳时:对应现代时间9点至11点;

7. 午时:对应现代时间11点至13点;

8. 未时:对应现代时间13点至15点;

9. 申时:对应现代时间15点至17点;

10. 酉时:对应现代时间17点至19点;

11. 戌时:对应现代时间19点至21点;

12. 亥时:对应现代时间21点至23点。

二、天干与地支配合纪时的规则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需与地支搭配,组成六十个循环单位纪时,纪时的天干由当天的“日干”(纪日的天干)决定,有固定口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比如,若当天的日干是甲或己,那么这一天的子时就是甲子时,丑时就是乙丑时,后续时辰按“甲、乙、丙、丁……”的天干顺序依次与地支搭配;若当天日干是乙或庚,子时则为丙子时,以此类推。

十二时辰对应现代时间及日常场景(文字表述)

1. 子时(23点至1点):多数人已进入深度睡眠,是人体休养生息的关键时段,对应“夜半”,也是古代计时的起始点。

2. 丑时(1点至3点):仍处于深夜,睡眠状态持续,部分夜间工作者(如夜班护士、安保)可能处于工作中,对应“鸡鸣”时段。

3. 寅时(3点至5点):天未亮但即将破晓,凌晨的寂静期,部分早起的劳动者(如菜农、清洁工人)开始准备工作,对应“平旦”。

4. 卯时(5点至7点):天亮后,多数人起床洗漱、准备早餐,学生和上班族开始新一天的筹备,对应“日出”,也是晨练的常见时段。

5. 辰时(7点至9点):早餐高峰时段,学生上学、上班族通勤,街道和交通工具逐渐繁忙,对应“食时”。

6. 巳时(9点至11点):上午工作和学习的黄金期,精力集中,无论是办公处理事务,还是课堂学习,效率普遍较高,对应“隅中”。

7. 午时(11点至13点):午餐时段,多数人结束上午工作/学习,进入午休或用餐时间,部分地区有“午睡养神”的习惯,对应“日中”。

8. 未时(13点至15点):午后工作学习重启,经过午餐和短暂休息,精力逐渐恢复,适合处理中等强度的任务,对应“日昳”。

9. 申时(15点至17点):下午时段,可能出现加餐、短暂休息的情况,学生临近放学,上班族开始整理当日工作,对应“哺时”。

10. 酉时(17点至19点):下班、放学高峰,城市交通流量增大,家庭开始准备晚餐,天色逐渐转暗,对应“日入”。

11. 戌时(19点至21点):晚餐后休闲时段,常见散步、陪伴家人、观看电视等活动,部分人会开始准备次日事务,对应“黄昏”。

12. 亥时(21点至23点):临近深夜,多数人开始洗漱、准备入睡,为进入子时的深度睡眠做铺垫,对应“人定”。

一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

这是《易经》中描述宇宙万物从本源到衍生的核心逻辑,展现了“从一到多”的演化规律:

- 一极:指宇宙最初的本源,也叫“太极”,是混沌未分的状态;

- 生两仪:太极分化出“阴”(- -)和“阳”(—)两种对立又统一的基本属性,这是万物变化的根本;

- 两仪生四象:阴阳进一步组合,形成“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对应春、夏、秋、冬四季,或东、南、西、北四方;

- 四象生八卦:四象再各配一阴一阳,便衍生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基本自然事物,涵盖了宇宙的主要构成。

「一极到八卦」演化链条(图示化文字版)

起点:一极(太极)

→ 第一步分化:一极生两仪 → 阴(- -) + 阳(—)

→ 第二步组合:两仪生四象 → 阳+阳=老阳、阳+阴=少阳、阴+阳=少阴、阴+阴=老阴

→ 第三步扩展:四象生八卦 →

- 老阳配阳=乾卦(☰,象征天);老阳配阴=兑卦(☱,象征泽)

- 少阳配阳=离卦(☲,象征火);少阳配阴=震卦(☳,象征雷)

- 少阴配阳=巽卦(☴,象征风);少阴配阴=坎卦(☵,象征水)

- 老阴配阳=艮卦(☶,象征山);老阴配阴=坤卦(☷,象征地)

「一极到八卦」演化记忆口诀

一极分两仪,阴阳先立基;

两仪生四象,老少阴阳齐;

四象生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依。

口诀第一句讲太极生阴阳的起点,第二句点出四象(老阳、少阳、老阴、少阴)的构成,第三句直接关联八卦及对应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大象征,朗朗上口且覆盖核心演化逻辑。

「一极到八卦」演化口诀逐句拆解

1. “一极分两仪,阴阳先立基”

- 关键对应:“一极”即太极,是万物本源;“分两仪”指太极分化出“阴(- -)”和“阳(—)”,二者是后续所有演化的基础(“先立基”),没有阴阳就没有四象、八卦的衍生。

2. “两仪生四象,老少阴阳齐”

- 关键对应:“两仪生四象”是阴阳两两组合的结果;“老少阴阳齐”具体说明四象的构成——阳与阳组合为“老阳”,阳与阴组合为“少阳”,阴与阳组合为“少阴”,阴与阴组合为“老阴”,四种状态(老、少、阴、阳)齐全,故称“齐”。

3. “四象生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依”

- 关键对应:“四象生八卦”是四象再各配一阴一阳的扩展;“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依”则直接对应八卦的象征——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八卦完全依托这八大自然元素存在,没有元素象征,八卦也失去了具象意义。

「一极到八卦」演化核心笔记(突出阴阳爻版)

一、记忆口诀(总纲)

二、口诀拆解(关键对应)

1. “一极分两仪,阴阳先立基”

- 一极(太极,本源)→ 两仪(阴“- -”、阳“—”),阴阳是所有演化的基础。

2. “两仪生四象,老少阴阳齐”

- 两仪组合→四象(老阳:阳“—”+阳“—”;少阳:阳“—”+阴“- -”;少阴:阴“- -”+阳“—”;老阴:阴“- -”+阴“- -”),四种状态齐全。

3. “四象生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依”

- 四象配阴阳→八卦,对应象征(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三、演化链条(符号+卦象+突出阴阳爻版)

太极(一极) → 阴“- -” + 阳“—”(两仪)

→ 老阳(阳“—”+阳“—”)+ 少阳(阳“—”+阴“- -”)+ 少阴(阴“- -”+阳“—”)+ 老阴(阴“- -”+阴“- -”)(四象)

→ 老阳+阳“—”=乾(☰,天)、老阳+阴“- -”=兑(☱,泽);

少阳+阳“—”=离(☲,火)、少阳+阴“- -”=震(☳,雷);

少阴+阳“—”=巽(☴,风)、少阴+阴“- -”=坎(☵,水);

老阴+阳“—”=艮(☶,山)、老阴+阴“- -”=坤(☷,地)(八卦)

- 在传统易学体系中,六十四卦是《易经》的基本构成,它们本身已经涵盖了宇宙万物的各种状态和变化规律,通常并不存在“六十四卦生什么”的直接说法。

不过,从不同角度来看,六十四卦可以衍生出一些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组成,六十四卦共生三百八十四爻。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爻的变化会导致卦象的变化,通过对爻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事物的细微变化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根据虞氏卦变等理论,乾坤两卦被视为众卦之父母,由乾坤生坎、离等其他卦象,或者通过复、临、泰、大壮、夬、姤、遁、否、观、剥等消息卦的变化生出其他卦象。此外,六十四卦还可以通过卦象的组合、变化以及与五行、天干地支等的结合,来推演和阐释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今日 10 月 9 日 农历乙巳年八月十八,6:56—7:26,顺:我顺妻儿顺,大吉大利!

来源:河南羊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