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曾先生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书画大师,但同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高调”。 他毫不避讳自己作品的商业价值,公开的拍卖价格、大量的复制品和衍生品,使得他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IP”。这在纯艺术领域,有时会被批评为“过度商业化”,失去了艺
书画家得保护自己的隐私,像范曾隐私暴露太多给大众,就成了大众攻击的目标。
范曾先生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书画大师,但同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高调”。 他毫不避讳自己作品的商业价值,公开的拍卖价格、大量的复制品和衍生品,使得他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IP”。这在纯艺术领域,有时会被批评为“过度商业化”,失去了艺术的纯粹性。
还有就是个人生活的公开, 他的婚姻、家庭、言行等经常成为公众谈论的话题。当私人生活与公众形象高度捆绑时,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被放大和解读。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鲜明的个人风格与言论 ,他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言论,以及风格鲜明、易于辨认的画风,在吸引拥趸的同时,也容易成为被模仿、调侃乃至攻击的靶子。
当一位艺术家如此全方位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时,大众评判他的就不仅仅是他的艺术作品,还包括他的人格、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旦后者的某些方面与公众的期待或道德标准不符,就很容易引发广泛的批评。
书画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书画,与西方某些追求视觉冲击的当代艺术有所不同,它更讲究“内敛”和“修养”。书画创作需要极度的专注和内心的宁静。一个被舆论包围、疲于应付各种纷扰的艺术家,很难保持创作所需的那份沉静。中国传统审美中,常讲“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但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实际上,将艺术家本人过度曝光,会让观众先入为主地带着对“人”的偏见去看待“作品”,从而影响对艺术本身的纯粹鉴赏。 适度的距离感和神秘感,有助于维护艺术家的专业权威和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当艺术家变得和网红一样“亲民”时,其艺术的光环也可能随之减弱。
完全与世隔绝在今天是不可行的,尤其是对于需要市场认可的职业艺术家。关键在于 “有选择地展示”和 “设立边界”。 核心是让作品说话。通过展览、专业的艺术媒体来传播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成果,而不是将个人生活的所有细节都作为营销素材。 可以分享创作过程、艺术思考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但谨慎分享家庭、情感、私人交往等敏感信息。 建立一个与艺术相关的、积极的公众形象,而将真实的、复杂的自我保留在私人领域。
总结来说,“书画还是得保护自己的隐私”是一种智慧的处世哲学。这不仅是为了避免成为“大众攻击的目标”,更是为了守护内心那片创作的净土,保持艺术的独立性与神圣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懂得“藏”的艺术家,或许比一味追求“露”的艺术家,走得更远,艺术生命也更持久。
来源:让小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