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美育以审美活动为主
□ 沈文婷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美育以审美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塑造其价值观和提升其人格修养。在设计专业教育中,美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具有天然优势。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而设计教育则肩负着培养具有正确审美观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重任。
本文以“视觉传达设计”开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为例,基于“形意共生”的美育理念,系统探讨该课程如何通过模块化教学设计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审美素养提升的协同发展,分析开放教育环境下美育融入对成人学习者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重价值,为设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范式。
美育在开放设计教育中的育人宗旨与理论逻辑
美育在设计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在于超越单纯技能传授,实现“制器”与“育人”的统一。从“形意共生”的视角看,设计教育的“形”指设计创意、设计语言等技术表现层面,而“意”则涵盖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等精神内核。因此,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课程将美育作为灵魂贯穿始终,其育人宗旨体现为三个维度:认知发展维度上,美育通过培养感知敏锐度、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直接服务于设计思维的生成。课程中大量引用文化符号的审美分析,训练学生从形式美感中析取文化基因的能力。情感与人格维度上,美育通过设计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精神富足与人格完善。课程要求学生在创作中表达特定情感或价值主张,如创意设计训练模块以“传统非遗的现代设计转化”为主题,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非遗的基础上,思考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非遗传播的新路径,这一过程实质是以美润心,将职业发展与精神成长有机结合。社会文化维度上,美育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关注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等议题,培养设计伦理观。课程中“设计未来”模块对新技术环境下设计发展的走向进行专题探讨,体现了以美导行的社会责任培育。
基于课程模块的美育融入路径与实施策略
《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课程通过模块化架构,将美育有机嵌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形意共生”的育人路径。课程以设计思维概述、搭建思维矩阵、创意思维与创意方法、创意表现下的设计思维、原型与测试和设计思维、设计未来等六个核心模块构建了从思维训练到实践应用的完整链条,每个模块均设有明确的美育接口。例如,在“设计思维概述”模块,通过挖掘设计思维概念中“创造”“洞察”等知识点中的美育元素,借用讲述“设计师和他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在个人真实经历中体味设计师创造的过程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如选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绳结”设计作品,让学生感知作品的形式之美、功能之美。“创意思维”模块采用“做中学”的项目制驱动模式,将美育目标转化为具体创作要求。二十四节气海报设计任务中,学生需根据调研撰写文化调研报告说明形式选择的文化依据,通过“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出发选取设计的素材,通过优秀案例解构,剖析设计元素,搭建思维矩阵,帮助学生从思维到技术层面提升设计表现力,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的能力。
此外,课程还通过打造在线学习环境,进一步强化开放教育的优势。课程构建的学习资源平台具有三大特色:“课程微课库”将设计思维理论生动转化为多个5—8分钟的微课;“设计灵感库”借助优秀案例图库及学生自主添加功能,持续充实设计灵感内容,实现随需取用;“优秀作业库”系统整合既往优秀学生作业,搭建互学共研平台。依托线上教学优势,课程还创建了BBS论坛,每期设置一个议题,让课堂突破时空边界。对于审美教育而言,仅进行审美体验与感知尚不足以形成审美经验,审美欣赏与审美批评同样是审美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课程通过BBS论坛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欣赏与审美批评能力的有效提升。
美育融入开放教育的多元价值
《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课程的实践证明,美育与开放设计教育的融合绝非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教育方式的创新变革。美育是个性化色彩浓厚的“浸润型”教育,审美能力难以用统一标准衡量。提升这种素养需要有计划、成系统和有策略的培养。美育融入设计教育,实现了其作为“人的教育”的本质属性。当学生不仅能熟练运用设计工具——“形”,更能洞察形式背后的文化密码——“意”,并通过创新表达传递价值主张时,设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教育使命,也才能更充分地彰显中华美育精神。
未来,随着增强现实、生成式AI等技术的发展,开放环境下的美育将迎来更丰富的可能性。但技术永远只是手段,“形意共生”的核心始终在于让设计教育成为传承中华美育精神、培养美的心灵、创造美的生活的崇高事业。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