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陆浩然今年35岁,是苏州一名职业围棋运动员。由于出身围棋世家从小他便常年坐在棋盘前和各种对手对弈。这些年下来他已经习惯了一坐就是一整天,连喝水都要助理递。为了保持清醒,他嗜茶如命,每盘棋局前都要喝杯浓茶集中精力,到了晚上翻看棋谱也是靠着浓茶提神。不仅如此高强度
陆浩然今年35岁,是苏州一名职业围棋运动员。由于出身围棋世家从小他便常年坐在棋盘前和各种对手对弈。这些年下来他已经习惯了一坐就是一整天,连喝水都要助理递。为了保持清醒,他嗜茶如命,每盘棋局前都要喝杯浓茶集中精力,到了晚上翻看棋谱也是靠着浓茶提神。不仅如此高强度的思维消耗,让他养成了吃甜食的习惯,巧克力、蛋糕几乎是随时都备在身旁。虽说脑力消耗大,但久坐少动、熬夜复盘的习惯,还是让他的体重悄然上涨。但他却总笑着说:“下棋靠脑子,身体胖点没关系。”
2021年3月9号这天下午,陆浩然的私人训练室里静的出奇。不知道是不是盯着棋盘看了太久,没由来的他便感觉自己眼前的棋子像是被一阵无形的风吹动了般,不受控制的晃动了两下。感受到这,陆浩然不自觉的便眨了眨眼,然而等到他再次聚精会神去看时,却发现那股晃意仍然在他的眼底荡漾,甚至不仅是棋子就连棋盘桌子都在跟着晃动。见状陆浩然忙不迭的紧闭上了眼,想着应该是看棋太久疲劳了,随即就靠在椅背上就休息了起来,但是却不曾想等到他闭上眼睛,那股晃荡已经从他的眼底一路钻到了颅内,就像是一团看不见的雾在他的脑中慢慢旋转了起来,越转越深,转的他整个脑袋都发沉发涨了起来。感受到脑袋的昏沉,陆浩然也终于察觉出了一丝不对劲,但是他仍然只当自己是太累了,于是便
开始不停的按揉太阳穴以及眉心,好在反复揉压了几次,那股沉胀感终于渐渐散开了去,他这才觉得脑子里那团雾被轻轻拨开了一道缝隙,慢慢睁开眼,视线也逐渐清明了起来。
见这情况好转,陆浩然丝毫没将这意外放在心上,接着便继续研究棋谱了。但是却不曾想,接下来他眼底的这晕眩以及颅内的昏沉,就像是被埋进身体里的暗潮一样,时不时就会无声的涌起。起初他还以为只是劳累过度,闭眼休息片刻便能缓解过来了,可近一周后他却发现不论自己是伸展肩颈,还是靠着一杯又一杯浓茶去提神,都再也压不下那股持续的眩意了。每当他专注时间一长,他便感觉自己的脑子里像是有团棉被被越压越紧,压得他思路变得越来越断续,眼前的棋子棋盘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
见自己情况不对陆浩然不是没有想过去医院检查,但每当他被压的受不住,刚要下定决心时,那股不适又像是被风吹散的雾气般,莫名地消失了。症状一缓,他便自我安慰说只是太累。可等到下一次再发作时,他又用同样的理由搪塞自己,就这样一拖再拖,任那股潜伏在体内的隐患悄然积累着。
一直到了3月20号这天下午,陆浩然在棋院里和棋友下着友谊赛,刚开局不久他便感觉那股熟悉的薄雾般的眩晕又悄然浮了上来,从他的前额眼底一路蔓延到了后脑脖颈。起初他还以为只要自己坚持下去,那眩晕就像往常自己消散。但是却不曾想,一连坚持了十多颗棋,那股眩晕没有消散,反倒愈发汹涌,就像是被人搅动的漩涡,搅的他眼前的视线开始剧烈的晃荡了起来,以前的晕眩最多只是左右的摇曳,但是这次却像是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将他眼前棋盘的线格扭曲成弧线,将眼前的棋子推的忽远忽近。
不一会他便被这股剧烈的晃意弄得重心不稳,整个人仿佛被人从旁边猛推了一把,瞬间就失去了平衡。为了稳住身子,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就要伸手去扶住桌边,可是手指还没碰到桌面,他整个人就像是失去了方向感般,手臂完全不知道该往哪边移动了,下一秒,陆浩然只觉得自己的世界也跟着那股旋晕猛地一歪,整个人重重向一侧倒去,棋子散落一地的清脆声里,他的意识也彻底坠入一片漆黑。
围着的棋友起先就看出他今天状态有些不对,连续几颗棋子都下得犹豫,甚至连明显的好局也被他错过。有人还半开玩笑地调侃他:“陆老师今天这是让子啊?”陆浩然只是勉强笑了笑,眼神却有些飘。但谁也没想到,下一秒他整个人突然一晃,手里的棋子还没落下,就直直倒向一侧。围着的棋友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吓了一大跳,赶忙冲上前去扶他。只见陆浩然整个人侧倒在地,脸色惨白得毫无血色,额头冷汗直冒,嘴唇微微发紫,呼吸浅得几乎听不见。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却发现他毫无反应,整个身子连带着脑袋都软软地垂着。另一位棋友急得直抖,手忙脚乱地去探他的脉搏,指尖一触到皮肤他就感到一阵冰凉,声音瞬间变了调:“他昏过去了!”几人顿时慌了神,连忙合力将他平放在地上,其中一人哆嗦着掏出手机,手指几乎打颤地拨通了急救电话。
救护车赶到时,急救医生立刻为陆浩然进行了初步评估。测量生命体征:血压165/100mmHg,心率110次/分,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仅为92%。护士迅速为他吸氧、监测心电,指尖血糖测试结果为7.9mmol/L。医生一边固定颈部防止二次损伤,一边吩咐:“准备静脉通道,监测意识反应。”在连续刺激下,陆浩然逐渐有了些许反应,眼神依旧恍惚,被送往急诊室时仍显明显头晕。
到达医院后,急诊科立即展开常规检查。医生先为他做了体温、脉搏、血压、心电图(ECG)和血氧监测,排除了急性脑卒中和心律失常的风险。但在初步血液化验结果中,医生注意到几项异常:总胆固醇7.8 mmol/L(正常值
为了进一步排查,医生又为陆浩然安排了专项检查:颈动脉彩超提示血管内膜有轻度增厚、局部回声不均;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未见明显缺血灶,但脑供血轻度不足;肝功能ALT 68U/L,AST 59U/L,提示肝代谢负担偏高。结合血脂谱与影像学结果,最终确诊为高脂血症伴短暂性脑供血不足(TIA)。
等到陆浩然情况稳定,晕眩缓解,意识逐渐恢复后,他才在病床上缓缓睁开眼。听到医生宣读检查结果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满脸难以置信:“我怎么会得这种病?我平时也不抽烟不喝酒啊……”声音里带着一丝虚弱的颤抖。医生看着他的化验单,语气平稳地解释道:“高血脂并不一定和烟酒直接相关,更多是饮食结构、久坐不动、长期精神紧绷。你的血脂长期偏高,导致血液黏稠、供血不足,这次只是预警,必须立刻调整饮食与作息,否则下一次,可能就是不可逆的脑梗!”
随即见陆浩然整个人呆愣在病床上,神色异常的紧张,医生才放缓语气,叹了口气接着说:“但是你这类情况通过治疗和管理是可以控制的。我们会为你制定后续方案: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同时配合清淡低脂饮食、戒甜食、适度运动,并定期复查血脂和肝功能。短期内要避免剧烈用脑、熬夜复盘。只要控制得当,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陆浩然沉默了几秒,听到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生活,才缓缓点了点头,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表示自己一定会遵医嘱听医生的话,于是接下来在医院住院观察期间,他遵医嘱服药、调整饮食,眩晕症状逐渐消退,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与复查,他的血脂指标明显下降,医生面带笑意地对他说:“恢复得不错,可以择期出院了。”陆浩然听完,心情明显一松,随即轻轻应了一声,神情中多了几分释然。
出院前,医生特意再次将陆浩然叫到诊室,认真地为他做了更全面的健康教育。医生不放心的叮嘱道:“你的职业需要久坐、脑力消耗大,是典型的高脂风险人群。首先在饮食上,要控制动物脂肪、少吃甜食、戒掉蛋糕和巧克力,多吃蔬菜、鱼类、燕麦。其次,每天必须保证至少30分钟轻度有氧活动,比如慢走或伸展,哪怕在棋馆间隙,也要站起来活动。至于用药,要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必要时配合贝特类药物,按时复查肝功能和血脂。”医生顿了顿,又看着他补充道:“下棋可以继续,但不要连续久坐超两小时。你得明白,身体也是棋局的一部分。”
听完医生的话,陆浩然重重的点了点头,于是回家后,他便严格开始遵守医嘱进行生活,首先生活节奏被他刻意放慢。以前他总是一坐一天,如今每隔一小时就起身走动几步。饮食上,他戒掉了深夜烧烤浓茶和甜点,把晚餐换成清粥、蔬菜沙拉;早晨坚持喝无糖豆浆,不再碰油炸食品。药盒被他放在棋桌旁,每天定点服用降脂药,在对局间隙都会掏出水杯按时吃药。几周后,他头晕症状明显减少,精神也轻快了许多。甚至还在棋友群里开玩笑说:“现在我的棋风都变轻了,可能是因为血稀了点。”
不负所望的是,在接下来几次复查里,检查结果一直令人安心。三个月时,陆浩然总胆固醇降至5.4 mmol/L;六个月后,甘油三酯稳定在1.6 mmol/L,LDL降至3.1 mmol/L;一年后复查,医生笑着告诉他:“指标非常理想,继续保持。”听着医生一次次的肯定,陆浩然也以为自己战胜了这病,但是却不曾想就在他以为危险已经过去的时候,意外竟然会再次悄无声息的降临。
2023年7月8号这天傍晚陆浩然独自坐在棋桌前复盘,他刚低头想要记录下关键的一手,忽然间便感觉自己的右手指尖似乎有些不听使唤,变得有些僵直麻木了起来。感受到这,陆浩然的思绪都不自觉的从棋局拉拢了过来,以为是指尖太久没活动了,血液循环慢了,也就没太在意,随手便握着笔甩了甩手,想着把那股麻意甩散。但是却不曾想他这一甩非但没将那麻意甩开,反倒是让指尖那股异样受到了刺激陡然加剧,就像是有无数根细小的阵从他的皮下齐齐的刺出来,瞬间就刺的他指尖一松,那笔“啪”的一声就从指尖滑落掉到了桌面上。然而还没等陆浩然反应过来,那僵硬的刺麻就像是一道冰凉的电流样,顺着他的手背手腕一路攀上了前臂肩膀。
感受到这,陆浩然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只是下意识的想要抬手活动下,然而这一动他才猛然惊觉,自己的右手僵麻的就像是被无数细密裹着冻人寒意的冰针在皮下扎透,整条手臂僵硬的像是被封进冰层里,硬得发沉,僵得发痛。然而更可怖的是,他这一动那带着刺麻的僵硬迅速向上蔓延,沿着他的脖颈一路爬到了面颊。顿时陆浩然便感觉自己的右半边脸猛地沉了下去,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死死拽着往下坠,坠的他的嘴角都开始不受控制的往一侧歪斜了下去。见此情形,陆浩然心下猛地一惊,几乎是不受控制地想开口叫助理。
但这一张嘴他才发现,自己的舌头就像是被那冰凉的麻意包裹住了般,完全僵在口腔里,既动不了,也发不出任何声音。惊恐之下,陆浩然便想拍桌子引起助理的注意,但是此时他的右臂已经完全不听使唤,手掌只是微微一抖,便无力的垂了下去。下意识的他便想换作左手,可是才将那手一抬起来,他的整个重心便猛地往右一偏,那一瞬,他只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是被什么拉扯着失去了方向,右半边身子瞬间那就空了下去,椅脚随之一晃,发出一声尖锐的摩擦声。下一秒,他整个人便连同椅子一起倾倒了下去。
就在倒地的瞬间,那股僵麻也顺着他的面颊一路钻到了头部,瞬间他只觉得一道突兀的冷电在他的脑中炸开,瞬间在颅内炸出一片刺亮的白光。陆浩然的瞳孔陡然一缩,视线开始剧烈的颤动,灯光、棋盘、天花板全都在旋转,接着就在这失控的旋转中,他整个人的意识都被拉扯着坠入了深渊,眼睛一点点闭合,耳边的声音一点点远去,接触地面的时刻他便已经彻底陷入了昏迷。
助理听见训练室里传来一声沉闷的“咚”响,立刻察觉到异常,连忙推门而入。只见陆浩然歪倒在地,右半边脸明显下垂,嘴角歪斜,眼神紧闭。助理吓得脸色煞白,连忙蹲下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喊了几声都没有回应。见状,他立刻反应过来,这是突发脑卒中的典型症状!手指颤抖着掏出手机,第一时间拨通了急救电话,声音带着颤抖:“医生,快来!我们这有人突然昏迷,半边身子动不了,说不出话了!”
救护车赶到时,医护人员迅速为陆浩然进行了急救处置。急救医生先测量了生命体征:血压198/112 mmHg,心率每分钟108次,呼吸急促浅快,血氧饱和度降至89%。同时,便携式监护仪显示其右侧肢体肌张力完全消失,对疼痛刺激无反应,瞳孔左大右小、光反射迟钝。医护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并在途中注射降压药物与甘露醇控制颅压,同时通知医院卒中中心做好接应。
救护车赶到时,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急救。急救医生快速测量他的生命体征:血压192/108 mmHg,心率每分钟102次,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仅90%。便携式监护仪显示其右侧肢体肌张力显著减退,对刺激反应迟钝。医生一边为他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监测心电图,一边初步判断为急性脑卒中,并在途中给予静脉降压药及甘露醇降低颅压,同时通知医院卒中中心开通绿色通道。
到达医院后,急诊医生立刻展开常规检查。化验结果显示:血糖9.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4.9 mmol/L,甘油三酯2.1 m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心电图提示ST段轻度压低、窦性心动过速,血气分析结果为轻度代谢性酸中毒(pH 7.31)。医生神情凝重,判断这不是单纯的短暂性脑缺血,立即决定进行影像学检查。
急诊CT结果显示:左侧额顶叶灰白质分界不清、脑沟变浅,考虑早期缺血性改变。为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医生紧急安排MRI及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可见大片状弥散受限高信号,MRA提示该动脉主干重度狭窄约80%,局部血流几近中断。诊断明确为——急性脑梗死(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伴中度脑水肿形成。
医生立即启动卒中急救流程,为其进行静脉溶栓前评估、降颅压、吸氧、抗血小板聚集及心电监护。在急救治疗约40分钟后,陆浩然的意识略有恢复,能微弱应答,但语言含混。考虑脑水肿风险高、血压仍不稳定(162/98 mmHg),医生立即决定将其转入神经内科ICU进行监护治疗。进入ICU后,患者被接上持续血压与颅压监测设备,医生嘱托:“病情危重,需严密观察48小时,防止再灌注损伤与脑疝风险。”
接到助理电话匆匆赶来的妻子,一路奔到医院门口,鞋跟几乎在地上砸出声。她还未来得及喘匀气,就听见医生那句——“急性脑梗死,已送入ICU。”整个人像被当头一棒,身体猛地一晃,险些站不稳。她死死抓着走廊的栏杆,声音发抖:“不可能……他早上还好好的!”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整个人呆在原地,连医生在说什么都听不进去。那一刻,她的世界仿佛被无形的雷击劈成两半。
直到助理上来扶她,陆浩然的妻子才像是回过了神来,她整个人几乎是冲着扑向了医生,眼神里带着慌乱与不敢置信。声音一开始颤抖,随后几乎失控地提高:“为什么会这样?他平时那么注意,饮食清淡、按时吃药、每天散步、定期体检,连上个月的复查结果都说一切稳定!为什么还会突然倒下?!”她说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那一刻,她的声音像被什么撕开一样,带着压抑到极致的痛:“他明明什么都照做了,为什么还是出事?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说完这句,她整个人无力地靠在墙上,泣不成声。
医生见她情绪几近崩溃,连忙起身安抚,语气平稳而柔和:“您先别太着急,按时吃药不代表吃对了,饮食注意也不代表做到万无一失。有时病情的变化并不是表面上的生活习惯能完全解释的。”他示意她坐下,又倒了一杯温水,耐心地补充道:“我们需要更详细地了解他平时的作息、饮食、用药方式,甚至是一些看似无关的小细节,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于是医生将她请进了办公室,开始逐条询问。陆浩然的妻子也明白,自己一味地悲伤并不能改变现状,只有冷静配合医生,才能真正找出原因。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每天早起后按时吃药,早餐多是燕麦和鸡蛋,不吃油腻;中午吃得清淡;晚上不喝酒;浓茶更是戒了,睡前还会走半小时。”
医生边记录边继续追问:“药是在饭前还是饭后吃?有没有和保健品同时服用?曾经呕吐或漏服后有没有补吃?药平时放在哪里?”她摇头回答:“从没漏过,也不乱吃药,药都放在卧室的柜子里。”医生又问:“那最近有没有情绪波动、熬夜、工作压力大或突然疲劳的情况?”她想了想,轻轻摇头:“没有,最近没有比赛他一直在家或者工作室复盘,作息规律,晚上十点多就睡。”
见和妻子的问询没有了眉目,医生又特意将陆浩然的助理请了进来,希望能从工作细节中找到线索。助理一进门便神情紧张,仍带着未散的惊惶。医生语气平稳地问:“你最近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什么异常?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变慢,或者情绪变化?”
助理想了想,认真地摇头:“没有,老师一直很正常。复盘和训练都按计划进行,反应也很快,情绪也很好。最近还在帮棋院准备讲座,看起来比以前还精神。”医生又问:“那他在休息、用餐或训练习惯上,有没有什么改变?比如作息时间、喝水习惯、训练强度?”助理答得很肯定:“没有变化,吃得规律,作息也很固定,一个半小时起身活动一次。晚上8点准时关灯回家,白天训练间隙还会做伸展。我每天都在旁边,看不出一点异常。”
医生微微点头,时间一连过去半个多小时,但是无论是妻子的叙述,还是助理的观察,一切都太正常了,干净得几乎找不到任何漏洞。正因为如此,这场突如其来的脑梗,更显得莫名与冷峻。
见自己始终找不到突破口,看着一旁泪眼通红的妻子和神情紧绷的助理,医生心中一沉,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于是他让护士立刻去请科室内退休返聘的老主任——一位从事神经内科四十多年的专家。主任来了后,认真翻看了所有病例和问询记录,神情凝重地说:“确实已经问得很详细了,能想到的都涵盖到了。”说罢,他沉思片刻,忽然抬起头:“能看看陆浩然的手机吗?”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让在场的人都有些愣住,妻子甚至怔怔地反问了一句:“看手机?”
主任见状便解释道:“有时候,人的记忆会自动过滤掉细枝末节,但照片和视频不会。尤其是像他这样经常参赛、训练的人,手机里可能有无意中拍下的生活细节。”这番话让众人若有所思。妻子红着眼点了点头,连忙将手机解锁递上去,还打开了与丈夫合影的相册;助理见状也拿出了自己的手机。主任接过两部手机,坐到桌旁,戴上老花镜,开始仔细地翻阅着那些照片和视频。屏幕的光映在他略显浑浊的眼中,反射出一种沉静的光。
起初,主任只是机械地翻着最近两个月的影像,神情平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眉头渐渐皱起,像是在思索什么。忽然,他停在一段视频上,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来回滑动,反复拉看,神情越来越凝重。妻子紧张地屏住呼吸,不敢出声。几秒钟后,主任眸子一紧,像是捕捉到了什么关键的画面。
为了确认,他又接连翻看了几段相似的视频,终于放下手机,长长叹了口气,声音低沉而无奈:“我知道陆浩然的脑梗死为什么会在短短两个月内急转直下了。”主任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笃定,“并不是两个月前的检查报告有问题,也不是治疗上存在疏漏,那次复查的确是准确的,当时一切指标都很稳定,血管通畅,没有再梗的迹象。”
他顿了顿,抬起头,眼神一点点收紧,直直落在那张手机照片上。“陆浩然出院后,生活几乎挑不出任何错误,按时服药、三餐清淡、戒烟戒酒、规律作息,甚至每天都坚持走路锻炼。所有人都以为这样的生活万无一失。”主任轻轻叹了口气,“但真正的问题,就出在这完美生活的细枝末节上,他忽略了3个极小、却足以致命的生活习惯细节。”他抬起手,指了指屏幕,“正是这些细节,看似健康、实则危险,在这两个月间,一点一点让他血管的内皮受损、血流变慢、最终在那个棋盘前,让他彻底倒下。”
第一:药物摆放位置——卧室柜子的“温度陷阱”
主任指着手机里的一张照片,照片里陆浩然的卧室窗帘半掩,床头柜上整齐摆着药盒和水杯。普通人看来,这样的细致很值得称赞——药在伸手可及之处,便于定时服用。可主任却皱起了眉,低声叹道:“这就是第一个问题。”
卧室柜子靠近窗边,阳光直射、气温常年偏高,再加上晚上他常开暖气,药物长期暴露在25℃以上的环境下。而像阿托伐他汀这类降脂药对温度极为敏感,活性成分在超过30℃的条件下会缓慢降解,导致药效大幅波动。更隐蔽的是,药盒封口一旦开合多次,湿度变化会加速氧化反应,使药片表面看似正常,实则有效成分已损失。
主任解释:“他按时吃药没错,但药的化学结构早就被‘热’悄悄改了。药效下降,血脂反弹,血液黏度重新上升,这就为血管栓塞埋下了隐患。”
健康教育:绝大多数降脂、降压类药物都需避光、避热保存,最佳温度为15–25℃。卧室、厨房、阳台等温差大、潮湿或阳光直射的地方都不宜存放。应将药物置于阴凉干燥处或药品盒中密封保存,并定期检查药片外观、生产日期与批号。若发现药片变色、异味或碎裂,应立即更换。
第二:喝水姿势——半卧姿的“误吸通道”
主任又点开另一段视频,那是陆浩然深夜复盘的片段。他坐在棋桌旁,身子微微向后仰,手里拿着药片和保温杯,吞咽动作缓慢。视频里,茶杯里似乎是淡黄色的液体。主任沉默片刻,说:“第二个问题在这——他的喝水姿势。”
脑梗患者服药时若采取半卧或半仰姿势,尤其在服用大颗药片或浓液时,药液易在食管下段短暂停留。对有轻度吞咽反射迟缓、颈椎前曲受限的人来说,这会导致药液或茶水误入气道,短暂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率波动与血压骤降反射。而在脑血管脆弱、血流黏稠的状态下,这种突发血压波动足以造成局部微血管痉挛和栓塞。
主任回忆道:“我见过不少患者,药没问题,水也没问题,出事的就是这姿势。那种靠在椅背上吞药、低头太少的动作,会让食管像个斜坡,药液滑得慢、滞得久。”
健康教育:所有脑血管病患者与服药者,在服药或喝水时务必采取坐直姿势,头略前倾,让药液顺利进入胃部;吞咽后至少保持坐姿5分钟,不宜立即平躺或仰头。切勿用浓茶、果汁、牛奶送药,以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特别是晚上服药前,若姿势不对或水量不足,药物可能残留在食管引起刺激,长期甚至可诱发食管炎。
第三:复盘环境——封闭空间里的“缺氧陷阱”
主任最后翻到一张看似毫无关联的照片。那是陆浩然训练室的一角,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桌上棋谱堆叠成山,空调显示屏亮着“27℃制冷”。主任指着那角落里的细节,缓缓说道:“第三个问题在这里——环境。”
陆浩然为了排除干扰,常常在密闭的训练室里复盘数小时,窗户紧闭、空调常年开着制冷。助理以为他只是怕灰尘,其实这习惯埋下了慢性缺氧的隐患。当室内空气长期不流通,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分压下降,大脑处于轻度缺氧状态时,脑血管会代偿性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再加上他久坐少动,颈部肌肉紧张压迫血管,使局部血流灌注进一步下降。时间一长,脑组织处于“亚缺血”状态。医学上称这种状态为慢性脑低灌注综合征(CHH),是脑梗发作前最隐蔽的前兆之一。
主任补充说:“他的手机照片拍出了那种压抑的色温和密闭的空气感。那不只是环境,而是血管在慢慢缺氧的见证。”对脑梗患者而言,缺氧是静默的杀手。哪怕氧浓度下降1–2%,神经细胞的代谢就会紊乱;长期轻度缺氧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小血栓反复形成。
健康教育:长期在室内工作、学习或复盘的人群,应确保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3次,每次15分钟以上,保证室内氧浓度稳定;若使用空调,应定期清洗滤网,保持空气新鲜。脑梗及高脂血症患者尤其需注意,低氧+高黏血是血栓形成的高危组合。可以在室内放置氧浓度监测仪或使用绿色植物辅助净化空气。
尾声总结
主任放下手机的那一刻,长叹一声:“他几乎做对了所有事,却死在三个‘无害’的细节上。”
——药放错了地方,效力被热瓦解;
——水喝错了姿势,血管被瞬间刺激;
——屋关得太严,大脑被慢性缺氧。
陆浩然以为自己掌控了生活,殊不知那看似稳固的健康习惯,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反噬。他的悲剧告诉每一个慢病患者: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错误,而是以为自己“没有错”。
资料来源:
[1]张文江,高玉红. 血清学指标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5,27(10):1381-1385.DOI:CNKI:SUN:LNXG.0.2025-10-021.
[2]赵凤依,孙丽坤,常玮鑫,等. 血清FGF21、sCD16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5,20(10):1348-1352.DOI:CNKI:SUN:YTFS.0.2025-10-020.
[3]王悠,朱以诚. 血脂水平及降脂治疗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5,32(03):196-202.DOI:CNKI:SUN:ZSMB.0.2025-03-006.
(《纪实:苏州一男子脑梗猝死,生前每天雷打不动吃降脂药,专家检查后发现:他犯了3个低级错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金富信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