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获诺奖,我们却在嘲讽?网友开始批判诺贝尔奖是小圈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02:38 1

摘要:日本再获诺奖,我们却在嘲讽诺贝尔?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名曾从京都大学退学的“无薪研究员”,一位在实验室默默耕耘三十年的科学家,分别在2025年拿下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

日本再获诺奖,我们却在嘲讽诺贝尔?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名曾从京都大学退学的“无薪研究员”,一位在实验室默默耕耘三十年的科学家,分别在2025年拿下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

“诺贝尔奖?那不过是西方人的圈子游戏!”当2025年诺贝尔奖再次迎来两位日本科学家时,互联网上却充斥着这样的评论。

就在我们热衷于讨论诺贝尔奖的“不公”与“黑幕”时,日本已经悄然产生了第27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表彰他发现调节性T细胞的重大突破。

曾从知名大学退学的坂口志文,是第6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籍科学家。

1977年,坂口志文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退学,加入爱知县癌症中心,成为一名 “无薪”研究生。

他在免疫学领域的坚持,历经近30年才获得广泛认可。

同样,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日本京都大学特别教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表彰他开创了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

北川进的研究为从沙漠空气中收集水、去除水中污染物、捕获二氧化碳并储存氢气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面对日本科学家再次获奖,国内互联网上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

一篇题为“究竟是谁让‘诺贝尔奖’变得像笑话”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称“固守诺贝尔奖这一单一尺度来丈量中国的科技实力,不仅是刻舟求剑,更是一种严重的战略误判”。

更有甚者,直接否定诺贝尔奖的价值,宣称:“中国遥遥领先,如果诺贝尔奖今年没有中国人获奖,我就说不公平!”

这些言论试图通过贬低诺贝尔奖,来掩盖我们在原始创新方面的不足。

有分析直指,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存在“圈子文化”:“诺贝尔奖在老百姓心里那是科学界的金字招牌,可您知道吗?最新扒出来的百年老账简直让人拍大腿。十个获奖者里头,六个半都是跟着前辈大佬混出来的!”

业内普遍认为,日本科学家的屡屡获奖,得益于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对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对科研氛围的积极营造,这些因素为日本科学家们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和科研氛围。

早在1960年,日本政府便制定了力争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这一目标,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目标达成。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科研环境却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和年龄歧视。

“论资排辈犹如一把扼杀人才的‘软刀子’,表面看不带血,但比带血的匕首更有杀伤力。多少人才因之从青丝等成了白发?又有多少人才被‘论资排辈’而消磨了锐气和斗志?”

更有调查显示,有27.06% 的人认为,“国内论资排辈,讲人情关系,社会背景等因素导致人不能发挥能力,导致人才外流。”

在国内学术界,35岁现象和45岁现象已经成为扼杀创新能力的隐形壁垒。

年轻人因为资历浅薄,难以获得足够的科研资源和支持;而一旦超过一定年龄,若未能取得突出成果,便被视为“无潜力”可言。

“在论资排辈的思维影响之下,一些地方和单位是不会考虑用上来的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才。只要正常的‘混’和‘熬’,到了一定时间自然会有上级考虑和照顾,如此积弊之下,谁还会专门研究、乐于奉献?”

坂口志文能够忍受无薪的研究生生活,北川进可以在MOF领域深耕数十年,这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基础研究的尊重和耐心。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网刊文《职称破格为社科青年成长按下“加速键”》,介绍全院有13人破格晋升职称(正高8人、副高5人),超过了2021—2023年破格晋升职称人数的总和。

“打破论资排辈”本质上就是通过评价改革,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让更多年轻人后来居上、脱颖而出。

当我们在网络上嘲笑诺贝尔奖是“圈子文化”时,日本科学家正默默地从一个突破走向另一个突破。

坂口志文曾感叹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感谢那些欣赏其研究、并在重要时刻伸出援手的人。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一差距,而是一味地贬低诺贝尔奖的价值,那么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从 “论文大国” 到 “诺奖强国” 的转变。

来源:细辉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