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夜美股收盘后,中概股的盘面看得人有点分裂: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看着波澜不惊,微涨0.7%,但拆开成分股一看,简直是冰火两重天——AI沾边的个股多数飘红,数据中心龙头世纪互联逆势涨超4%,而不少消费、教育类中概股跌幅却突破3% 。这种明显的分化不是偶然,而是资
昨夜美股收盘后,中概股的盘面看得人有点分裂: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看着波澜不惊,微涨0.7%,但拆开成分股一看,简直是冰火两重天——AI沾边的个股多数飘红,数据中心龙头世纪互联逆势涨超4%,而不少消费、教育类中概股跌幅却突破3% 。这种明显的分化不是偶然,而是资金用脚投票的结果:美联储降息打开流动性闸门后,国际资本正从缺乏增长亮点的传统板块撤离,一股脑扎进了AI、数据中心、生物科技这三大有明确产业风口的硬核赛道,中概股的估值逻辑早悄悄变了。
要说这波中概股分化的核心推手,得从“钱的去处”说起。9月17日美联储刚宣布今年首次降息,把联邦基金利率降到4.00%-4.25%,利率点阵图还暗示年内可能再降两次。这一下相当于给全球市场“放水”,美元走弱带动人民币兑美元升到7.1以下,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的意愿立马提上来了。光9月南向资金就净流入1885亿港元,年内累计更是突破1.17万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这些钱基本都盯着高成长赛道去了。
但光有流动性不够,资金更认“产业逻辑”。2025年刚好是科技产业的爆发期:AI从技术突破走向规模化应用,数据中心因为算力需求缺口猛增迎来扩张潮,生物科技则靠着政策扶持和研发突破打开了空间。德勤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前三季度港股新上市的中概股里,科技类占比超60%,融资额更是占了75%,反观美股中概股,九成融资都集中在中小规模的传统行业,优劣一眼就能看出 。简单说,资金现在只认“有故事、有数据、有政策”的硬标的。
AI能成为中概股最吸金的赛道,核心是“技术够硬,生意落地了”。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里有个关键数据:中美AI模型的性能差距已经从2023年的两位数缩到了1.7%,在编程、医学问答这些关键领域几乎持平。国内大厂早就不是光烧钱了,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已经在金融、医疗领域商用,2025年上半年AI云市场规模就达223亿元,全年预计能涨148% 。
更关键的是赚钱效应开始显现。以前大家担心AI是“叫好不叫座”,现在推理成本降下来了——达到GPT-3.5水平的系统,推理成本两年降了280倍,中小企业也用得起了。腾讯最近更新300亿美元中期票据计划,明眼人都看得出,低成本融资的钱大概率要砸向AI:一方面买GPU建算力,另一方面推进广告算法优化、智能客服这些商业化场景,毕竟AI业务1 5-17%的内部收益率,比2.1%的票息划算多了 。
即便有美国《2025年美国人工智能能力与中国脱钩法案》的风声,资金也没在怕的。KraneShares中证中国互联网ETF在政策最紧张的时候,还迎来1.05亿美元资金流入,其中六成多都流向了AI相关个股。毕竟技术差距在缩小,商业化又在提速,这种确定性机会,资本可不会轻易放过。
赛道二:数据中心——AI烧出来的刚需,订单排到明年
AI越火,数据中心越吃香,这几乎是连锁反应。生成式AI一爆发,算力需求直接呈几何级增长,英富曼报告说2025年全球AI算力需求同比要涨300%,国内阿里、腾讯这些巨头的资本开支里,光AI数据中心需求就有4GW以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算力缺口都超过30%了。
市场早用订单给出了答案。世纪互联8月底以来接到的订单肉眼可见地多,管理层都放话了,三季度订单量肯定能超二季度,还可能追平一季度的高峰,之前刚从字节跳动拿了40兆瓦的批发订单,固安IDC园区都在忙着扩建。万国数据更稳,虽然管理层说得保守,但国内芯片客户买新芯片的热情挡不住,它的批发业务里阿里占20%-30%,腾讯、字节各占15%-20%,基本绑定了头部需求方 。
现在机构都达成共识了,国内数据中心还没到过剩的时候。蔡崇信之前就说美国数据中心有“泡沫苗头”,但国内AI算力基建才刚起步,阿里计划未来三年在云计算和AI硬件上投超500亿美元 。杰富瑞直接把世纪互联、万国数据列为首选标的,说白了,只要AI不降温,数据中心的红利就吃不完。
赛道三:生物科技——政策铺路,研发变现终于来了
生物科技板块能崛起,港交所的“科企专线”功不可没。今年5月推出的这个政策太关键了,不仅给生物科技企业配了专属专家团队,还允许保密递表,不用过早暴露核心技术和战略,这对研发期的企业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效果立竿见影,前三季度港股生物科技类中概股融资额同比涨了180%,反观美股同期只涨了26%,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
更重要的是,研发终于开始变现了。以前大家觉得生物科技是“画饼”,现在不少企业的核心产品都有了进展:PD-1抑制剂、CAR-T疗法的海外授权合作一个接一个,国内医保谈判也变温和了,创新药进医院的速度快了不少,商业化周期直接缩短。斯坦福9月更出了个大新闻,用基因大语言模型直接生成了16种能存活的噬菌体,能攻击耐药大肠杆菌,这让市场看到了AI+生物科技的巨大潜力。
资金早就闻风而动了。南下资金前三季度净买入生物科技ETF超300亿港元,信达生物单9月就被净买15.3亿港元 。关键是估值还不贵,现在港股生物科技指数动态PE才35倍,比历史均值低40%,但研发投入占比超25%,这种“低估值+高成长”的组合,自然成了外资配置的香饽饽。
分化的本质:传统板块失宠,硬核资产成“避风港”
中概股的分裂,说到底是“增长逻辑”的对决。消费、教育类中概股为啥跌?核心是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又没有新的增长故事,资金自然用脚投票。而三大硬核赛道不一样,AI有技术突破+商业化落地,数据中心有算力刚需托底,生物科技有政策+研发双重护航,每一个都踩在“高确定性增长”的点上。
更明显的是市场重心的转移。以前中概股融资看美股,现在港股成了硬核资产的主场。前三季度港股中概股融资1823亿港元,暴涨228%,美股才10.5亿美元,还大多是小额项目 。这背后既有港交所“科企专线”的制度优势,也因为美联储降息后,亚洲市场的流动性吸引力越来越强,资金用脚投票选了更有潜力的赛道。
风险提示:这些“坑”得提前避开
别光盯着涨幅,这些潜在的风险得心里有数。AI板块要警惕美国《脱钩法案》的落地风险,要是真禁止美国资本投资,短期可能引发资金出逃。数据中心也不是全稳,部分二三线城市盲目扩建,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苗头,未来可能拖累行业利润。生物科技的研发风险更不用说,临床进展不及预期是常有的事,一旦失败股价很可能跳水。
估值泡沫也要留意。部分AI概念股短期涨太猛,动态PE都超100倍了,远超行业均值,要是后续业绩跟不上,回调是迟早的事。还有纳斯达克拟推行更严的上市标准,美股中概股可能面临更大的退市压力,不少企业已经在计划转赴港股了。
抓牢“真硬核”,别被情绪带偏
中概股的分化行情,其实是资本市场在给“真成长”定价。美联储降息带来的流动性红利,最终只会流向有明确产业逻辑、业绩能兑现的领域,AI、数据中心、生物科技这三大赛道刚好踩中了所有关键点。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追那些只靠概念炒作的标的,得抓“真硬核”:AI选有核心技术、商业化明确的龙头,比如绑定大厂的算力服务商;数据中心优先看一线城市有资源、绑定头部客户的企业;生物科技盯研发管线丰富、有海外授权的标的。同时盯紧监管政策和行业数据,在享受成长红利的同时控制好仓位。毕竟投资拼的是长期逻辑,选对赛道比啥都重要,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话,什么时候都不能忘。
来源:彩云间追逐的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