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义父遗体还能连斩多名敌军,萨尔浒之战明军的最强勇士刘招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23:27 2

摘要: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一败涂地,由于三路大军尽遭溃败,在缺乏足够目击者且身处战败方地位的背景下,明军在此战中究竟是被对手毫不留情的碾压,还是在关键时刻曾奋力一搏,这也同样为明清战争的历史留下了不解谜团。

身处敌人的乱军围攻之下,当事人扛起一具遗体还能反杀多名敌军,这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一败涂地,由于三路大军尽遭溃败,在缺乏足够目击者且身处战败方地位的背景下,明军在此战中究竟是被对手毫不留情的碾压,还是在关键时刻曾奋力一搏,这也同样为明清战争的历史留下了不解谜团。

而在明朝为数不多的记载中,明军守备刘招孙的名字从战前贯穿至最后。尤其在四路大军出战之前,他的出场甚至还引起了不祥之兆。

公元1619年2月底,明军东路军在宽甸举行誓师,刘招孙在现场表演枪法以振士气。可在表演中途,他手中铁枪的枪头居然被甩飞出去。

一位战将手中的武器竟如此不堪,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幕,却也道出了明末军备废池的现状。事实上,在东路军临近出发前,统帅刘綎就说出了这番担忧。

军兵器械, 皆未整顿, 只待四川兵马之到。

在明军四路征讨大军之中,属东路军的实力最为薄弱,参战明军仅万余人,依靠朝鲜盟军的助战这支明军东路征讨大军的人数才突破2万人。尽管刘綎在战前请求朝廷速调其最为熟悉的川军前来增援,但直至大战爆发,川军团也尚未抵达萨尔浒前线。

比起人数上的薄弱,明军在武器军备上的废池程度有过而无不及,刘招孙战前甩飞枪头的画面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但眼前的现状已来不及弥补,一旦与后金主力发生遭遇,这支明军东路部队就只能依赖手中那些腐朽的兵器与对手殊死一搏。

而在萨尔浒之战的最后一场大战——歼灭明军东路军的阿布达里冈之战中,开篇提到的守备刘招孙就上演了极具血性的一幕。

招孙者,罗崇奎家僮,见而异之,以名马易之,常从征伐。

刘招孙,出生时间不详,原姓氏不详,被刘綎收为帐下的时间不详。其年少时曾在湖广总督罗崇奎的家中担任家僮,某年刘綎前来做客时,这位明朝武状元被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异常气质所吸引,刘綎当即以名马作为交换,从罗崇奎手中带走了这位青年。

尽管史书并未交代刘招孙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气质?但能被武艺超凡的刘綎看中,刘招孙显然非同一般。而在接下来的史书文字中,身份已是刘綎家丁的刘招孙为后人描绘了这样的画面。

凡将军大战二十七,小战百余,招孙摧锋陷阵之功为多。

在刘綎的生涯中,这位老将共参与大型战役27场,小规模战斗上百场。而在他麾下的义子和家丁中,属刘招孙参与的次数和立功次数最多。不过在这些战斗中,让刘招孙一战成名也最终让他被刘綎收为义子的战斗,则是万历三大征中的宁夏之役。

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中,夏侯惇拔箭啖睛只是艺术创作,在明朝万历年间的这场宁夏之役中,刘招孙则做出了比小说还要夸张的举动。

招孙目中流矢,阵中猝不及拔,乃以衣线缚箭尾,与我箭相啣,彀满反射之,流矢出而睛亦脱目。

将军亲傅药曰:“真吾儿也!令其世世姓刘。

公元1592年在围困宁夏城的战斗中,刘招孙被叛军一箭击中眼部。由于射中眼窝的流矢不便用手拔出,刘招孙用一支箭矢与流矢的箭尾相连,再用弓箭将箭矢朝另一方向反射,以此将流矢以最快的速度拔出。

虽然在此战中失之一目,但刘招孙惊世骇俗的表现让刘綎大为震惊,后者也将刘招孙正式收为义子并改为刘姓。

值得注意的是,在刘綎的履历表中,其本人只参加了万历三大征之中的援朝之战和播州之役,宁夏之战中刘綎并未出场,推断其属下以包含刘招孙在内的一支兵马曾因调动而支援此役。这也就意味着,刘招孙打满了万历三大征。

20多年后,在萨尔浒战役爆发前,身份已是明军守备(一说参将)的刘招孙再次跟随义父一同出征。1619年三月初一,明军东路大军正式从宽甸出发,至三月初四,利用后金军主力迎战西路军和北路军之际,东路军成功进入后金版图纵深三百里,前后斩杀后金军民多达3000余人(綎深入三百里,克十五寨,斩三千级)。作为一支偏师也是实力最弱的一路人马,明军东路军反而打出了最高战绩。

之所以能打出这样的表现,相信也跟刘綎麾下的家丁战斗力有关。不同于赋闲长达20年的马林在开战前才被启用并被任命为北路军统帅,西路军统帅杜松在4年前才正式复出,对比二人来不及准备家丁队伍。已年近六旬且从未脱下戎装的刘綎,其手中必然拥有着一支包含刘招孙在内的家丁队伍。

将家丁五百习艺战场。

早在刘綎奔赴西南战场时,这位老将的麾下就有一支高达500人的家丁死士。当时间来到多年后的萨尔浒战场,刘綎从关内奔赴关外,这支死士队伍也会一路跟随。尤其在请调川军助战无果的背景下,刘綎必然会设法临时扩充自己的家丁队伍。在大战到来之际,相信其手中的家丁人数已不止500人。

有数量可观的家丁以壮战斗力,又有义子刘招孙这样的悍将充当领队,东路军在后金境内一路斩杀数千人,这样的战斗力也不值得怀疑。

只是随着明军西路军和北路军在两天之内相继溃败,当时间来到1619年三月初四,后金数万兵马回师阿布达里冈开始围歼东路军时。这支人数仅为万余人的明军面对数万后金大军,刘綎的家丁们纵然在最后一战中依旧展现出令人钦佩的血性状态,可人数上的限制注定他们挽回不了最终的局面。

《满文老档》中东路军被击溃的绘画,画面清楚可见刘綎已中箭倒地

尽管作为胜利方的清朝并没有详细描述刘綎麾下死士们在最后一战中的表现,但在《满文老档》中,我们却看到了这样的记录。

四贝勒率右翼兵自山巅向下冲击时......两军搏战,相持不下。

於是大贝勒亲率左翼中路兵,自山之西进击,山上之兵始动,明兵溃逃。

后金军兵分两路向明军东路军发起总攻,其中一路兵马从右翼向明军发起冲击,双方在激烈的冷兵器对抗下,后金军完全占不到优势。直到另一路兵马进入战场,局面才发生扭转。这也就意味着,在后金军数倍于明军的背景下,后金军投放一半的兵力只能与东路军打个不相上下,只有全军压上才能改变战局,这也足以说明明军东路军的战斗力。

而奠定东路军战斗力的关键因素,就是刘綎统领的这支家丁队伍。

有关刘綎在最后一战中的表现,我们不再做过多叙述。纵然最后身死战场,但刘綎打出了一个明朝军人的血性。相比之下,作为义子的刘招孙也同样在史书中留下了最后的夸张记录。

义儿刘招孙负綎尸,挥刀突击,杀数十人亦被杀。

养子刘招孙者,最骁勇,突围,手格杀数人,亦死。

在两段不同的记录中,史书为刘招孙留下了最后的话语。背起义父的遗体继续突围冲杀,在亲手斩杀数十人后才死于乱军之中。这样的记录或许太过于夸张,参考刘招孙早年的表现,我们更倾向于第二段记录的真实性。在数倍于己的乱军围攻下,刘招孙至少在格杀数人后才倒在阿布达里冈的战场上。

倘若刘綎还有更多数量的家丁,倘若明军川军团能在战前及时并入东路军,萨尔浒之战的历史是否会发生改变呢?

来源:辽宁资深球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