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游沪 | 重走红色征途,追寻初心印记(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8 18:12 1

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弄堂里诞生。从此,红色的基因在四通八达的弄堂里蔓延开去,红色的记忆如同历史的回声,回荡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让我们重走红色征途,去追寻革命先辈们的初心印记。

国庆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弄堂里诞生。从此,红色的基因在四通八达的弄堂里蔓延开去,红色的记忆如同历史的回声,回荡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让我们重走红色征途,去追寻革命先辈们的初心印记。

今日,小E与各位读者一起,云游南京西路和安远路,重温那些红色时光。

南京西路

民厚南里—甲秀里—柏德里—

遵义里—善庆坊—丽云坊—经远里

南京西路跨黄浦、静安两区,东起西藏中路,西迄延安西路,全长3833米。南京西路是被称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的一部分,其商圈内拥有知名品牌1200多个、国际品牌750多个,八成的国际顶级品牌都在这里开有旗舰店或专卖店。可以说,南京西路是当今沪上最高档的购物场所之一。然而,南京西路的内蕴远不止于商业,它更因历史的积淀而熠熠生辉。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在热闹非凡的静安嘉里中心南北区之间的安义路上有一幢古朴的房子静静地矗立着,就是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此处的南面是上海展览中心,其所在地原是老上海大名鼎鼎的哈同花园,北面是静安寺,至今依然香火不绝,而静安嘉里中心所在地原来叫“民厚里”,也属于哈同。1920年5月5日毛泽东初到上海,就住在民厚南里29号(今安义路63号)。1920年的夏天,他在这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中与同伴简朴生活,一起生火做饭,共同学习。他在这里发表了《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等多篇文章,在与陈独秀的畅谈中提升自己,为未来的道路打下基础。

静安嘉里中心

静安嘉里中心

南京西路

从静安嘉里中心沿南京西路往东走,到茂名路往南拐,就到了甲秀里。1923年毛泽东再次抵沪后搬到了这里。时值国共合作,毛泽东白天参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晚上去工人夜校上课,回家后再伏案写作,另外还在党内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长期的繁重工作使他积劳成疾,终于不得不在1924年12月携全家回湘疗养。甲秀里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如今是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陈列大量书信、批示、手稿、遗物等资料。

甲秀里(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

从甲秀里走回南京西路,往西折返,大约几分钟就是上海较早的奢侈品购物中心——恒隆广场,集中了一批世界知名时尚品牌的旗舰店。然而,一个如此繁华现代的大型购物中心却曾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所在地。

恒隆广场

恒隆广场所在地原为遵义里,遵义里24弄11号是中共中央秘书处的油印科,同时也是支部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彭湃所在的党小组每周来这里进行小组会,他们常以打麻将作为掩护,边打边谈。另外,邓小平夫妇、周恩来夫妇都曾在这里居住。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遗址

继续沿着南京西路往东,到石门一路路口就是南京西路上的时尚新地标——兴业太古汇了。兴业太古汇原址是柏德里,其中的700号那一幢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曾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联络点,周恩来和邓小平经常在这里处理中央各部门的大事。因为地下工作的特殊性,彭述之夫妇等人都以房东或房客的身份住在这里作掩护。

兴业太古汇

兴业太古汇的东面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路——青海路。青海路上曾有一个由四条弄堂组成的善庆坊。1927年,中共中央在善庆坊19弄21号设立秘书处。周恩来、邓小平、邓颖超等人都曾在这里指导工作、起草文件,这里还是多本中央刊物的写作和引发地。中共中央机关逐渐完善后,善庆坊成为中央直属机关支部,许多干部到这里来开会。为了隐藏真实身份,同志们会事先约定手持显眼的礼物,像是走亲戚一般来这里。如今,这里已经改为绿地,只有一块遗址纪念碑默默地述说着曾经的故事。

沿着石门二路继续向前走,便可抵达景致秀美的静安雕塑公园,这里原为丽云坊,中共中央组织部遗址便在丽云坊43号。大革命失败以后,各地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都来上海千方百计地找党中央,需要辨别厘清的情况很多,所以组织部的工作尤为艰巨。周恩来在中共六大以后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就在丽云坊54号办公。他经常在工作之余同来找组织的同志谈话,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分配任务,同时了解各地的情况,逐步恢复中央和地方的组织关系。

在丽云坊的北面,有着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旧式石库门建筑,木门斑驳,爬满岁月印痕,它便是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这幢建筑建造于1919年9月,曾是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在沪期间的一处重要办公与开会地点,原属新闸路经远里。“经远”二字有经涉远途、作长远谋划的意思,这一名称也呼应了早期中央军委那段筚路蓝缕、运筹帷幄的革命岁月。这座纪念馆无疑是我党的军史丰碑地,它浸润在爱国义士们的热血中,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照耀百年。立于馆内,眼前之所见虽是风雨飘摇的革命岁月,周身之所感却是一股长存的浩气,烈士们坚定的革命斗志与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镌刻在一砖一瓦之上,使人在感动之余不禁为之振奋。

安远路

锦秀里—德昌里

安远路是中国上海市静安区与普陀区之间的区界道路,它东起西苏州路,西至长寿路,全长两公里。它形成于20世纪初填浜筑路工程,1943年以江西安远县命名沿用至今。道路沿线分布有美丽的安远路桥,古色古香的玉佛禅寺,时尚挺拔的商务楼宇。安远路不仅是一条古韵犹存的马路,它同时也见证着中国近代的百年变迁,其身上流淌着红色的历史记忆。

在安远路与昌化路交界处,有着一条纵深交错的弄堂,弄堂口的牌匾上标着“锦绣里”三个大字,这里既有着活泼的市井气息,又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李启汉曾在这里开办沪西工人半日学校,为工人学员们提供了免费上学与游艺活动的宝贵环境。除了帮助工人学员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有关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启蒙教育,学校还力图拓展工人们的社会革命视野,为党组织培养工人运动的骨干。作为全国第一所由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办的工人补习学校,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创造了思想、阶级和组织条件。

回到安远路的街口继续向西走,行至西康路安远路口,可以看到一栋淡褐色外墙的老建筑,它曾是沪西工友俱乐部的所在地。1924年5月14日,鉴于全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形势需要,中央指派邓中夏、李立三、项英等工运领袖到上海开展工人运动,并参照长辛店和安源工友俱乐部的经验,成立沪西工友俱乐部。俱乐部以“联络感情,交流知识,互相扶助,共谋幸福”为宗旨,不仅常常举办文化补习班、识字班、演讲会,更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俱乐部发展态势迅速,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内,便有19个纱厂建立了俱乐部秘密组织,会员近千人。沪西工友俱乐部为党开展工人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而这些工人党员与先进分子们后来也成为了推动五卅运动的中坚力量。

漫步红色印记,回望红色初心,通过实地走访红色遗址,我们见证着那些有着伟人初心、刀光剑影的红色史诗,聆听着那些有着生死离别、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革命先辈们赤诚的信念、滚烫的青春和党的发展、国家兴亡、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穿越时空同今天的你我在上海的革命热土上交汇。让我们在国庆到来之时,铭记红色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将自身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建设中。

推荐阅读

READING

《暗夜星火——党章诞生地的初心故事》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编著

978-7-5760-5836-9

68.00元

党章诞生地的初心故事。

本书以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平民女校等红色遗址遗迹,以及在革命年代与这些建筑息息相关的人物,如陈独秀、彭湃、李达、丁玲、向警予等革命先辈,以他们在这些建筑里发生的事迹等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过程中的奋斗故事,给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丰富教材,以激励年轻一代即使在恶劣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启航——党的诞生地为何在上海》

叶福林 马光霞 周春燕 高哲 滕晓雪 王蒙茹 著

978-7-5760-6021-8

148.00元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在上海诞生?为什么早期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在上海?带着这个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本书结合详实的文献史料、生动的历史故事、缜密的逻辑推理,从自然禀赋、政治环境、经济形势、文化氛围、社会条件、理论传播、阶级基础和历史突变等方面,全面系统阐述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及其早期活动中独特的要素和优势,科学准确回答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的历史缘由和光荣使命。本书为人们更好地探寻红色文化基因、弘扬优良革命传统、铭记党的初心使命、实现时代赋予重任提供史实依据、智慧源泉和思维启迪。

《红色弄堂》

张晓栋 著

978-7-5675-9468-5

68.00元

《红色弄堂》以中共建党初期至1933年中共中央撤离上海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沪的35处秘密机关地址所在的建筑为研究对象,展开红色文化历史与海派建筑历史的双重讲述,是一部将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交融的图文通俗读物。

制作:李昱佳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